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觀音洞

五台山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台懷鎮南三公里棲賢谷口岸畔,始建於明代,清代重建,原為達賴朝山禮佛誦經之所。因岩石洞中塑有觀音像,所以得名。相傳觀音菩薩曾在此洞中修煉。觀音洞還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避難的地方。此外還有傳說該寺中部岩畔的建築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靜坐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台山,觀音洞是必到之地。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觀音洞又稱棲賢寺,始建於明代,原為達賴朝山禮佛誦經之所。因岩石洞中塑有觀音像,所以得名。寺院建造在懸崖之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徑的崖壁邊緣護有紅圍牆,迤邐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勢十分險峻。傳說觀音洞的岩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跡的地方,故緣洞建寺。

觀音洞觀音洞

觀音洞寺宇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下院方整,圍牆高築。以下殿的當心間穿堂而過,便是此登崖壁的石台階。石階中段的六角亭處於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飛來亭”。橫檀上,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橫檀上的三幅面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捆住舉刀要殺的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搬起石頭要砸的人;另一是觀音端坐雲端救一將被猛虎傷害的人。三幅面集中表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天性。
中段旁壁築有七間殿堂僧舍。從小門入內,牆壁與石壁之間十分貼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間一段牆壁上畫有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六位一組的佛家生活畫,或坐於石上,或騎虎,或騎鹿,或膚坐修行,或頭枕經書而臥,富有情趣。石階雲梯終端是觀音洞的上院。院裡正殿之間,內主供觀音菩薩,故稱觀音殿。觀音為八臂十一面,頭上有頭,最上面的頭部沿額鬢又排有小頭型,故稱“十一面”,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應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和黃教祖師宗喀巴。大殿後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內大,下積清水,這就是所說的“聖水”,佛教徒認為口飲此水能夠“免難消災障”。觀音洞位於五台山南山寺北側的棲賢谷口,又稱棲賢寺,距台懷鎮約十里,是五台山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傳說觀音洞的岩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跡的地方,又故緣洞建寺。《清涼山志》載:“洞有滴泉,味甘。”遊人視之為“聖水”。
觀音洞觀音洞

這是五台聖境中,不甚起眼的小小道場,被藏在大山後的一個角落,遊人罕至。這裡滿眼青山,空靈寂靜,舉頭仰望,仿佛懸掛在絕壁間的浮雕,獨具奇險之風姿。

相關傳說

觀音洞始建於明,光緒年間曾又修葺,據說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初創,是五台山典型的藏傳佛教道場。寺院座落在山谷中一面陡峭的崖壁上。抬頭望去,危岩突兀,古松傲然,在樹木得掩映下,幾座藏式風格殿堂,從山腳至山頂,錯落散布,鑲嵌其間,猶如一幅巨大的壁畫從山頂垂掛而下。寺對面青山如黛,寺門前溪水潺潺,若是秋天,滿山金黃,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

觀音洞觀音洞

景點周圍

世人關注觀音洞最多的莫過於“觀音洞”自然生長的兩孔洞穴,因此,但凡遊人信士來此都要登臨這近乎垂直的,有著300餘個石階的觀音洞,一睹觀音顯聖之靈跡真容。沿著這片石砌就的歷代朝聖者的通道,搖搖細步,盤鏇而上,眼前儘是石壁摩崖,側嶺偏峰,腳底則是酒花碎心,九彎七折。迂迴半山,若憑欄下望,眼前絕壁如立,上下奇險,會別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意趣。

