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源流
這座廟及其廟會與當地的蘇姓村民以及他們的村莊有關。蘇姓分為嶺上蘇家和嶺下蘇家,同出一源。嶺上蘇家在必吉嶺東側,嶺下蘇家在必吉嶺西側山腳,據《蘇氏家譜》載:蘇氏源出四川眉山,系北宋散文大家蘇轍的後代,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蘇繼芳為銅陵縣令,因官場政治鬥爭等原因,遂謝職還鄉。欲回四川,因金兵堵載道路,便攜家小在江南尋地居住。行至必吉嶺之巔登高望遠,見必吉嶺發源於九華山,奔走纏繞,左右開屏列嶂,氣勢不凡,如小峨嵋一般,以為居此必吉,便將此山取名為“必吉嶺”,並在此定居下來。五福廟建於明初。到了明代中葉,蘇姓人丁漸多,而必吉嶺頭田地少,水源不足,其一支人遷往嶺上,蘇顯榮一房的後裔一支人遷往嶺下。宋元時代的村莊則湮沒,所以五廟便孤零零地矗立在高山之巔。
五福廟和廟會起源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定都南京,並大興土木建造京城。蘇氏蘇顯榮的父親承建了其中一項工程,這年春澇,陰雨連綿,工程沒有按期竣工,誤了期限,被關進大獄,只等秋後問斬。蘇顯榮前往南京替父辯冤,並要求以身代父坐牢。蘇顯榮的孝心感動了朱元璋,皇帝遂其父釋放,赦其父子無罪。
父子一道坐船回家,船至蕪湖江心,見浪濤滾滾的江中心有一尊雕像漂在水上。父子一起撈起木雕神像,一看,是一尊五猖菩薩像。當地民間將五猖菩薩也稱之為“五福菩薩”。父子二人大喜過望——大難不死,又見五福神像,定然是上天欲降福於蘇家,想必從此以後,否極泰來,諸事大吉。二人將神像挑回家鄉。行至必吉嶺頭,扁擔“啪”一聲斷了,神像掉在地上。蘇顯榮父子認為這是菩薩看中了這塊地方,於是約眾人在此建五福廟,當時,這座廟地處蘇姓村莊的附近。初期,廟為磚木結構,因此地嶺高風急,容易損壞,後人將其改為全石結構。
既然有了廟,就會有香火,時間一長,香炎越來越旺,逐漸演變成一種大型廟會,並伴隨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五福神會之盛況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五福神會在每年的農曆八月中旬舉行。到了八月十二這一天,蘇姓村民派人為五福神像“下位”,將神像放在預先制好的木架上,輪流到蘇姓各大小祠堂享受祭祀。其迎神隊伍極盡豪華奢侈之能事。儀仗隊用6面直徑3尺的銅鑼開道,接著是被人抬著的神像,其後是馬戲隊伍。馬戲隊伍有騾、馬數十匹,以十五、六歲的童男童女裝扮成戲劇人物,騎在馬背上招搖過市。
各祠堂已作好準備,用殺死並已去毛的整豬整羊作供品。五福神像擺放在祠堂內,族人頂禮膜拜。祠堂內香菸繚繞,霧氣騰騰。祭畢,轉運至下一個祠堂再享受同樣的祭祀,需要5天的時間才能走完蘇姓所有的大小祠堂。期間,各祠堂內商販雲集,兜售各類商品。戲班子上演木偶戲、木蓮戲等地方戲劇。戲班子、樂隊都是當地或鄰縣組織的。有人開設臨時賭場,還有經營飲食業、出售錫箔、香燭紙馬的等等。當其時,蘇姓各祠堂內外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五福神會的具體起源年代失考,在建國初年還舉辦過幾次,此後失傳。關於這種廟會的起源、意義和所祭祀的對象,後來有了一些新的說法,此系天長日久,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嬗變的,很難細細逐一考證變化的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