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兵部尚書、河道總督清代名臣于振甲]

于成龍[兵部尚書、河道總督清代名臣于振甲]

于成龍(1638~1700)為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號如山,謚襄勤。生於清崇德三年,出生地為遼東蓋州。康熙三十九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卒於淮安河道總督署,享年六十三歲。襄勤公家族為遼東望族,生父為於國安,生母為康氏。襄勤公出生後不久全家徙居廣寧(今遼寧北寧市),襄勤公9歲入國小,11歲舉家從龍入關至北京通州,後移居通州張家灣。襄勤公13歲時又移居延慶州,並開始科舉學習。襄勤公15歲時與李氏成婚,16歲時又移居固安南房上村定居。因為八旗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因此襄勤公在16歲時開始學習滿文,並在20歲進入國子監學習,23歲畢業後考授吏部做筆帖式。因屢有戰功的大伯於得水無子嗣,生父於國安指為前定將于成龍過繼給於得水,康熙七年于成龍蔭生授樂亭縣令。于成龍30歲進入仕途,開始了長達33年並數次沉浮的宦海生涯。青少年時代的于成龍是在不斷的移居中生活的,顛沛流離的艱辛生活是底層旗人的一個典型寫照。童年的艱難困苦造就了襄勤公體恤民生、關愛大眾的品格。既使襄勤公成為名聲顯赫、權頃一時的封疆大吏,他依舊剛直不阿、嫉惡如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的讚賞和百姓的愛戴。直隸曾經流傳很多有關襄勤公于成龍的民間故事,還有一些地方曲藝作品也取襄勤公事略為素材,多為俠義公案類內容。

人物生平

于成龍(1638~1700),公諱成龍,字振甲,號如山,姓于氏。父諱國安,有孝行,鄉人號為“長者”。以公貴,贈江寧知府。崇德三年戊寅七月五日生公於蓋州,即今蓋平縣也。

順治元年甲申,公七歲,叔國寧歿于海,堂弟化龍在襁褓,公哀慕如成人。三年丙戌,公九歲,始入國小。五年戊子,公十一歲,入關至通州,越兩月,移家張家灣。七年庚寅,公十三歲,移居延慶州,治舉子業。九年壬辰,公十五歲,李恭人來歸。十年癸巳,公十六歲,移居固安縣南房村。以八旗停科,始習滿書。十三年丙申,公十九歲,充國子生,時每佐領國子生二,新例裁其一。助教翁公酌去留未決,公曰:“某應裁,蔣某,余姊夫也,又先進。”翁以為然,公遂回固安。 十四年丁酉,公二十歲,補充國子生。所居距國學三里余,每攜錢市食於途。過督捕署,遇囚之貧苦堪憐者,輒以錢予之,遂不午食。十七年庚子,公二十三歲,考授吏部筆帖式。康熙元年壬寅,公二十五歲,丁康太恭人憂。太恭人病篤時,公憂懼不知所出,有醫言:斬蛇燒灰,服之可愈。公持挺走荒野中,幾盡夜始獲之。其孝如此,太恭人卒,哀毀骨立,鄰里皆稱孝焉。四年乙巳,公二十八歲,考滿一等稱職。六年丁未,公三十歲。初,公始生時,康太恭人奇愛之,聽日者言,寄名於李翁,又寄名於陳翁至是。世父阿達哈哈番諱得水,無子欲得公為嗣。時繼母韓太恭人已生攀龍,而太守公憶日者言,指為前定,遂許焉。襲順治八年恩蔭,候選。

康熙七年,自蔭生授直隸樂亭知縣。八年,署灤州知州。以逸囚當降調,樂亭民列善政,兩叩閽籥留,下巡撫金世德勘實,得復任。十三年,以緝盜逾限未獲,又當降調,世德疏請留,上特許之。十八年,遷通州知州。

二十年,直隸巡撫于成龍遷兩江總督,疏薦可大用;會江寧府缺員,疏請敕廷臣推清操久著與相類者,上即以命成龍。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寧,嘉成龍廉潔,親書手卷賜之。超擢安徽按察使。上還京師,賜其父參領得水貂裘,並諭八旗諸大臣有子弟為外吏者,各貽書訓勉,視得水之教成龍。上以江南下河諸州縣久被水,敕議疏浚,命成龍分理,仍聽河道總督靳輔節制。輔請於上流築堤束水;成龍擬疏海口,浚下河水道,持異議。上遣尚書薩穆哈、學士穆稱額往諮於民,薩穆哈等還奏,言眾謂浚海無益,乃命緩興工。

