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畫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誇張、有東方畢卡索之美譽,其範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檐角繪製的吉祥圖畫。現代農民則有在紙面上繪製鄉土氣息很濃的繪畫作品,自五十年代以來,逐漸形成了陝西戶縣、江西永豐、安塞、江蘇邳縣、六合,上海金山等地的農民畫鄉。近年來受到國家相關部門廣泛重視,有些地方農民畫已經被國家文化部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乾洲農民畫簡介
乾洲農民畫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農民畫始於1962年,有農民畫作者80餘人,其中中國當代農民畫研究會會員1人,地區美協會員4人,縣美協會員18人,農閒集中作畫,農忙分片少畫,分布在各村,主要畫種有國畫、剪紙、篆刻、手掌畫等。
乾洲鎮成立了農民畫研究會,開闢了創作室和展廳,有專項經費。已在鎮及村舉辦展覽10餘次,在縣舉辦展覽6次,有一套較完整的農民畫藝術檔案。
截止到2008年,乾洲鎮農民畫家共創作農民畫作品3000餘件,其中江西省級以上發表和展出60餘件,地區發表和展出70餘件(幅),地區以上獲獎作品30餘件,有3件作品在中國農民書畫展賽中獲獎,有4件作品在江西省一、二屆農民畫展中獲一、二等獎,江西電視台、江西廣播電台、江西日報等分別作了專題採訪和報導;1993年《中國名鄉大全》把乾洲列為“詩詞之鄉”。
乾洲農民畫的歷史
舊稱“從善”的乾洲,民間素有重視文化教育的風氣,1662年就出現了董侯書院和登雲書院。文化教育事業的興旺,推動了民間藝術的發展,燈彩、板凳龍、木雕、石刻、剪紙、窗花、布飾、刺繡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
乾洲農民畫出現於60年代末,至今已有30餘年的歷史,它的產生和發展,既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六七十年代,農民“畫家”最初的作品是繪製牆頭宣傳畫和展覽宣傳漫畫,作品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和時代烙印。當時,省城一批文化界人士下放到乾洲,在這些文化人的輔導指點下,乾洲農民畫增加了藝術含量,吸取剪紙、木雕、石刻等民間藝術及國畫、書法、篆刻等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進入80年代以後,逐漸富裕起來的乾洲農民,在求富的同時,求新、求樂、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乾洲農民畫走進了嶄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農民畫家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藝術創作有了物質保證,有的在自家新蓋的樓房內,專設了寬敞的創作室。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喚起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另一方面,縣、鄉(後改鎮)兩級政府從多方面給予鼓勵、扶持,縣文化部門經常派專業人員下去辦班、輔導。豐富的生活基礎和不斷的藝術追求,促使乾洲農民畫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向前發展。
30年來,乾洲農民畫作者隊伍不斷擴大。該鎮現已成立了“乾洲農民畫研究會”,有會員80餘人,其中有全國當代農民畫研究會會員1人,地區美協會員4人,縣美協會員18人。他們扛起犁耙種田,洗淨泥手作畫,是名副其實的農民畫家。
榮譽介紹
1982年,江西省舉辦首屆農民畫展,乾洲共選送16幅作品參展,就有9幅獲等級獎(其中余克禮的《今日潦河分外嬌》獲一等獎)。
1983年,周作利的《來也樂,去也樂》,在全省第二屆農民畫展中獲一等獎。
1988年,在由文化部等6家聯合舉辦的全國農民書畫大賽中,余克根的《板凳龍》榮獲三等獎。
1997年,余克根的《泥香藕甜》、周作利的《九龍鬧回歸》、周緒清的《過屋》等作品,入選全國第二屆農民畫展並獲優秀獎。
2000年,周作利的《平常農家》在全國“故鄉風情”書畫展中榮獲金獎。
參考資料
1、乾洲農民畫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f1e64810101ruo4.html
2、農民畫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