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五味葉(《生草藥性備要》),五味菜(《嶺南採藥錄》),酸味樹(《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入藥部位
植物五月茶的根、葉或果。
性味
味酸,性平。
歸經
入肺、腎經。
功效
健脾生津,活血解毒。
主治
食少泄瀉,津傷口渴,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相關配伍
1、治瘡毒,葉適量,煎水洗。(《450種中草藥野外識別手冊 4》)
2、治咳嗽、口渴,根30g,煎服。(《450種中草藥野外識別手冊 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外用:適量,煎水洗。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根、葉;7~9月採收果實,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葉矩圓形至倒披針狀矩圓形,長6~16㎝,寬2~6㎝,革質,淡棕綠色,兩面無毛,有光澤;側脈7~11對。氣微,味澀。核果近球形,深紅色,乾後呈棕紅色或紫紅色。長5~6㎜,直徑約7㎜。氣微,味苦澀。
形態特徵
為喬木,高達10米;小枝有明顯皮孔;除葉背中脈、葉柄、花萼兩面和退化雌蕊被短柔毛或柔毛外,其餘均無毛。葉片紙質,長橢圓形、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長8~23厘米,寬3~10厘米,頂端急尖至圓,有短尖頭,基部寬楔形或楔形,葉面深綠色,常有光澤,葉背綠色;側脈每邊7~11條,在葉面扁平,乾後凸起,在葉背稍凸起;葉柄長3~10毫米;托葉線形,早落。雄花序為頂生的穗狀花序,長6~17厘米;雄花:花萼杯狀,頂端3~4分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雄蕊3~4,長2.5毫米,著生於花盤內面;花盤杯狀,全緣或不規則分裂;退化雌蕊棒狀;雌花序為頂生的總狀花序,長5~18厘米,雌花:花萼和花盤與雄花的相同;雌蕊稍長於萼片,子房寬卵圓形,花柱頂生,柱頭短而寬,頂端微凹缺。核果近球形或橢圓形,長8~10毫米,直徑8毫米,成熟時紅色;果梗長約4毫米。染色體基數x=13。花期3~5月,果期6~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500米山地疏林中。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味酸,性平。”“止咳,止瀉,解毒。洗瘡亦可。”
2、《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味酸、性溫。”“收斂、止瀉生津,行氣活血。治津液少,消化不良,跌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