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五華鷹繞
五華山為雲南昆明主山蛇山余脈。蛇山從昆明東北方向南下,九起九伏,至螺峰山頓開玉屏,再前則脈分五支,吐出五華秀氣,因稱“五華”,自古為一方之勝。《雲南通志》載:五華山“由螺峰疊.甫<而下,端麗莊嚴,領袖諸山。其下則煙火萬家,山川一顧可盡,誠勝地也”。
當年南詔築鄯闡城,鄯闡侯高智升即於五華山麓築府居之,稱“東府”。宋大理時重築土城,沿稱鄯闡,為“新城”。鄯闡城址西移,又於雲南昆明五華山設北門。元初置昆明城,賽典赤“建省堂”,“興市井”,仍以五華山為雲南昆明城北天然屏障。元至正十四年(1227年),雲南王忽哥赤、平章政事賽典赤“為保國安民”,于山“高阜之上創建五華大殿,匾曰‘憫忠寺”’(元支謂興《憫忠寺記》)。一說因寺內塑釋迦等五尊佛像,以祈保國安民,故寺又稱“五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寺毀於戰火。五年後重建,改名五華寺,山因寺名,稱五華山。元人王升作《滇池賦》,有句曰“五華鍾造化之秀”,將五華山列為元代昆明八景之一。五華山漸成昆明城中一大勝地。
元代宗室叛亂、紅巾軍入滇,雲南昆明五華寺除正殿外,均毀於戰火。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築昆明城,將城牆從五華山北移螺峰山,於五華山右脈建巡撫公署,五華寺亦得修葺,以“五華鷹繞”名噪滇中。明人韓宜可有《五華寺》詩曰:“五華之山山上頭,俯視東海如浮漚,豈無四萬八千丈,亦有五城十二樓。翠渠影落中天曉,玉柱光含大地秋,何日相逢陪仗履,西風林外一長謳!”
明代迭修五華寺,在山上建聚遠樓、無邊樓,又建曠怡、泰然、淨明、真意諸亭台,山南則建五華書院。此期五華山有兩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永樂十八年(1420年),三寶太監鄭和捐刻《大藏尊經》,置五華寺中。一是明初靖難之變,建文帝朱允太史削髮為僧,潛逃至滇,初寓五華寺中,自稱“與沐將軍(黔國公沐氏兄弟)有舊”。沐氏兄弟“至寺密語多時”,“既不挾之以開釁,亦不賣之以邀寵”,密將朱允太丈“送至武定府”,“慎密庇佑,以全其生。”(《雲南備征志》)明人張含有《五華台》詩,似詠此事:“五華台上望昆明,淨練微茫似掌平。故國欲歸歸未得,海風山雨一齊生。”
永曆故宮
明末,農民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入滇,以“聯明抗清”為號。孫可望“毀昆陽、呈貢二城”,築宮室於五華山,一時豪華,稱秦王宮(《續修昆明縣誌》)。後朱由榔兵敗,孫可望將其迎至貴州,受閹宦挑唆,欲禪代朱由榔。朱由榔召李定國入衛,自貴州安定入昆明,“以貢院為行官”(《滇雲歷年傳》),昆明成為南明最後一個政治中心,時稱滇都。後孫可望降清,反戈一擊,被李定國擊敗,朱由榔即移駐五華山,以秦王宮為皇宮,“築宮於五華”(《滇系》),稱萬壽宮。
吳三桂割據云南,受爵平西親王,更於此大營宮室,“益廣其址,繚以重垣,俯以傑閣,極土木之盛”(《滇系》)。一時“紅亭碧沼,曲折依泉,傑閣豐堂,參差因岫,冠以巍闕,繚以雕牆,橫廣數十里。卉木之奇,運自兩粵;器玩之麗。購自八閩;而管絲錦綺,以及書畫之屬,則必取之三吳,細載不絕,以從園園之好。”(《陳園園事輯》)後吳三桂事敗,五華山官室俱毀,後在此建愍忠寺,復立五華書院。清人孫鵬有《移居》一詩,描繪當時五華山景致,曰:“一上飛雲居五華,松濤聲里好為家。西風昨夜吹來早,寒菊當門獨自花。”
當年豪華之氣,掃地已盡。然雲南昆明城中百姓,卻多了一個登高之勝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馬之龍《九日登五華山》:“城中好晴景,縱目五華巔。不是登高日,焉知望遠天。四山秋色里,萬戶夕陽邊。未得故園返,黃花空自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後,雲南昆明五華山迭有重修,其得置龍亭、朝房,每逢清帝壽辰或元旦,昆明文武官吏,照例齊集山上朝賀。又建拜雲亭,為地方官初一、十五習儀之所。康熙二十六年(1678年),奉旨得減屯額,又立萬壽無疆坊於拜雲亭前,以謝皇恩浩蕩。山前則建諸葛武侯祠,春秋二季仲擇吉致祭。同治二年(1864年),馬榮據城時毀祠。同治十三年(1875年)重修,更在武侯祠旁建昭忠祠,以祀鎮壓回民而被襲殺之滇督潘鐸。此之古蹟,今已不存。清鹹豐七年(1857年)六月,雲南昆明大水泛濫數十里,東南兩門淹沒,城內水深七八尺,人口溺死數萬,斗米至銀十二兩,五華山樹皮草根俱被吃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復於雲南昆明五華山南麓建五華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五華書院之一部改為雲南省優級師範學堂。修建學堂大樓時,曾於水池中出土永曆帝玉璽,算是永曆故宮最後之餘音。五華書院立數百年間,培養人才不少,僅清末就有趙藩、袁嘉穀等。書院有聯曰:
本修齊治平之道,成己成人。登斯樓也,坐而言,起而行,昆水華山,直可接鵝湖鹿洞。
卒經史子集之篇,有原有委。誦其書者,博以文,約以禮,乘簽玉軸,豈徒供飾句尋章。
聯中鵝湖、鹿洞,均為南宋著名書院。五華書院之為官學,可見中原文化對昆明之影響。
光復樓
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於雲南昆明五華山興建高等學堂。是年11月29日,“於五華山嶺掘地得方玉,視之永明玉璽也”。其“方五寸,文曰‘敕命之寶’,背刻龍紐,璽側又有枯骸一具”。“以璽證之,當是永明帝移都滇垣御用之物,後以倉皇西奔不及攜去,此骸殆其宮人殉死者歟!”