二十五年二月,授成龍直隸巡撫。入對,上問:“治畿輔利弊應興革者宜何先?”成龍對:“弭盜為先。奸宄倚旗下為淵藪,有司莫敢誰何,臣當執法治之。”瀕行,賜白金千、表里二十端。上官,疏言:“弭盜當力行保甲,旗下莊屯不屬於州縣,本旗統領遠在京師,僅有撥什庫在屯,未能約束。應令旗人與民戶同編保甲,撥什庫、鄉長互相稽察,盜發,無問所劫為旗為民,協力救護。得盜,賞;藏盜、縱盜,罰。”又疏言:“燕山六衛,所轄遼闊,與州縣不相統屬,盜發止責汛弁捕治,而衛官置不問。請以衛地屬所近州縣同編保甲,並於通州、盧溝橋、黃村、沙河各設捕盜同知,守備以下分汛、墩、台及旗下莊屯,悉歸稽察。”並下部議行。先後捕治旗丁沈顛、太監張進升及大盜司九、張破樓子等,置於法。二十六年,上獎成龍廉能,加太子少保。幸霸州,成龍朝行在,賜白金千、馬具黃鞍轡。湖廣巡撫張汧以貪被劾,命與副都御史開音布、山西巡撫馬齊往按,得實,論如律。

初,成龍分理下河,未興工而罷。上又以湯斌言,復命浚治,以侍郎孫在豐董其役。輔仍主重堤束水,並議開中河,疏攔馬河減水壩所泄水。上命學士禪布以疏示成龍,成龍力主浚下河,罷築重堤,並謂中河雖開無益。輔詣京師,疏言在豐及總漕慕天顏附和成龍,朋謀陷害。成龍自湖廣還,上命諸臣廷辨之。輔言浚海口慮倒灌,成龍言高家堰築堤,縱上流水不來,而秋雨時至,天長、六合諸水泄歸何處,故海口仍當浚。上罷輔,代以王新命。及中河工竟,遣學士開音布、侍衛馬武閱視,還奏天顏令漕船退出中河。上逮問天顏,天顏發成龍私書,囑毋附輔。下廷臣議,削太子少保,降調,命留任。二十九年,遷左都御史,兼鑲黃旗漢軍都統。

三十一年,新命罷,輔復為河督,旋卒,上以命成龍。輔領帑購柳束,工部駁減,成龍覈無虛冒。輔築高家堰重堤,募夫遠方,預給銀安家,工中止,未扣抵。新命題銷,格部議,成龍復以請,上並與豁免。三十三年,召詣京師,疏言運河自通州至嶧縣,黃河自滎澤至碭山,堤卑薄者皆宜加築高厚,並高家堰諸處改石工,毛城鋪諸處疏引河,及清江浦迤下並江都、高郵諸堤工,策大舉修治。別疏請設道員以下各官,又計工費,請開捐例,減成核收;並推廣休革各員,上至布政使,皆得捐復。上召成龍入,問:“開捐例得無累民?”成龍言:“無累。”請益力,上廷折之,成龍乃請罪。上因問:“爾嘗短靳輔,謂減水壩不宜開,今果何如?”成龍曰:“臣彼時妄言,今亦視輔而行。”廷臣議成龍懷私妄奏,當奪官,上命留任。仍興舉簡要各工,乃請先將高家堰土堤改築石工。

三十四年,命復官。旋丁父憂,還京師,以董安國代。上親征噶爾丹,再出塞,命成龍以左都御史銜督餉,噶爾丹竄死,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三十七年,命以總督銜管直隸巡撫,請修永清、固安渾河堤,並加以浚治,上為改河名曰永定。旋疏請設南北岸分司。董安國罷,復授河道總督。三十八年,上南巡,臨閱高家堰、歸仁堤諸處,諭以增築疏浚諸事。尋以病乞假,命在任調治,遣醫往視。三十九年,卒,賜祭葬,謚襄勤。

主要成就

治理渾河 名垂青史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于成龍以總督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管直隸巡撫。正值此時,渾河水發,與永定府南之河水匯流於一處,勢不能容,常有泛漲,旗下及民人莊田都被淹沒,百姓苦不堪言。于成龍臨危受命,治理渾河,永定河之名由此誕生,于成龍的名字因治理渾河的光輝業績而名垂青史。

