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九仙山風景區。風景區內的靈鷲岩和永安岩,都是德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靈鷲岩位於九仙山巔東側,始建於唐朝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寺的牆,柱均為石築,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
明萬曆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淨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夏忠“勝跡維新”題匾於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僕丁啟睿,狀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掛於主殿兩側。
清初整新兩殿,增置岩田。16—18世紀,這裡曾是我省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僧徒分成九仙派18個支系,發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文化革命期間被毀。
景區特色
福建德化九仙山風景區是歷代閩南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活動重要場所之一,是泉州市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氣象景觀有雲瀑、佛光;人文景觀唐代石雕彌勒佛是九仙山風景區的特別佳景。九仙山年均霧日300天、相對濕度87%、平均風速7.0米/秒分別次於四川峨嵋山、千佛山、吉林天池,列居全國第二,山頂有全國重點、福建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九仙山氣象站。山上由於長年雲遮霧繞,風雲變幻、經常出現雲海、雲瀑、佛光等氣象景觀;冬天,瑞雪紛飛,銀裝素裹,是閩南觀雪景的絕佳去處;還有高山奇葩——午時蓮,奇竹——四角竹、奇樹——一木四樹以及珍稀的蠑螈(四腳魚)。九仙山的奇石,千姿百態,形態逼真。有仙桃石、壽龜石、夫妻蹺蹺石、鏇轉石,還有的如鼓、如狗、如獅、如象、如法印等。異洞有蛇岳洞、九十九洞、摩雲洞、齊雲洞、彌勒洞等,“大者容數榻,小者蹲數人”,有的洞裡有洞,有的洞洞相通,而彌勒洞,彌勒佛端坐洞中,光從石縫入,水從洞底出,洞頂佛光陷現,入洞氣象幽深、清淨,令人如臨仙境,玄妙神奇,堪稱一絕。
主要景點
福建德化九仙山風景區內的千年古剎靈鷲岩、永安岩,歷經修葺,香火長盛不衰,遠播閩台及東南亞各地,都是福建德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靈鷲岩
靈鷲岩位於九仙山巔東側,始建於唐朝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寺的牆、柱均為石築,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萬曆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淨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夏忠“勝跡維新”題匾於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僕丁啟睿,狀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掛於主殿兩側。清初整新兩殿,增置岩田。16-18世紀,這裡曾是省地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僧徒分成九仙派18個支系,發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文化革命期間被毀。
1988年以來,由美國美洲佛教會永遠顧問兼會長、洛杉磯普陀山觀音菩薩名譽住持,南加釋寬淨法師倡導,般若修德堂眾信徒鼎力捐資支持進行重建。重建的靈鷲岩基本保持原來的規模,保留著古蹟,而且增加了許多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飛鳥的雕刻。
永安岩
永安岩位於九仙山之南,赤水鎮銘愛村、大銘鄉大銘村的交界處。唐代開元年間,該地系九仙山僧鄒無比墾種荇菜之處,故稱“荇菜岩”。後來蛇神岳氏修煉成真,建有寺宇,奉蛇氏尊王。明代天順年間,青年儒土史雲濟,法號妙應,到此地出家,並與銘山周進宗結誼。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六月十日,史氏在荇菜涅莰化前曾囑其徒日:“吾大劫未盡,化後懸我骸於大椿杪,六十年後則永安於此。”周進宗遵囑,將其化後骨骸掛在銘山周氏祖字旁的大椿樹梢。嗣後,侄兒周瓊捐獻山場,籌建岩字,取名“永安岩”,同時捐田千擔作為岩租。
明嘉靖初,椿樹梢發光,周進宗孫孟士等取其骸塑佛像,祀於永安岩。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林順七及住持僧應經再次募緣修建,至今正殿佛龕尚保存當年修建的文字,民國初重修,岩字系木構,歇山頂式,由正殿、中殿、觀音樓、飯堂、地藏殿、護界亭等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829平方米。正殿供奉雲濟史公祖師,左邊蛇岳尊王伽蘭佛,右邊安放著檀越主周進宗、周瓊六塑像。正殿的中梁用拱木組成的藻井,圓天畫著太極圈,結構精彩別致,獨具一格,明、清時期大學士史繼偕,進士翰林院檢討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檜偕其侄進士李為觀、進士知府李道泰,先後為該岩題贈牌匾。現尚保存的有賴垓的“法雲真際”牌匾和民國時期的兩對木刻楹聯,寺字東側有護界亭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