五華山主樓光復樓,即為當年雲南省會師範學堂主樓,稱五華樓(《滇中瑣記》)。辛亥革命爆發,雲南昆明同盟會員決定起義回響,時間定在農曆九月初九午夜,不料因搬運子彈,事機泄露,不得不於晚8時40分發動。李根源、黃毓英、李鴻祥等率七十四標(團)從北校場攻人北門,進攻軍械局,因圍牆堅固,守軍頑抗,援軍不至,起義軍一時不能得手,清軍趁勢占領五華山。後蔡鍔率雲南昆明巫家壩步、炮兩標(團)趕到,合兵一處,攻占軍械局,進攻五華山時,頗費周章。李根源激勵三軍曰:“努力前進,攻克後,陣亡者得葬斯土!”
時義軍排長文鴻逵夜間率部進攻雲南昆明五華山南麓之紅柵子。“他身先士卒,爬上山去,露出半截身子,射擊敵人,被敵人機關槍掃射,胸部中彈如蜂窩,壯烈犧牲”(李鴻祥《增補辛亥革命回憶錄》),“次日收屍,周身如蜂巢狀,計其所受槍彈,在百餘粒以上”(孫仲英《重九戰記》)。義軍暮夜攻擊,一番血戰,革命軍攻克五華山。清軍將領鍾麟同“自殺未成,被擔架送陸軍醫院大門口”,被義軍砍下腦袋,掛在雲南昆明近日樓上(李鴻祥《增補辛亥革命回憶錄》)。
重九起義成功,都督府自原總督府(今雲南昆明人民勝利堂址)遷至五華山師範學堂之五華樓,改名“光復樓”,以紀念重九光復之役。朱德詩曰“五華山上樹紅旗”,即詠此事。後每逢光復紀念,樓前均有慶祝活動。蔡鍔賦《登五華山二首》,其一曰:“雙塔崢嶸擁翠華,騰空紅日射朝霞。遙看傑閣層樓處,五色旗飛識漢家。”其二曰:“東風吹徹萬家煙,迎面湖光欲接天。千載功名塵與土,碧雞金馬自年年。”時樓前高懸綠底金字之“光復樓”匾,樓前短欄整列,花壇環繞,樓前有一聯,極言其景曰:
六詔鎖烽煙,望焚道苗疆,六服河山雙眼底;
五華開畫景,看雕甍繡戶,五雲樓閣半天中。
民國初年,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齊聚雲南昆明五華山光復樓,與滇軍軍官、滇省知名人士歃血為盟,誓誅國賊,並通電全國,發動護國起義。時光復樓內,還有關羽、岳飛神位,諸人於神位前立誓,以銀針刺破手指,在案前黃紙上籤名,誓死擁護共和,護國討袁,然後焚燒黃紙,將紙灰撒在酒中,接著一陣痛飲,一陣悲歌,一陣歡唱,一陣鼓聲,群情激昂,深夜方散。
直至1950年代以前,光復樓一直是國民黨雲南省政府所在,接待要人不少,如蔣介石、李宗仁等,均在此住過。
1936年,於光復樓前建瞭望塔,塔為鋼鐵結構,呈方柱形。底邊長4米,高42.5米,巍然立於五華山巔,十分壯觀。時以之瞭望警情,懸掛標誌信號,如夜禁、警報等,以為管理城市之用。抗戰時期,日機空襲昆明,瞭望塔更有報警之用。其與全國防空網相聯繫,日機起飛,即於塔上懸一紅球;日機入境,則掛兩個紅球,警報器同時長鳴報警;敵機接近昆明,則警報連續短鳴;敵機出境,即撤去紅球,改懸綠球,警報器同時長鳴10分鐘,以示警報解除。瞭望塔得如此重用,自然為日寇所不容,加之光復樓在旁,為全省軍事、行政中心,更為日機轟炸重點。然數度轟炸,四圍頻頻中彈,光復樓、瞭望塔巍然獨存。1969年,瞭望塔增高20米,改建為電視、廣播發射塔,現已遷立他處。
1947年11月24日一場大火,雲南昆明光復樓受創甚巨。後於1948年2月27日奠基重建。1949年5月31日落成。1950年代後,先後為雲南省軍政委員會、雲南省人民委員會、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之所。1989年11月重修,今成為現代化之政府辦公要地。其樓四層,仍見莊嚴雄偉,周圍多植花木,建花廊,築花壇.置石桌石椅,相映成趣,清靜宜人,自是一景。
交通信息
昆明五華山途經公車:92路,95路,77路,54路,133路,56路,125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