“永定河古稱桑乾河,出太原經馬邑,合燕雲諸水,奔注畿南,叢源既高,匯流甚重,厥性激湍,數徙善潰。康熙三十七年,我皇考聖祖仁皇帝親臨指授疏導之方。新河既瀦,遂慶安瀾,爰賜嘉名,永昭底定,立廟盧溝橋北,題額建碑,奎文炳耀,河神之封……”這是位於石景山區龐村的北惠濟廟雍正御製碑文,它闡明永定河的源流經過、特徵及得名由來。文中提到的康熙三十七年治理永定河一事,即于成龍最輝煌的業績。

從遠古洪荒以來,永定河就是北京的母親河。在根本沒有現代人類活動的漫長歲月里,永定河於數十萬年間,把洋河、桑乾河、媯水從黃土高原上帶來的肥沃黃土搬運填埋到因造山運動而正在沉降的“北京灣”凹地里去,以它在三家店出山口一次次噴吐的泥沙堆積起了巨大的洪積沖積扇。據勘測,今天的北京城正是坐落在以永定河洪積沖積扇為主,泃河、潮白河、溫榆河、大石河洪積沖積扇為輔的北京小平原上。沒有永定河打造的這一人類基本生存活動舞台,北京以及北京人根本不可能存在。近年來,永定河畔發現多處古人類遺址,如門頭溝的臥龍崗、豐臺的鷹山、石景山區的高井電廠附近。這些遺址充分說明,北京從有人類居住以來,到今天發展為全國政治中心的特大城市,得益於永定河的哺育,因此說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非常貼切。

但是,自從人類生息於北京後,永定河的“造地”功能已經多餘而且有害了。永定河急流喧天,泥沙俱下,多次易道,泛濫成災,直接威脅著都城的安全。因其河水渾濁原名渾河,又因攜帶大量泥沙如黃河之水俗稱小黃河,還因從門頭溝三家店出山後經常泛濫、河道頻繁改道得名無定河。它從門頭溝區的三家店處流出崇山峻岭,流經石景山區的麻峪、石景山、龐村、水屯、南大荒等地,約長11.6公里。石景山一直是永定河沖積扇的軸心,故每次改道的源頭都從石景山開始。有史可循的永定河三次大的改道,就是不可辯駁的事實,所以對永定河的屢次治理也都從石景山段開始。早在三國時,曹魏的征北將軍劉靖在永定河上修建了戾陵堰,開車廂渠,歲灌田二千頃,成為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到了金代時,北京建立了中都。石經山下,金世宗開金口,利用永定河灌溉農田。元時再開金口河。明代有弘治築堤、嘉靖搶險、神宗巡河。清初,在石景山境內治理永定河的力度更大,尤以康雍乾三世為最盛,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清朝以前,永定河自石景山至盧溝橋南,金、元、明相繼建有高大的土石堤工程。至於下游,則向無修防,任其散漫,故宛平、良鄉、涿州、新城、雄縣、霸州、固安、永清、東安等州縣,數被其患。清朝“定鼎燕京”後,泛濫無常且總是改道的永定河依然是威脅紫禁城的心腹大患。康熙七年七月,河決盧溝橋及堤岸,洪水直入正陽、崇文、宣武、齊化(今朝陽門)諸門,午門浸崩一角,危及皇城。康熙三十七年二月,渾河泛漲,淹沒旗下及民人莊田。康熙皇帝當機立斷,於二月二十五日派原任河督于成龍、王新命分別察治。“康熙三十七年,霸州文安水、清河、漳河、渾河皆溢,沒旗民莊田無數,命原任河道于成龍、河督王新命疏治之”⑤。二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又命于成龍以總督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管直隸巡撫。三月初二日,再諭于成龍提出渾河築浚方案,他奉命與西洋人安多(葡萄牙人,傳教士)前往勘察,確定治理方案,奏稱六月內可以完工。

