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特性
1、九里香:嫩枝呈圓柱形,直徑1~5mm。表面灰褐色,具縱皺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羽狀複葉有小葉3~9片,多已脫落;小葉片呈倒卵形或近菱形,最寬處在中部以上,長約3cm,寬約1.5cm;斃端鈍,急尖或凹入,基部略偏斜,全緣;黃綠色,薄革質,上表面有透明腺點,小葉柄短或近無柄,下部有時被柔毛。氣香,味苦、辛,有麻舌感。
2、千里香:小葉片呈卵形或 橢圓形,最寬處在中部或中部以下,長2~8cm,寬1~3cm,先端漸尖或短尖。
產地
分布於我國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主產於福建、台灣、湖南等省。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葉和帶葉嫩枝。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切碎。
性味
辛、微苦,溫。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行氣止痛,活血散瘀。
主治
用於胃痛,風濕痹痛;外治牙痛,跌扑腫痛,蟲蛇咬傷。
相關配伍
1、胃痛:九里香葉9g,煅瓦楞30g。共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香港中草藥》)
2、骨折腫痛:九里香鮮葉或根搗爛,加雞蛋清調敷患處。(《雲南中草藥》)
3、風濕痹痛:九里香乾根15g。水煎服。(《中草藥學》)
4、久年痛風:九里香15g。灑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6~12g。
禁忌
陰虛者慎用。
相關論述
《本草綱目》:治肚癰。搗碎,浸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