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二疏城遺址位於嶧城東峨山鎮的蘿藤村和城前村之間,是一處長方形的台形遺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約160米,土台高約3米。二疏城原是坐落於古河道的台型遺址,據中國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證實,二疏城遺址有著豐厚的文化堆積。上溯新石器時代、商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至秦漢以後各代都留有遺存。
遺址文物
目前僅探測性地考察了800多平方米,就發掘出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銅器等文物386件,其中一些完整的可以復原。像二疏城這樣面積大,暴露遺存、遺物較多,堆積豐富文化斷層的遺址國內罕見。二疏城遺址是研究原始社會晚期歷史的重要依據,1992年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疏城又名散金台,據《嶧縣誌.古蹟考》記載:“二疏城,縣東四十里,地名蘿藤,漢疏廣、疏受歸老於此。”《漢書.列傳》記載:疏廣、疏受為叔侄倆,東海蘭陵人,蘿藤是他們的故里。疏廣主治《春秋》,是西漢有名的經學大師,因他授課有方,深得漢宣帝嘉許,後被提任為太子太傅。侄子疏受也以“賢良”的功德被朝廷召到長安,舉薦為太子家令、少傅。從此叔侄朝夕相處,共輔太子讀書。太子由於受二疏輔佐,學業大有長進,叔侄倆愈加受到皇帝的器重,多次受到賞賜。疏廣、疏受離家六、七年,不由思鄉心切,於是便激流勇退告老還鄉。滿朝文武百官為疏廣、疏受餞行,漢宣帝賜黃金20斤,太子也奉贈黃金50斤。叔侄倆回故鄉後,便將錢財散給貧苦百姓,救助鄉鄰,而不留給子孫。叔侄倆去世後,鄉親們感念他們的散金之德、濟貧之恩,修建散金台來懷念他們,從此二疏故里也被稱為散金台。
二疏簡介
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今棗莊市嶧城區)人。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漢宣帝時,選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的侄子疏受,當時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後升為太子少傅。疏廣、疏受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並稱之為朝廷中的“二疏”。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