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力支

乙力支,勿吉國人,朝貢北魏的使臣。 北魏太和二年(478年),乙力支再次作為勿吉使者,攜貢馬500匹來到平城,向北魏朝貢。 乙力支兩次朝貢北魏,密切了勿吉與中原皇朝的關係。

年代:先秦至唐 五代(含渤海國)
姓名:乙力
拼音:nu ji jue li qi
正文: 乙力支,勿吉國人,朝貢北魏的使臣。
勿吉國,位於高句麗之北。勿吉是在肅慎、挹婁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擴大而形成的,在政治、經濟上與中原皇朝保持密切關係。
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公元471~475年),勿吉派遣乙力支為使者前往北魏朝貢。北魏自建國即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故乙力支向平城進發,一路歷經艱險,才得向北魏朝獻。
北魏太和二年(478年),乙力支再次作為勿吉使者,攜貢馬500匹來到平城,向北魏朝貢。乙力支奏稱:“初發其國,乘船溯難河(今嫩江)西上,至太兒河(今洮兒河),沈船於水。南出陸行,渡洛孤水(今西拉木倫河),從契丹西界達和龍(今朝陽市)”。最後抵平城。這是見於古書記載的從黑龍江地區到中原的最早的交通線。這條路線的開闢,對於聯接這兩個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乙力支此行還有一項重要使命,即向北魏皇帝請示,“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併力取高句麗,遣乙力支來,圖其可否。”但北魏文明太后為首的朝廷對此堅不同意,詔敕:“三國同是藩附(外藩臣附),宜共和順,勿相侵擾。”乙力支乃取原道返國。
勿吉國遵從了北魏的詔敕,不再進攻高句麗,卻在太和十七年一舉滅了夫余。勿吉人滅夫余後,據有原夫余的廣大土地,其中心地區約在今松花江與嫩江交匯處附近。
乙力支兩次朝貢北魏,密切了勿吉與中原皇朝的關係。從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乙力支出使北魏起,至北齊後主武平六年(575年)止的百年間,勿吉遣使赴中原各朝朝貢達30多次,其中貢品最多的一次為貢馬500匹,規模最大的一次朝貢者多達500餘人,使臣計有侯尼支、侯力歸、石久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