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入九龍巖建寺,但無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年)。九龍巖寺賜名壽聖院。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頤游九龍巖,題摩岩。宋熙寧六年(1068)五月五日,蔣忱作《九龍巖記》,周敦頤書凡上石。壽聖院塑佛像。宋熙寧九年(1076)詩人陶弼游九龍巖,題詩。宋元豐三年(1080)曾布率家眷游九龍巖,題名岩壁。宋紹聖甲戌年(1094),零陵郡府判阮之武題詩九龍巖。宋紹興元年(1131),胡寅、胡寧、胡宏題九龍巖。明萬曆三年(1575),東安縣令黃岩題詩。清嘉慶辛未年(1811),王渭題名九龍巖,此為最後一塊石刻。1944年,侵華日軍燒毀了九龍巖寺院。1983年,九龍巖(石刻)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東安縣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九龍巖石刻進行了保護性維修。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九龍巖石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刻
![石刻](/img/a/d87/nBnauM3X3QjN1kjNyAjM3MTO3QTM4MDNxEDM0QTNwAzMxAzLwI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九龍巖石刻是載入省志的名勝古蹟。其所在地—蘆洪市鎮曾是東安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名揚中外正宗東安雞的發源地。其緊鄰洛湛鐵路與1812線公路,距唐生智故居3.5公里,永州市市府20公里。是交通方便、環境優美、遊覽觀光的好景點。
九龍巖石刻多名人真跡。著名詩人,或詩或文,題銘九龍巖,是文學、金石書法研究的重要資料。對研究地方歷史和文化,有證史、補史、正史的價值。張太年題記中關於鎮壓農民起義和設定蘆洪司的記錄,填補了史料記載的空白。同時,使蘆洪置司的時間由明洪武三年(1370)提前到宋淳化三年(992),糾正了關於當今蘆洪市是因為明代設蘆洪巡檢司演變而來的說法。證明蘆洪市是宋代蘆洪司的一音之轉,對東安政建置史和地名變遷研究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其它石刻中的有關記載,對研究東安寺院、書院文化等也有重要資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