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陝西省神木縣二郎山]

二郎山[陝西省神木縣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麟州勝景,古屬羌山,俗稱西山,因山體中部有兩處凸起,狀如駱駝雙峰,又名“駝峰山”。其海拔高度為1082米,素有“陝北小華山”的美稱,成為神木的標誌性景觀。窟野河、禿尾河匯流於山前,雄偉的長城穿行於後。西邊沙石相間,一片松林,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過神木縣,見此山形頗似案頭筆架,所以又賜名“筆架山”。

自然資源

二郎廟群建於明正統8年(1443),歷代均有修葺。嘉靖年間重修“諸神殿頂樑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歲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勢蜿蜒,巍峨險峻。在前後1公里的山脊上,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由山腳石窟地藏閣起,至北山頂山神廟止,計有廟群建築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等。整體建築疏密相間、布局有序,建築物多為磚木結構,頂部採用歇山、硬山等多種形制,分別覆蓋以布瓦,門面檐頭油漆彩繪十分考究。廟內彩畫以工筆畫重油彩畫法為主,雕塑石刻題詞豐富多彩,均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其間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一處,還有壁畫2幅、碑石10餘通,以及石刻楹聯、題字等。這些石刻,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史料價值。她的魅力在於山勢的險、峻、奇與釋、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觀渾然一體,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地藏洞石窟,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佛廟,主要祀奉地藏王菩薩,配祀十殿閻君。舊時民間為亡魂超度的各種道場均在此進行。洞內藻井石雕為道家的八卦符號為中心,以龍鳳為主圖案,外圍襯以佛座蓮花,造型生動逼真,手法細膩,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八仙洞,明代建設,坐北向南,位於地藏洞上方半山腰處,利用自然山洞鑿而成,通面闊3間8.9米,通進深4米。門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台和欄牆。

浩然亭石窟,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石窟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8米,進深3.0米,高2.2米。四壁鑿嵌有抒發抗日報國的詩文碑,亭額為抗日名將何柱國所題“天地正氣”四個大字。

二郎廟,始建於明正統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通面闊3間8米,通進深4.3米,廊深1.65米,占地287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建築。由正殿、耳房、東西廡殿、大門、鐘鼓樓等組成。正殿三架梁帶前廊,硬山頂,東、西牆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繪傳統工筆畫“矣雲軼事圖”,正壁有14小幅國事“山水圖”。大門外為明代磚雕照壁,懸山頂,檐下磚雕斗拱,壁高4.2米,寬2.95米,厚0.58米,壁芯減地淺浮雕,正面雕刻“虎嘯圖”,背面雕刻“九龍戲水圖”,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聖母殿,始建於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台上,硬山式磚木結構,通面闊3間6.1米,通進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樓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間,面寬1.46米,高約3米,懸山頂,檐下石雕斗拱,額枋浮雕二龍戲珠,正面額題:“壁霞行宮”,北刻“聖母元君”。殿後為明代建築諸神殿。

倒座觀音堂,始建於明代,後毀於戰亂。清康熙十六年復修,坐南面北,磚木結構,正殿3間,通面闊3間8米,通進深3.5米,廊深1.5米,東西偏房各1間,配殿2間,為四合院式建築,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

三教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改為護國寺,民間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為三教殿,位於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廟群,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間,為磚砌拱券式結構。殿東、西壁均有明代彩繪壁畫,東壁為“東山全景圖”,西壁為“西山全景圖”。

二郎山廟會 二郎山廟會

山神廟,始建於明代,位於“二郎山”山脊最後,占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1間3.8米,進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

景區建設

二郎山的一切宗教活動均由宗教人士管理,宗教氛圍甚濃,歷來是晉、陝、蒙等鄰近省區遊覽熱點,年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傳統廟會,更是商賈雲集、遊人涌動,場面極為壯觀。

二郎山歷史悠久,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神木縣政府及各級文物部門非常重視二郎山文物旅遊的開發和利用,先後投資1500餘萬元完善了水、電、路、通訊、文化牆、山體裝飾、景區園林綠化、新建山門、長廊及平台管理所和茶舍等基礎設施建設,旅遊服務體系日臻完善。

傳說典故

傳說一:

天神楊戩從陝西擔了兩座山,準備給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作為屏障,以遮擋風沙。過了黃河,太陽快要落山了,碰上一位老大娘,原指望接個好口氣,便問:“你老說我趕太陽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嗎?”老大娘說:“唉!遠著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氣之下便說:“人到不了,我的頭也要去!”於是便使了神威,其頭飛來神木城西北為二郎山,身軀化天台山。

傳說二:

在很早以前,北方沙漠中有一隻巨大的駱駝,它口渴了,來到神木芹河於窟野河的交匯處喝水,兩條河的水全被它喝完了,還沒有將渴解了,最後被渴死了。它的身軀吸收陽光和大地的蒸汽,結果就化作為駝峰山了。駝峰山也就是今天的二郎山。

傳說三:

根據二郎山廟的碑文記載,在明正統年間,由於人們的生產條件還很落後,靠人民民眾的力量還治理不了窟野河,就像藉助神的力量來治理。這時,就想到了治水之神趙昱趙二郎。因此,人們就在山上修建了二郎廟,作為山上的一座主廟,從此,這座山一直就定名為二郎山了。

傳說四:

李凍的二兒子李二郎在治理都江堰時也立過大功,死後被封為治水之神,因此二郎山廟中的二郎廟是李二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