于成龍親自查勘渾河河道,決定加固石盧段舊堤的同時,對盧溝橋以下河段進行大規模治理,疏築兼施,既築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時注意治沙,並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變以往歷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他親臨河邊指揮,監督河工挑新河,康熙帝也親臨指授。新河自宛平之盧溝橋至永清之朱家莊,匯狼城河,注西沽入海,五月大功告成。七月二十一日,于成龍疏請將霸州等處開挖的新河命名為永定河。史載:“康熙三十七年,由良鄉之張家莊至東安之郎神河重開一道,束以南北場地,由固安、永清之北,引流直出柳岔口三角淀(即東淀),以達西沽,賜名永定河。此康熙中年以後總河于成龍所改之道也。”⑥康熙斟酌再三,將渾河、無定河乃至整個渾河幹流賜名為永定河,題額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顯然,于成龍提議、康熙帝定名的“永定河”,是針對舊名“無定河”而反其意命名的,企盼渾河從此安平,不再泛濫,寄託著永遠安流、造福京華的美好願望。

這次治理後,盧溝橋以下新築180 余里的南北大堤,連線舊堤石盧段,有效地遏制了永定河下游經常性擺動河道,京城免受永定河水泛濫之苦,畿下民田頗多受益,百姓交口稱讚,永定河平靜了25年,40 年之內基本沒有改道。《清史稿》卷128《河渠志三·永定河》亦云:“巡撫于成龍疏築兼施,自良鄉老君堂舊河口起,逕固安北十里舖、永清東南朱家莊,會東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達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築南、北堤百八十里,賜名永定。自是渾河改注東北,無遷徙者垂四十年”。可見於成龍治理永定河初見成效,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拉開了清朝大規模治理永定河的序幕,在永定河水利史上留下了鮮明而濃重的一筆。加之永定河也由他提名、康熙賜名,這個美名一直沿用了下來,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所以永定河水利史上會始終記載著這位功臣的大名。

毋庸諱言,清中後期的永定河並沒有像于成龍、康熙希望的那樣“永定”,下游仍然經常決口漫溢,主要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永定河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造成“地上河”,繼康熙之後的歷代清帝為造福京畿仍舊不遺餘力地治理永定河。

豁免河夫 抱病治河

在河道總督任上,于成龍還幹了一件有利朝廷、惠及萬民的大事,其墓誌中尚未提到,那就是豁免河夫、增設河兵的重大舉措,改派募為雇募,使民不擾,徹底根除了明清以來僉派累民的弊端,既利國又利民,它涉及到徭役除弊、兵制改變,影響深遠。

明初,為對付河水泛濫、疏浚修築等重大河工,沿河設夫役,人數多時達數十萬,都是近河貧民,奔走窮年,不得休息,勞民傷財,用一費十,加上管工漁利,民多抱怨,盡至逃亡,僉派民夫的弊端在明代就已初現端倪,急需革除。清因明制,初期的一些重大河工工程中也採用了僉派民夫的辦法,但康熙年間在治理黃淮的重大河工工程中,總河靳輔首創改僉派民夫為雇募河兵的辦法,最終在於成龍的多次呼籲和堅持下革除了僉派民夫這一弊端。正如《石渠余紀》載:“初,河臣于成龍(襄勤,於康熙三十一年任)嘗請豁免民夫,以工程浩穰議格。河臣董安國(康熙三十四年任)因言黃、運兩河險汛甚多,若免民夫,專責合併,恐致貽誤。止請酌減民夫一二千名。及成龍再為總河(康熙三十七年復代安國任),又以歲夫苦累,亟請變通。言派夫一名,約費銀二十兩。老弱充數,到工多逃,計歲夫七千,請每名量征銀五兩,編入正供,征解河工,添設河兵三千餘,酌量緩急,分班搶護。考國初河標兵僅三千名,康熙初又裁減十之二,而歲夫愈困。其改編夫銀,廣增兵額,則始於輔,而繼以成龍,遂使民脫僉派之苦,而工獲修防之益。”⑦河夫改河兵,一舉兩得,“可謂變而不失其正”,也是清朝兵制超出前代的創舉。可見,于成龍為解民夫苦累屢屢執著上言,興利除弊,惠及萬民,開一代兵制之新,流芳千古,不愧其名。

康熙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河督再次出缺,皇上仍以于成龍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淮。當時,淮揚一帶,黃、淮兩河河水泛漲,民田多處已被水淹。于成龍肩負皇命,奔走兩河,勘察災情,欲把治理永定河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運用到治理黃淮上。終因日夜操勞,河務浩繁,積勞成疾。但他不以為意,仍然披星戴月奔走於黃淮之間。

