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正文】
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
愁腸別後能消酒,白髮秋來已上簪。
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
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
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
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
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
【注釋】
①岐陽:即指鳳翔
②砧(zhen)杵(ch)搗衣石與捶衣的棒槌。此處指搗衣聲
③冷官:職位不重要、清閒冷落的官。杜甫《醉時歌》有“諸公滾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之句,謂鄭虔任廣文館博士,舊注說太守陳公命蘇軾兼府學教授,故用冷官事,誤。陳公弼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方接替宋選任鳳太守,本詩則作於嘉祐七年
④忽思句:化用齊桓公伐楚事。《左傳僖公四年》管仲對楚使曰:“爾貢包茅不入(指不納貢),王祭不共(供),無以縮酒(滲酒)寡人是征《索取)”此處謂詩人想出使西夏,使其臣服,納貢於宋王朝。乘(shen9)傳,古代站用四匪下等馬拉的車,此泛指車馬、琛(hen》,珍寶,《詩·魯頌洋水》“慢彼準夷來獻其探
【翻譯】
鳳翔九月里就降下小雪,老天爺已作出歲暮蕭條的光景。短短的白晝吹送來陣陣寒氣,急促的搗衣聲更令人觸景傷情,做著閒官無事可管,只覺得屋宇深沉靜、古詩百科別後慰我愁腸維有多飲酒,秋來發善上已添發幾莖,最近買了一件貂皮袍子,穿上它真可以在戰去到邊境,忽而又想乘著車馬出使,問一問西夏為什麼不把珍寶奉敬 。
【賞析】
《九月二十日微雪》作於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鳳翔簽判任上。詩人與其弟轍感情至深,自幼同窗共學,嘉祐二年為同榜進士。四年,又一起參加秘閣的制科考試,得到仁宗的激賞。後蘇軾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判官,蘇轍留京侍奉父親,六年(公元1061年)十一月,送詩人至鄭州,相別於鄭州西門外。這是他們兄弟首次遠別,當時詩人曾於馬上賦詩寄其弟說:“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七年重九寄弟詩又云:“憶弟淚如雲不散,望鄉心與雁南飛”,可見手足情深之至。九月二十日下小雪,詩人又由此興感,作詩抒懷。詩中描寫時方涼秋九月,鳳翔已下小雪,如同歲暮。在一片急促的搗衣聲中,詩人更感到時日的蕭條、寒冷。而官閒晝永,獨處深屋,思弟之情只能借酒排遣。因與親人離別日久,竟使年輕的詩人早生華髮。這種種感受寫得情深調苦,披露了他寂寞的心境。但尾聯忽作轉折,詩人因買貂裘而思出塞,顯示了報國疆場的願望。這卻並不是偶發奇想,早在詩人的《進策》中,就聲明了堅決抵抗敵人侵擾的主張,且提出系統的抗敵方略。鳳翔為西北軍事重鎮,是抗擊西夏的前沿陣地。本詩末句“忽思乘傳問西琛”句,即借用《左傳》典故,表明抗擊西夏的決心。他在後來寫的《和子由苦寒見寄》一詩中,更直截了當地表示“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廟謨雖不戰,虜意久欺天”,並豪壯地宣言:“何時逐汝去,與虜試周旋。”詩人與其弟是手足而兼知友、同志,本詩尾聯不僅申訴了自己的抱負,也是對弟弟的激勵。全詩思想境界至此得到了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