觀音洞觀音洞

石階的中段曾經有一六角小亭,名觀音就難亭,亭檐橫坊繪“觀音就苦”三畫,表現的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天性和悲願宏心。由於年久,此亭現已不復存在。倘若你覺得心有所失,可閉目遐思,腦海中說不準會清楚地勾畫出這座古亭當年的容姿和觀音洞當年晨鐘暮鼓、香火蒸騰的壯觀盛景。
走出觀音救難亭的原址,石階的另一角落,我們可以看到建在懸壁危岩上的七間香積佛殿。相傳六世達賴喇嘛在觀音洞的六年中,曾在此閉關3年。這裡也是後來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坐靜所。十三世達喇嘛法名土登嘉措,拉薩東南部達布地區郎敦村人。生於1876年5月5日,1879年6月13日坐床。
從小門入內,牆壁與石壁之間十分貼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間一段牆壁上畫有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六位一組的佛家生活畫,或坐於石上,或騎虎,或騎鹿,或趺坐修行,或頭枕經書而臥,十分富有情趣。
石階雲梯終端便是觀音洞的上院。相傳,觀音洞是觀音菩薩曾經顯聖過的地方,因而,這裡的主殿乃為觀音殿,最頂上的觀音殿供塑八臂十一面觀音像,頭上有頭,最上面的頭部沿額鬢又排有小頭型,故稱“十一面”,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應化的法像,並可拯救十一種人間的最大疾苦和災難。觀音的兩側為八大菩薩,並有大唐卡懸掛正中。唐卡上所繪的左面為西方極樂世界,右面為四觀音,中間是觀音菩薩。唐卡給我們介紹著藏傳佛教的故事,更多的是關於觀音菩薩的傳說。
踩踏著褐紅色的石階,沿著陡直的山壁環鏇而上,登到最高處的觀音殿,真象是身處天外。松濤耳畔滾過,白雲伸手可及。院中一樹,滄桑斑駁,為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親手所植。觀音殿的背後便是遊人關注最多的觀音洞了,“觀音洞”是自然生長的兩孔洞穴,深嵌在岩壁中,上面獰岩歷石,壁立橫陳,天光隔阻,頗覺靜寂陰暗!東面的洞穴可容一尊佛趺坐,背靠的石壁顯現出的是觀音菩薩坐像。閉目神思之後,睜眼間,仿佛觀音就坐在對面。據傳說,這就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在此避難時的靜坐之洞。如今的這個洞穴已被師父們保護性用門窗的阻隔起來,我們雖看不出當年那位活佛在此靜坐的半點痕跡,但這個天然的神奇岩洞,卻仍然以鮮活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仿佛在向人們訴說當年那個憂憤上山的青年,無心於佛道的追求,而佛道卻偏偏闊然向他開展的美麗故事。據故事傳說,1697年,第巴桑結嘉措選下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的靈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薩,事先拜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師,剃髮受戒,並取法名為羅桑仁欽倉央嘉措。10月25日,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1705年,第巴桑結嘉措在與拉藏汗的政爭中被拉藏汗之妃殺死。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另委隆素為第巴,代替了桑結嘉措;一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大帝報告桑結嘉措“謀反”的經過,並奏報桑結嘉措所立的倉央嘉措不是真達賴靈童,平日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請予“廢立”。康熙帝命侍郎赫壽等人來藏進行“安撫”,並敕封拉藏汗為“翊法恭順汗”,賜金印一顆。倉央嘉措“詔執獻京師”。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據說行至青海海濱逝世,時年24歲。關於倉央嘉措的下落,歷來說法不一。

美麗詩偈

在觀音洞的同一崖壁上,西面的洞穴口小洞大,積水一潭,水色如銀,清冽甘甜,這也就是遊客信士所說的“聖水”,佛教徒認為口飲此水能夠“免難消災”。每當遊人來此,觀音洞的喇嘛師父總要為你舀一瓢清泉,讓你盡興而飲。
站在觀音洞遠眺,南山寺就在眼前,亭台石登盡現山間雅趣,偶聽鳥鵲呢喃,使人遊興大增,六世達賴喇嘛成道的詩偈不由脫口而出。
昔日你孤絕地坐在山頭
讓聳拔而起的高度
棄絕人世的一切
生生世世的紅頂高冠
卻是你當年沉著的尊榮
你多想是一介布衣
在遼闊的草原上馳騁放牧
可是這尋常的生涯
竟是你長夜痛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