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視察河務,看到于成龍身體羸弱,接連賞賜御藥、御製詩,嘉獎其勤勉。于成龍更加廢寢忘食地投身河務,病情不斷加重,但他仍舊抱病治河。十月,他實在堅持不住了,疏請休假兩個月,康熙帝命御醫送以良藥。翌年二月,于成龍扶病親臨淮上視察河道,病情陡然加重。二月二十三日,他叮囑兒子永裕:“我現在病入膏肓,藥餌已經不能治癒。治理兩河關係國計民生,臥病治理是斷然不行的。趕緊上書,請皇上另派賢能大臣,不要耽誤了國家大事,加重我的罪過。”直到臨終,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治理黃淮,抱憾終身。四日後,于成龍病逝於淮署。康熙聞訊深為痛悼,兩次遣人諭祭,謚曰襄勤。

2011年電視劇紫禁驚雷鄧英敏飾于成龍

墓葬

墓地

于成龍死後,隨父於得水葬於石景山區楊莊村西,現石景山區農委大院所在地。墓葬面向東南,是在其父於得水墓地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據1966年的老照片反映,墓區地面實物保存較完整,碑碣林立,蔚為壯觀。有華表1 對,寶頂2 座,碑刻7 通。華表,方座,柱身八角,每面均浮雕如意雲紋飾,漢白玉制。華表北有于成龍神道碑。神道碑螭首龜趺,通高約3 米,碑身正面楷書:“皇清誥封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河道提督軍務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級謚襄勤於公振甲之神道,康熙三十九年孟冬月吉旦立”。此外墓區碑刻有:于成龍之父於得水諭祭碑1 通,于成龍諭祭碑2 通,于成龍墓碑1 通,于成龍元配李氏、繼室周氏誥封碑各1 通。另一通碑實物與拓片均無存,推測是於得水墓碑。7 座碑皆龜趺螭首,碑文均滿漢合璧。西寶頂為於得水墓,東寶頂為于成龍墓。

從墓地形制看,于成龍墓形制樸素、簡陋。華表與諭祭碑之間距離較近,沒有安排石像生的地方,而且至今尚未發現石像生的殘存。清代關於塋地有嚴格的規定,不同品級的官員墓地石像生不同,于成龍官居河道總督,官秩一品,按制墓地應該享有石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各一對的規制,然而他的墓地除了一對華表外卻沒有其他石像生,顯得非常簡陋。為什麼沒有高規格的石像生?這可能與于成龍廉潔奉公、一生儉樸有關。

“文革”期間,于成龍墓遭到嚴重破壞,地面石刻全部被砸。1969 年拓展楊莊大街時,于成龍墓地被夷為平地。如今楊莊大街西側的特鋼家屬住宅樓牆角處存一殘損的龜趺石座,在區農委大院門外西南約50 米處,存一殘損的華表柱身,長約120 厘米,應該是于成龍墓地的石刻。

1995 年,區農委修建樓房,施工中出土了于成龍墓誌一盒,墓志銘長寬各96 厘米,銘文約3600字。2002 年4 月在區農委大院附近綠化時出土了于成龍之父於得水的墓誌一盒,墓志銘長寬各96 厘米,銘文約2000 字。墓銘皆蠅頭小楷,刻工精細。這兩盒墓誌的出土,對研究于成龍生平事跡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據楊莊老人於順喜回憶,于成龍墓園最初大約30 畝,原有槐樹林、花園,占地12 畝,他小時槐樹就沒有了。據他講,楊莊姓於的現在就他一家,原不姓於,因給於成龍家看墳守墓改姓於,他父親叫於貴。1945 年,于成龍後代有一老頭住楊莊,窮困潦倒,專吃看墳戶。老頭死後楊莊就沒有于成龍的後代了。

另有于成龍家族墓地位於河北省固安縣南房上村,尚存碑文石刻。

楊莊于成龍墓園舊貌(1966年) 楊莊于成龍墓園舊貌(1966年)

墓志銘

志蓋:

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鑲紅旗漢軍都統巡撫直隸總督河道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級謚襄勤於公合葬墓志銘

銘文:

