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于海波[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現任中國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高師分委會副主任。

人物經歷

1993.09-1997.06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
1997.09-2000.06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研究生學習,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2000.09-2003.06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學習,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2004.01―2007.06 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博士後。
2000.07-2005.11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物理系)助教、講師。
2005.12-2010.11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 副教授。
2008.10―2010.11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 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12――――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吉林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學科專家、全國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永吉縣七中名譽校長。

主講課程

于海波教授授課 于海波教授授課

于海波教授,主要承擔:

本科生:高中物理專題分析;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碩士生:物理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專題研究;科學教育前沿;物理課程論 。
博士生:物理課程與教學論專題研究。

研究方向

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科學教育基本理論; 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 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學術興趣主要包括:科學教育基本理論、物理課程與教學論和農村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等。

主要貢獻

近年,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吉林省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吉林省教育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全國博士後基金課題等研究項目16項。在《求是》、《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與實驗》、《教育評論》、《物理教師》、《物理通報》、《物理教學探討》、《中學物理教學參考》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編教材1部。

科研項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城鄉統籌視域中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補充機制研究”,2011。
2.主持: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際科學教育理論研究新進展與本土化問題研究”,2011。
3..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基於課程知識最佳化的教師教學行為改善研究”,2011。
4.主持:東北師範大學研究生網路課程開發課題:“物理學科課程開發與教材分析”,2011。
5.主持:東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院:“理科教師課程知識與教學行為的內在聯繫與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2010。
6.主持:繼續教育網:“物理課程與教學改革專題研究”,2009。
7.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農村理科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發展的行動研究”,2007。
8.主持: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文化視域下的科學課程變革研究”,2007。
9.主持:吉林省委宣傳部2007重點調研課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發展問題研究,2007。
10.主持:吉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和諧社會視野下的農民工科學素養問題研究”,2007。
11.主持:東北師大教改課題:“應對新課程改革的物理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12.主持: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高師院校本科生教學研究能力培養模式研究”,2006。
13.主持:國家博士後基金項目:“理科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發展的敘事研究”,2005。
14.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農村理科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模式研究”,2004。
15.主持:東北師範大學青年科學基金課題:“科學課程發展的文學化研究”,2004。
16.主持:東北師範大學“4+2”研究生教材開發項目:“高中物理新課標解讀與教學設計專題分析”,2004。

