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曼氏皮海鞘(Molgulamanhattensis)
編輯者(COMPILEDBY):何培青劉晨臨胡小穎
出處(CITATIONOFTHISENTRY):中國外來海洋生物入侵網
分類(TAXONOMY)
綱(Subtypus)
海鞘綱(Ascidiacea)
目(Order)
亞目(Suborder)
科(Family)
皮海鞘科(Molgulidae)
屬(Genus)
種(Species)
曼氏皮海鞘(Molgulamanhattensis)
鑑別(IDENTIFICATION)
又稱乳突皮海鞘。個體柔軟,圓形或橢圓型,白色半透明表面具有毛狀物,尤其是出入孔周圍的毛狀物更為密集和發達。被囊表面黏附少量泥沙。常出現一定的地理變異,如表面毛狀物變成微小突起且很稀少,被囊變厚,且呈不同程度的釉質化。
傳入和分布(INTRODUCTIONANDDISTRIBUTION)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定殖:無意引入,靠船底長距離傳播。
來源:北美太平洋沿岸。
分布
此種在全國沿海均有發現,而且出現一定的地理變異。數量最大記錄出現在塘沽新港。
基本特徵
幼體營自由生活,成體營固著生活。被囊厚。咽部有許多鰓孔,排泄腔或圍鰓腔包圍咽部,由排泄孔通至外界。稚參培育後期和室外潮間帶養殖池內多有發生。當室內育苗時,長期不倒池,易使海鞘在池壁或附著基上生長。而室外潮間帶養殖池內海鞘的發生與周圍海區海鞘生物資源量、繁殖季節和進水方式等有關。塘沽新港6月份的密度為20352個/m2,濕重達3729.0g/m2,煙臺港次之,10月份的密度為19337個/m2,濕重達1048.8g/m2。繁殖期5-11月,盛期6-10月份。
生態影響(ECOSYSTEM)
海鞘類體形多樣,適應鹽度範圍較廣。單海鞘生殖腺可食用,被囊可提取纖維素。但因其成體常附著於艦艇、船隻和碼頭上,能起破壞作用;又能與貝、藻類爭奪基地,對海產養殖業產生不利影響。海鞘的大量繁殖,不僅會與海參爭奪生活空間和餌料,而且會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時向水中排泄代謝物,從而抑制海參的生長。
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清除方法。蔓氏皮海鞘繁殖季節時期,養殖用水要經過沙濾等措施。勤倒池也能避免海鞘的繁生。如果發現養殖系統中有海鞘附著,必要時通過人工清除。而船底則需防污漆防除。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黃宗國,蔡如星.海洋污損生物及其防除.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352.
[2]鄭成興.中國沿海海鞘的物種多樣性.生物多樣性,1995,3(4):201-205
頭索和尾索動物亞門動物名錄
頭索動物亞門和尾索動物亞門是脊索動物中最低級的類群,身體包在膠質或近似植物纖維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體時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經管,所以稱為尾索動物或被囊動物,尾索動物遍布世界各個海洋,約1370多種,本任務是盤點部分尾索和頭索動物亞門的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