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河道提督軍務拜他喇布勒哈番加十級振甲於公墓誌並銘

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 經筵講官、刑部尚書、前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戶部左侍郎、欽命祭告西嶽西鎮江瀆、戶部右侍郎、督理京省錢法、兵部督捕右侍郎、辛未科會試總裁、都察院協理院事、左副都御史、/ 三朝國史副總裁、編纂續類亟總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欽命祭告南海、國子監祭酒、翰林院侍讀、侍講、纂修明史、戊午科順天府鄉試正主考、壬子科四川鄉試正主考、/ 濟南年家眷弟王士禎頓首拜撰。/ 賜進士及第、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僕寺卿、通政使司左右通政、順天府府丞、通政使司左參議、國子監司業、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編修、充/ 大清一統志續唐類亟明史纂修官、校對御選古文淵鑒、奉命祭告少昊金天氏、帝堯陶唐氏、先師孔子闕里、乙丑科會試同考、丁丑科殿試讀卷官、乙卯扈/ 駕巡河、年家眷侍生吳涵頓首拜篆額。/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前鴻臚寺卿、通政使司左右參議、掌山西山東京畿河南道事、掌登聞院、侍經筵稽察兩局、巡視南城、廣東道監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奉/ 命祭告遼太祖陵、庚午科順天武闈監試、甲戌科殿試監試、受業阮爾詢書丹。/ 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其一官總督江南、江西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謚清端;其一歷官總督河道、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謚曰/ 襄勤,則公也。公字振甲,世奉天蓋平人,徙廣寧。父得水,光祿大夫、三等阿達哈哈番,以公貴,進封光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鑲紅旗漢軍都統。本生父國安,移贈如前官。公少有威稜,/ 慷慨負大志,起家樂亭縣令,恤民,緝盜有殊績,以詿誤去樂亭,民數千人再叩閽,乞留,奉/ 俞旨復官。以才望推舉知通州,治視樂亭而加嚴,逋盜屏跡。會禁旅班師,令行禁止,市肆不擾。是時於清端公填撫京畿,雅重公治行,尤喜其憨直無隱,遇之有加禮。會清端擢總督江左右,/ 開制府於金陵,特疏公守江寧,引以自助。公蒞江寧,益勵清節,事關利害,侃侃持之,雖制府意,不肯苟同,清端愈益重之。徐州奸民某,走京師以左道惑眾,上變事下制府檄,江寧鎮江/ 兩守會鞠。公力白其冤狀,制府疑故縱,詰責甚厲。公庭爭曰:“某一身不足惜,殘民以逞,其去屠伯幾何?以一官易數百民命,某實甘之。”制府無以奪,疏上,部議不可,讞獄者皆麗考□,法/ 當免官。公聞之怡然,卒荷 恩得釋。瀕江蘆洲土沃賦輕,明時為勛戚產,今多豪強隱佔累民。公銳志澄清,豁坍江,升欺隱。凡密蘆、稀蘆、沿灘、草灘、水影,各有差等,蘆政一清。京口□師/ 設沙船數百艘,每遇修之期,例發各郡,無許派民,他時一船或費至千金。公躬親視事,竹頭、木屑未嘗輕棄,比訖工計一船之費不出二百緡,制府善之。康熙甲子,/ 上南巡至金陵,諸守臣迎駕通濟門外。上首問:“于成龍安在?”公趨跪馬前。上注目者久之。至行宮,賜御書一卷。至宿遷, 特擢江南安徽觀察。駕至京師,召公父入朝,/ 賜貂裘二襲,仍傳諭八旗:父兄教其子弟,當以於某為法,其寵異如此。尋以觀察移督下河,會河議起,眾喙紛紜,公被召留京。未幾,特擢簽都御史、巡撫直隸,乙丑二月也。