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自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到建國後的1950年10月老城鎮一直是沈丘縣治所所在地,城南緊靠東西流向 的泉河,當時河寬水深,各種貨物可上通漯河,下達臨泉、潁州(現阜陽市),經潁上至正陽入淮河,當時是一條繁盛的“黃金水道”。但城南無橋,南北兩岸大量人員來往,貨物運送,全靠船渡,因水大、人多、貨物超載或遇急風惡浪,每年都有事故發生。
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夏的一天,一船行至老城南泉河埠口河心,驟然颳起一陣狂風,船上的人東倒西歪,船身失去了平衡,傾刻間翻覆了,船上的人紛紛落到河裡。情急之中,老艄公順手拉住身邊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游上了岸,可悲的是這一船人除了老艄公和這個小孩,其餘無一倖免。這個被救的孩子叫李獻廷(字景中),是縣城西南十五里蘇州李的人,他為了感謝老艄公的救命之恩,即拜艄公為乾父。當李獻廷看到幾十具屍體從河裡打撈上來的時候,想到剛才還有說有笑的一船活活生生的人,一轉眼就變成屍體直挺挺地躺在河岸上,他心如刀絞,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哀痛地面南而跪,發下宏願:上天保佑,我李獻廷如果這輩子發了財,一定要在這裡建一座大橋,再不讓行人因翻船而亡命。歲月如流,李獻廷長大後,做生意果然發了大財,田地就置了上百頃,生意好多處,都很紅火,可說是日進斗金。漸漸地成為蘇州李一帶聞名遐邇的大富翁,可卻把所發的宏願完全忘掉了。
然而城南泉河埠口上年年仍有翻船淹死人的事故發生。相傳當年被河水淹死的人變成了水鬼,必須再拉一個人淹死做替死鬼,才能轉胎,故每年事故不斷。人們為了避難,免於一死,不知從啥時起,兩岸居民年年都要舉行放鬼燈活動,說是放了鬼燈,水鬼就隨鬼燈漂流而去,就不會作祟害人了。但年年放燈,年年還是照常有淹死人的事故發生。每次聽到翻船淹死人,李獻廷的心就如刀絞般難受。這些年,他走南闖北做生意,把發宏願的事擱置了,為此他常常捫心自疚。
其他信息
鹹豐三年(1882年),李獻廷57歲時,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百藥無效,方圓百里的名醫都請到了,藥也吃了不少,就是不見好轉。那時的人們遇到治不好的病,就胡亂請巫師,李獻廷也不例外。巫師問:“你欠誰的債沒有?”李答:“從沒有欠過。”巫師又問:“天債呢?”“什麼是天債?”巫師說:“你對天許過願沒有?”這時,李獻廷想起十二歲那年被老艄公救起時對天發過的宏願,就把當年的事一五一十地對巫師講了。巫師說:“這就對了,你今世不還,來生也得還!”於是,李獻廷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在河上修一座橋,兌現年少時許下的諾言。他請來建橋名師設計圖紙,原來設計該橋從南關小水門直通過河,可因有人阻撓,改由下游拐彎處過河(即下灣口)。說也奇怪,李獻廷一心撲在修橋上後,百病消除,身體特別硬朗。他要給子孫後代留一座高質量的橋樑,所以對原料、技術要求都很嚴格。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不退縮。在修橋過程中,家中的錢花光了,他讓兒子賣地,賣商號。夏季大水把建成一半的橋樑沖跨了。李獻廷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十分傷心。他最後賤價賣掉所有土地,籌集建橋資金。又經人指點,把原計畫的十孔改為九孔,又在第三拱橋下放置了一把斬妖劍,並在兩邊埋有橫跨橋的兩條紅石龍,龍頭朝西,張著大口,象徵著從西來的水再大也不夠龍喝的,水漲到龍口的時候再也不會漲了。同時斬妖劍會大發神威,所有的水怪再也不敢把橋毀壞了。他讓人從大別山拉石頭做橋樑的基石,燒優質大青磚做橋身,買江米煮粥拌石灰做泥口。歷經三年,於清鹹豐五年(1885年)建成九孔橋。九孔橋全長95米,寬4.8米,磚石結構,橋墩圓柱形,南四孔橋墩直徑1.46米,孔徑4.2米;北五孔橋墩直徑1.5米,孔徑4.4米。南六孔孔高6.1米,北三孔孔高6.4米。九孔橋建成時,李獻廷已60歲,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成大業。通行那天,他走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大橋上,心情高興萬分,忽然得急病暈厥在橋上,當時就與世長辭了,眾人把他抬回蘇州李老家發葬。由於家中的錢也花光了,當時又值兵荒馬亂,土匪橫行,所以他死後連個碑也沒有立 。
1973年、1981年沈丘縣人民政府兩次撥款4.1萬元,維修九孔橋。因九孔橋是周口至臨泉的主要交通幹道,經常有幾十噸的大貨車在橋上行駛,常年承受著交通重載,所以到1998年南橋頭西側倒塌了十幾米,致使車輛無法行走。1999年,沈丘縣人大代表、老城東升布鞋廠廠長郭傳興個人出資5萬元,南關行政村支部書記張連營負責施工補修,把橋加長4米,全橋長達99米,19天后竣工。現橋體基本完好,車輛行人稱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