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門

五大門,做為歷史地名來說,營口人時常提起。早年,五大門因院套前有5個較大的木門而得名,一直流傳至今。其遺址位於現站前區境內、新世界商場附近。為五大門居委會轄地。

概況

五大門,清末民初得名,實為居民住宅區。當年是營口富戶李文輝修建的房屋。由東廂房、西廂房、北正房組成"凹"字形院落,房屋則為青磚我壁、內夾土坯磚俗稱"里生外熟"。而正南面則是所謂的"五大門"。五個大門一字排列,間隔5個大門垛,大門寬3米左右,高約2.6米,均為木製朱色漆調,每個大門中有6間房屋。五大門東西總長約150米,既無土牆為界也無籬笆為障,南北寬約35米,占地面積約5250平方米。

當時五大門的第一個大門和第五個大門有廂房,在東廂房東側有葦塘緊靠營口廠大溝西沿。葦塘有無主墳數盔,被叢生荊棘短葦所包圍,每朔日前夕從第一個大門向東遠望,夜間一片漆黑,時有鱗火紛飛,人們稱為"鬼火",此"鬼火"是一種正常的物理自然現象;南約100米處有四鄉電話局,北臨"山家窯"的縣立第二國小;西側緊挨通往遼河的潮溝,溝水混濁,但孩子們仍在溝中游泳嬉戲或在橋上釣魚。五大門前有一條約10米寬的土路,遠望東南約500米處便是"天津寄骨祠"。

功能

五大門當時為大雜院,住的都是些小市民,有瓦匠、開汽車的、鐵匠、商販、還有養驢養馬的,趕大馬車的等等。這些人都從這5個大門出出進進,連馬車、驢車也進出自由。

歷史

民國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秋之陸際,一場大雨過後,遼河水出槽,街面水深沒膝,同時五大門也被水淹,大水過後房屋不同程度地受損,其五個大門被人拆下後放在牆邊至此五大門雜院更雜。1946年營口鬧霍亂病傳染到五大門,此處許多居民被奪去生命,人們便紛紛搬遷異地。

現代

營口解放後,五大門房屋被拆除。本世紀50年代由營口紗廠蓋起紅磚瓦房,成為職工家屬宿舍。後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此新建起鱗次櫛比的樓房,並開辦商場。那種齷齪不堪的場面再無有跡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