陛辭,/ 天語褒嘉,諭以“奉公守法,潔己率屬”。公奏曰:“聖訓八字,臣職分所當為。然臣受恩深重,非行他人不敢行之事,不足答殊知於萬分一。臣此去赴任,止知有君父,不知有權要。”又/ 諭:“爾當廉潔愛民,以寬劑嚴,不可太刻,朕御下以寬,爾具知之,宜體此意。”出,至後左門侍衛傳/ 上命,賜白金千兩、表里二十匹。公既蒞上谷,諭眾曰:“何利可興?但能無害於民便是利矣。”其治首在肅官,常嚴盜賊,禁科派。於是首疏狐皮採買累民,請額徵折色。奉諭旨三省所解狐皮,/ 準解折色,於京師採辦,山西河南鹹食其利。又請免追淺夫已給工食,請停州縣協運灰車,請除派解芝麻絨花刊刻由單梨板,請豁派買食鹽內黃縣鹵地包糧,請豁任縣被水地畝、/寧晉縣水荒錢糧。先後得旨允行。又特請旗民雜居之地,既編保甲,以清盜源。請設四路同知,專司捕盜,盜發立禽戮之。終公之任,桴鼓不鳴,即惟埋篋無所容,其奸勢家蒼頭廬/ 兒皆屏息,無敢橫於市,雖趙廣漢尹翁歸之治,京兆無以過也。又狀案惡衿劉平成、旗惡沈顛、宦官張進升、大盜司九、張破樓子等若干人置重典,豪猾膽落。丁卯四月,/ 上諭□:“吏部,國家設官分職,原以綏靖地方,惠養黎庶,督撫為封疆大臣,表率屬員,尤須才守兼優,方於吏治民生有裨。直隸巡撫于成龍,自為縣令以至郡守,素秉清操,愛民盡職,遂自皋司/ 超擢巡撫。簡任以來,孤介自持,清廉益著,嫠奸剔弊,扶弱強,境內寧謐,旗民允服,殊為可嘉,特加太子少保,以為廉能稱職者勸。”十月,/ 駕幸霸州。公迎謁行在,賜坐,賜食,賜御乘良馬及黃鞍韉、黃轡、白金千兩。諭以惜身報國,皆異數也。戊辰,賜御服貂裘。己巳,南巡視河。公以巡撫扈從,班都察院之次,/ 賜團龍御衣二襲。迴鑾後值畿輔歲祲,發帑賑濟。公遴守道劉殿衡、清苑令邵嗣堯、三河令彭鵬司其事。預傳示饑民,勿離其家,官按尺籍攜帑金分路請給饑民,免顛踣道路之苦,全/ 活亡算。庚午,內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尋兼鑲紅旗漢軍都統,以御史大夫兼固山額真,前未之有也。公在台,不事彈劾,博大寬厚,而人自敬憚之。家素清貧,維薦歷至大官,不能營居室。/ 上知之,特賜甲第一區,公始得迎父母同居,朝夕定省。人謂上之曲體勞臣,下之潔廉奉公,蓋兩得之。壬申冬,總督河道缺,上難其人,改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出總河道。癸/ 酉,奉蒞官,親閱兩河,相其緩急,首幫高堰寬五丈許。堤既固,則周橋不開,裴家場水□如駛,復於清口出水之處加築大壩,逼洪澤湖水什八敵黃什二入河濟運。歷三年,所淮揚奠安/ 民獲耕稼。乙亥,以外艱歸廬於墓側,絕意仕進。明年,噶爾丹寇外藩蒙古部落,/ 上親征。詔起公田間,以左都御史總統督運中路大兵糧餉。軍興重任,莫過於此,故特以屬公,且諭內外文武官員聽其調遣,又奉六部不得掣肘之旨。公慨然曰:“人臣竭智抒忠,正/ 在今日。”合計米車六千餘兩,兩須牽挽馬騾四,計無所出,乃請命令大小臣工洎士庶輸助,予之敘錄。旬日,□煩購買而足以。三月二十日發京師,車分二十七運,運有隊伍守衛相/ 助,行駐以特,賞罰有令,井井如也。次和兒撥昂吉兒,沙磧廣至四百餘里,車不得行,公下令軍中能伐道左柳枝、泥沙以佃路者,奏請敘錄。令已,下馬自持利刀為士卒先伐,皆感奮,/ 不數日而路成,車馬如行康莊。頭綱達御營,總五十九日,後綱□尾已至拖嶺。適西路大軍糧絕,大將軍費揚古飛章告急,有旨令公速撥運以濟西路,士飽馬騰。六月,/ 上班師,詔以余米貯查漢那羅及魁蘇,以需後命。其冬,駕□出西塞,公司郵遞。丁丑春,駕幸寧夏,命公扈從。公先馳□寧夏三日,迎駕於河口。上撫公肩,密諭良久,他人莫/ 得聞。尋以公為總督糧,北進至船站,奉命驗賞蒙古官兵,帶甲數十萬魚貫而前,照耀川谷,軍容之盛,古未有也。公帥眾長驅至郭多里巴爾哈孫,適大將軍移文糧運勿前。公遂/ 於斯築城,率眾防護,留屯三月。已而,大將軍捷至,逆渠授首,大軍振旅而還。七月,抵郭多里巴爾哈孫,糧無匱乏。公同諸臣回京,/ 上勞之曰:“卿輩勞苦,得成大功。”引額魯特偽將軍丹吉喇,示之曰:“此總統大兵糧餉於都御史也。”