研究成果

1.論文:
☆于海波、金迎九:《農村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教學與管理》,2013(16)。
☆董博清、于海波:《韓國農村教育政策及發展新趨勢》,《外國教育研究》,2013(2)。
☆于海波:《如何打造一堂好課:基於前科學概念、課堂水平分層與教學時間觀的思考》,《天津師大學報(基礎教育版)》,2013(1)。
☆馮利、于海波、孟昭輝:《準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現狀調查與提升策略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
☆郭桂周、于海波:《美國農村教師短缺困境及其補充策略》,《比較教育研究》,2012(6)。
☆董博清、于海波:《韓國城鄉教師輪崗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外國中國小教育》,2012(7)。
☆郭桂周、于海波:《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新《國中綜合科學課程標準》述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輝:《整合技術的科學教學法知識(TPASK):基本內涵與提升策略》,《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01)。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輝:《與環境教育的互動:國際科學教育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外國中國小教育》,2012(04)。
☆于海波:《論教師的哲學素養》,《社會科學戰線》2011(9)。
☆于海波:《返璞歸真:讓物理感覺成為教學的內在追求》,《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4)。
☆于海波、劉艷超、孟昭輝:《國中物理教師課程知識的內涵、現狀與最佳化策略》,《物理教師》2011(3)。人大複印資料《中學物理教與學》2011年第7期全文轉載。
☆龐芳、于海波:《論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物理教師課程知識結構的建構》,《中學物理》2011(5)。
☆王曉娟、于海波:《大師之殤》,《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3.17。
☆馮利、于海波:《牛頓第二定律教學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學物理》,2011(7)。
☆馮利、于海波:《農村理科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問題、成因與對策》,《當代教育科學》,2011(9)。
☆于海波:《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研究》,《當代教育科學》2011(12)。
☆于海波、於冰、鄭泰玉:《物理師範專業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研究》,《教學研究》2010(12)。
☆于海波:《試論“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定位與發展走向》,《課程·教材·教法》,2010(9)。
☆余雪妹、于海波:《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效開展情感教育》,《中學物理教學探討》,2010(7)。
☆王曉娟、于海波:《打造教師的精神家園——教師文化》,《吉林日報-理論版》,2010-11-25 。
☆秦玉友、于海波、趙忠平:《區域推進小班化教學的理念選擇與實踐模式》,《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2)。
☆于海波:《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要警惕輟學率反彈》,《求是》,2009(8)。
☆于海波:《為基礎教育服務是師範大學的使命》,《教育評論》,2009(6)。
☆余雪妹、于海波:《新課程背景下高三物理複習課變式教學的實踐與反思》,《物理教師》,2009(12)。
☆張楠、王雙維、于海波:《物理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的灰色關聯分析》,《中國小教師培訓》,2009(12)。
☆于海波:《中國無人獲諾貝爾獎的教育反思思》,《教育時報》,2009-11-25。
☆于海波:《生活視域下的科學課程理想》,《教育時報》,2009-3-4。
☆于海波、王志堅:《科學觀教育價值的多維審視》,《新長征》2009(11) 。
☆于海波、馬雲鵬:《重建科學課程的生活世界》,《社會科學戰線》,2008(5)。
☆于海波、馬雲鵬:《科學課程生活的內在張力》,《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8)。
☆于海波:《提高農民科技素養 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理論版》,2008-5-7。
☆于海波、秦玉友:《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指標體系建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2008(8)。
☆于海波:《俄羅斯提高農村教師職業素質的策略與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8(3)。
☆孟凡麗、于海波:《國外多元文化教師培養的探索及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2)。
☆吳曉巍、于海波:《“人教版”“粵教版”必修本“科學探究”內容比較與啟示》,《中學物理參考》,2008(4)。
☆劉艷超、于海波:《新課程背景下“物理規律教學”探析》,《中學物理教學探討》,2008(5)。
☆劉艷超、于海波:《論物理課程能力》,《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2008(3)。
☆于海波、李祖華:《農村校本課程開發的調查與建議》,《教學與管理》,2008(12)。
☆于海波:《俄羅斯農村教育現代化及其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7(12)。
☆于海波、錢柱:《農村物理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現狀調查與分析》,《物理教師》,2007(11)。
☆于海波、孟昭輝:《科學觀的教育價值及其課程實現》,《課程·教材·教法》,2007(9)。
☆于海波、孟昭輝:《科學史教育價值的文化解讀》,《中國小教師培訓》,2007(8)。
☆于海波、孟昭輝:《論科學觀的教育價值》,《大學物理·教育專刊》,2006(4)。
☆于海波、馬雲鵬:《教學反思的內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
☆于海波、孟昭輝:《“李約瑟問題”對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中國科學論壇》,2006(1)。
☆于海波、劉艷超:《反思與建構—李約瑟難題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的啟示》,《高等理科教育》,2006(6)。
☆趙麗萍、王雙維、于海波:《運用粗糙集理論分析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因素》,《華中師大學報》,2006(2)。
☆于海波:《科學素養理念發展的歷史考察》,《物理教師》,2005(4)。
☆劉艷超、于海波:《教學違法現象的理性思考》,《教學與管理》,2005(8)(合作2)。
☆于海波:《西方科學課程的歷史考察》,《當代教育論壇》,2005(15)。
☆王穎、于海波:《“李約瑟問題”的文化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05(3)。
☆于海波、孟昭輝:《科學觀的後現代轉向與理科教學改革》,《現代教育科學》,2004(2)。
☆于海波:《科學素養理念的前設、特徵與結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4(1)。
☆于海波:《論科學課程發展的人文化趨勢》,《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4(5)。
☆于海波、孟昭輝:《科學課程的文化學研究:內涵、價值和走向》,《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3)。
☆孟凡麗、于海波:《課程實施研究:問題與檢討》,《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4(1)。
☆于海波:《科學課程結構化運動的時代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4(3)。
☆于海波:《“合法化”時期科學課程思想及其啟示》,《教育史研究》,2003(4)。
☆孟凡麗、于海波:《課程實施研究20年》,《西北師範大學學報》,2003(2)。
☆于海波:《科學課程的文化學研究:依據、價值和目標》,《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3(4)。
☆于海波、孟昭輝:《科學文化的建構屬性與科學課程學習方式變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于海波、孟凡麗:《課程設計研究20年:歷程、問題與走向》,《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3(5)。
☆于海波:《科學與技術源流簡考》,《吉林日報·理論版》,2003.3.30。
☆于海波: 《杜威科學課程思想研究正誤》,《教學與管理》,2003(4)。
☆于海波:《課程設計研究20年:回顧與前瞻》,《基礎教育研究》,2002(9)。
☆于海波、孟凡麗:《論教學系統的自組織機制》,《教育科學》,2002(5)。
☆于海波、孟凡麗:《教學策略的定義、操作過程及結構》,《新疆師大學報》(哲社版),2002(2)。
☆孟凡麗、于海波:《課程實施研究歷程、問題與展望》,《寧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3)。
☆于海波:《科學與人類歷史的演進》,《吉林日報(理論版)》,2002.4.28。
☆于海波:《科學精神的文化解讀》,《吉林日報(理論版)》,2002.9.21。
☆于海波:《科學與人文的衝突與融合》,《吉林日報(理論版)》,2002.11.24。
☆于海波、孟昭輝:《論優秀物理教師成長的四個階段》,《中國小教師培訓》,2001(10)。
☆于海波:《教學論新思維:教學系統的混沌性研究》,《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
☆于海波、孟昭輝:《物理概念教學的基本策略》,《現代中國小教育》,2001(9)(4)。
☆于海波、王雙維等:《物理實驗能力的認知分析及相關培養策略》,《物理通報》,2000(4)。
☆于海波、孟昭輝:《知識分類理論與物理教學策略的選擇》,《現代中國小教育》,2000(12)。
☆于海波:《學生創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學中的培養》,《現代中國小教育》,1999.10。
☆于海波:《線性振子微動相圖》,1998東北亞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會論文集,1999(12)。
☆于海波、孟昭輝:《論物理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人大複印資料·中學物理》,1999(4。

2.著作:
1. 于海波著:《重建科學課程的生活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12。
2. 于海波著:《科學課程發展的文化學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2。
3. 于海波主編:《國中物理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7。
4. 于海波副主編:《高觀點下的中學物理問題探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5. 于海波參編:《課程論研究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獲獎記錄

獲吉林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于海波[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于海波[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