村情概述
行政區域面積42.435畝,249戶居民,農戶249戶,人口827人,農業人口827人,勞動力468人,其中男勞力246人,女勞力222人,人均收入2,980元。
區域內最低溫度-23.1℃,最高氣溫28.4℃,年平均氣溫5.2℃,年較差51.1℃,日照2,157.1小時,降雨量652.7毫米,終霜期和初霜期5月9日至9月17日。無霜期143天,4——10月最低氣溫-4℃,最高氣溫17.9℃,平均氣溫9℃,最大溫差17.5℃,日照1,330.20C,降雨量603.2小時。
全村總種植面積2,063畝,總產量987噸,總產值270萬元。土壤以耕型礫石酸岩棕壤土、耕型淺砂底壤質草甸土、耕型礫石坡洪積潮棕壤質壤田為主,耕地等級三、四、五、六級一、四、五、六等。區域內工程水量79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1,400畝。
農機總動力224.83千瓦,其中拖拉機擁有量12台,總動力152.14千瓦,機引農具7台,可機械作業面積600畝,機械作業面積200畝,機械耕整面積200畝,機械化程度33.3%,主要生產環節平均機械化水平11.1%。畜牧業總飼養量1,100頭、只,從事農事勞役的大牲畜50頭,產品量16噸,產值50萬元,其中:牛100頭,產量5噸,產值10萬元,羊500頭,產量1噸,產值15萬元,豬500頭,產量10噸,產值25萬元,林蛙0.8萬隻,產值6.4萬元。區域內有林地總面積26,407畝,森林覆蓋率62%,黑色路面總里程5公里。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83畝(旱地83畝),人均耕地1.48畝,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500畝,荒山荒地15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2.5%。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37.5 %;畜牧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62.5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3頭,肉牛6頭,肉羊100頭); 工資性收入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8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23%),在省內務工6人。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通過籌資籌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生產產品數量和質量,向商品化市場邁進,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致富奔康步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 ,全村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3.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分別占總數的18.7%和18.7%)。該村到鄉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 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建有小水窖5口。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奮鬥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田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8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田壩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占農戶總數的18.7 %。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0戶,全村人口260人,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20人。其中農業人口260人,勞動力180人。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30人,彝族30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1%。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德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石龍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6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7人,其中小學生33人,中學生3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0.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70個(勞均0.5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發展芒果產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