敘功,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襲。戊寅二月,命公以總督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管直隸巡/ 撫。公去上谷,至是已九載矣,凡公所措置廢弛略盡。畿內士民聞公至,相與歌舞於道,豪右咋指,相戒勿以身試法。四月蒞官,以渾河泛濫,命改河道,於固安縣北直達湖淀,自天津/ 入海。仍發帑金三十萬,公賓士胼胝,不一月而告成, 賜公東珠涼帽、御書、綾扇。又諭公:“贊皇積寇,當何以治之?”公請帥師親剿。上曰:“不可。當先撫之,如不就,剿之未晚。”公故遣/官往諭禍福,賊渠十八人遂出降。其冬,河督又缺,上復以命公。而公已病,不敢□辭。十二月之任,時黃淮兩河敝壞已極,攔黃壩築而河底日高,周橋閘開而下河成壑。公仰天而嘆,/ 無所措手。乙卯春,上舟往視河。訝公羸瘦,賜藥及御書“澄清方岳”匾額、 御製詩一幅,御書“樂休祉”、御書堂聯。送駕後,力疾河務不敢自暇逆,食少事多,病以增劇。十月,/ 上詔公長子永裕問病狀,命馳往省視以聞。適公疏至,請暫休沐兩月。天使存問,御醫賚禁中良藥馳驛往。永裕歸, 復命,上慰問備至,賜高麗人參一斤、遼參二斤,命永裕賚/ 往視疾。公方假歸濟寧,力疾考閱將領。二月歸淮上,病益劇。二十三日,呼永裕曰:“病入膏,非藥餌可愈。兩河重大,斷難臥理,亟繕疏請告求別簡賢能大臣,勿誤國事,以重予罪。”明日,趨/ 具表謝,顧永裕曰:“吾受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養不終,二也;祖墓未築,三也。”余無可言。以二十七日終於淮署。訃聞,/上軫悼,奉有“才品優長、服官勤慎、宣力有年、歷著成效”之/ 旨,賜恤有加,謚曰“襄勤”。公剛方正直,豁達無城府,持躬廉慎,非其義纖芥不為;有德於己,雖久遠不忘報一揖之舊,見其後人困窮必曰:“此吾故人子也。”周恤之過於所望。公入為御史大/ 夫,余適為中丞,每接公言論風采,以為蹇蹇匪躬有大臣之節,而公與余亦有知己之言,雖退無私交,而以公義相取,有古風焉,故於永裕之請,謹按狀敘述梗概已告惇史。元配李,/ 皇贈一品夫人。繼配周,誥封一品夫人,內治相望。公為巡撫,馭吏嚴正,務在激揚,夫人從容請問曰:“事苟不乾國法,宜以寬劑也。君昔為小吏,今為大臣,若激揚過嚴,下將不堪,尚其念之。”/ 其賢明知大體多類此。公生於崇德三年七月初五日,卒於康熙三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年六十有三。周夫人生於順治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後公月余於四月十三日卒,年五十有/ 五。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合葬於西山楊家莊西賜阡。子六人,永禎早卒;次永裕,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軍功加三級;永世蔭生;永禧、永祿。女二,長適長垣縣縣丞董廷佐;次適蔭生張瓚/ 爰。系之銘曰:卓塋於公,國之寶臣。天生偉人,妣周甫申。如彼喬嶽,千仞嶙峋。如彼巨海,孰測其津。圭璋特達,庭列九賓。不介而孚,孚於帝宸。拔自群僚,為人司命( 爾並切)。遂建節樓,撫我/郊甸(□□切)。鼎鑄神奸,不若潛遁(□□切)。魑魅滕逃,其走。鼓稀鳴,矯虔用悛。犬臥生□,桑麻。爰簡行河,沸郁孔殷。胼胝手足,□竹負薪。北鄙陸梁,以勞至尊。六師順勛,捷如鬼神。/ 公實總統,以餉大軍。萬車沙磧,如雷隱轔。逾狼居胥,翰海之濱。掃穴犁庭,克集大勛。廟略指授,秘不得聞。入贊帷幄,出屬□□。關中蕭何,河內寇恂。飲至明光,寵賚便藩。細侯重來,廿□之陰。磨牙,如犢服馴。舟□河渠,齎志未信(□□切)。公志伊何,唯君與親。歿而猶視,丹心不泯。綸□煌煌,易名襄勤。冢象祁連,大鳥墓門。我作銘詩,載之貞珉。大書深刻,垂千萬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