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種能變,教義名數。法相宗將世間一切現象視為“識”之所變,此“能變”之“識”分為二類,稱“因能變”與“果能變”。《成唯識論》卷二:“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二、果能變。”所謂“因能變”(梵文Hetu-parina-ma),指“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種習氣”。“習氣”是“種子”的別稱,亦具“因”的意思。“等流習氣”即“名言種子”,是產生諸法的直接原因,在善、惡、無記等性質上,因果相同,即善生善、惡生惡之類。“異熟習氣”即“有分種子”,亦稱“業種子”,指能夠導致(引滿)果報的屬性的道德因素,此等因素具有明顯的善惡性質,實現在果報上則有優劣之別,而優劣並不具有道德屬性,故稱“異熟”,即異“性”而熟(果)。此中“等流習氣”對於思想行為的性質,具有決定意義,稱為“因緣”;“異熟習氣”只對牽引和滿足應得之果報起作用,稱“增上緣”。所謂“果能變”(梵文Phala-parinama),即由“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同論《述記》謂:“即前二因所生現果”,“由前等流能變力故,八識三性(善、惡、無記)因緣果生;由前異熟能變力,除第七識,餘之七識無記果生”。此所生“果”,實指眾生現實的全部思想活動。其具體的表現,為八識及其相應心所之變現為“見”、“相”等分,亦即主觀和客觀的分離及其統一。故曰:“此果能變即是自證分能變現,生見、相分果。”所言“自證分”,此處指識之自體。由於有見、相的關係,因而有“種種相”現。此中“因能變”的“變”,為“轉變”義,是“種子”自身的變化;“果能變”的“變”,是“變現”義,是“有緣法能變現者”。參見“三能變”。
相關詞條
-
果能變
又,果能變之果,並非全指因所生者,而是能變現種種相的能緣之法。 然而由於種子是識之所緣(即相分),故為果之所變而非能變。 所以,論中所謂‘有八識生現種種...
-
二種生死
二種生死:佛教所說生死有二種,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六道眾生。隨其業力所感果報。身則有長有短。命則有壽有夭。而皆流轉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
二種生死 生死方式 詞典解說 三藏法數 -
阿賴耶識
,能了分別此二種法;諸餘聲聞、辟支佛及外道等執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第七識
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無漏之位。 又依成唯識論卷五載,末那識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經、解脫經二種...能變思量能變第七識三能變識的初能變——異熟能變,已於上一講講完。今日講...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 -
唯識三十頌
萬法乃唯識所變現,分能變之識為異熟(第八識)、思量(第七識)、了別境(前...四中至卷五中,論釋‘次第二能變’等頌,闡明末那識之相。(四)卷五中至卷七中,論釋‘次第三能變、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識’等頌,次第闡明六識能變之相...
內容簡介 論述內容 論頌義貫 成唯識論 論頌原文 -
唯識三十論頌
。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三能變。今廣明三變相。且初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初阿賴耶識... 阿羅漢位舍已說初能變。第二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次第二...
-
大乘百法明門論
分段及變易二種生死。若能分明了悟此百法中,悉皆無“我”可得,則能超越此二種生死,凡聖情盡,即此便是入大乘之門;此則本論之目的。“天親菩薩造”:佛...
相宗傳承 何謂唯識 翻譯註明 相關書籍 原文 -
法相宗
基本信息法相宗 是中國眾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證和修煉佛法的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最高佛學宗派。法相...
基本信息 經典 史略 判教 理論 -
《斷喜三昧》
《斷喜三昧》的定義在《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中,“云何名斷喜三昧?住是三昧斷一切法中喜,是名斷喜三昧。”謂菩薩住是三昧,能觀苦、空...
《斷喜三昧》的定義 《斷喜三昧》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