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寺緣起
寶山寺原名天后宮,俗成娘娘宮,與我國沿海一些城市港、澳、台及南洋各國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奉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縣賢良港出生的林默。傳說她自幼聰慧,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決心終生行善濟人。她熟諳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告訴船戶可否出航,保護漁舟、商船的安全,被人們尊稱為神女。她死後被奉為神抵,立祠供奉,尊稱媽祖。以後又經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為人們信仰的海神。天后宮為丹東市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1876年(清光緒2年),占地24畝。由元寶山麓擴延到原八道溝主街的北側。當時的天后宮是由艚船會為祈求海上的平安而集資修建的。可見當年丹東艚船業的發達。當年3月,天后宮戲台建成。每逢農曆3月23日(天后聖母誕辰日)舉行盛大廟會,全天致祭,川流不息。天后宮戲台前,更是人山人海,觀看酬神戲。1882年(清光緒8年),皇上欽贈御匾,致使當時東北最大的媽祖廟——丹東天后宮名揚海內外。1989年,果徹法師住持廟宇重修,更名為寶光寺。2000年8月15日,又重稱寶山寺,由妙耕法師任住持。
文化遺產與價值
文化是歷史的沉澱,存留於城市和建築之中,融合在人們的生活里,無形地影響著市民的理念和行為。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歷史發展的孕育中逐漸形成的,並凝聚成為城市文化,而這個文化特點的外在反映,正是所謂的傳統風貌。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存,尤以名山古剎構成都市不朽的靈魂,其影響遠遠超出具體的時間範圍。作為標誌性古建築和文物古蹟,宗教建築以個體形式存在於城市中,真實、具體地印證了城市歷史變遷和文化交融。如寶山寺的三棵茂密參天的古槐樹,就被定格為省級文物。曾在老一輩丹東人中流傳著“未有丹東市先有天后宮,未有天后宮先有三棵槐”的說法,三古槐是丹東的歷史發展與變遷的見證者!而當年最具丹東風土人情的天后宮廟會文化,更是集中體現了老安東人在歷史場合中積澱下來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手工藝絕活等風俗習慣,從而構成了丹東小城歷史生活的重要片段,而新一代的丹東人卻聞所未聞當年的盛況。猶如蜂穴的民宅、廠房、學校占據了昔日雄偉壯觀的寶山寺,使其蹤影難覓,東北最大的天后宮只留下一條街道的名字——天后宮街。現代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寶山寺的來歷,而如今寶山寺的生存更是滿目瘡痍、岌岌可危,無力絹刻歷史的琅琅畫面,更無法向現代人傳遞先人們的生存信息!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使得寶山寺殿宇樓閣全部被徵用,客堂、僧人房被當作了民宅,佛殿經堂被當作了機關的辦公場所,雖然在改革開放以來,根據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經寺廟多方努力,才有部分廟產歸還寺院,但寶山寺目前占地仍不足十畝,且窄小的正門前聳立著丹東市第四高級中學的教學主樓和車棚,寺廟右側擠占著社區辦事處及工廠、民宅,寺廟的左側毗鄰元寶山麓,寺廟的後牆緊挨四中高大的籃球館,寶山寺今非昔比,可謂“四面楚歌”。
國務院宗教事物局關於廟產歸還的檔案中明確規定“凡經各級政府批准開放的寺廟、教堂、清真寺和宮觀,任何單位不得占用,不得在其管理範圍內任意拆建、改建和新建房屋;已經占用的應限期遷出;已經新建或改建的,如嚴重破壞了宗教活動場所的格局、妨礙宗教活動及教務工作的正常進行的,一律拆除。”(寶山寺期待著政府有關部門幫助解決歸還屬於廟產的房屋、土地,還歷史本來面目,造福子孫!)
博大精深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佛教文化,以其豐厚的底蘊使得千百年來的名寺古剎都具有難以估量、難以盡述的價值。一座古剎就可以是一座歷史博物館,一部記錄歷史變遷的“凝固日記”。無端的占有及損毀將會給我們帶來永久的遺憾。
一個城市能否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最終取決於她對自己的文化價值的定位。美麗的江城丹東是中國的優秀旅遊城市,是遼寧的旅遊名城。丹東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旅遊名城戰略使丹東的旅遊業蒸蒸日上,不僅成為丹東經濟的重要產業,而且越來越受到海內外旅遊者的關注和喜愛。打造具有丹東特色的旅遊業,還有待於進一步地發掘丹東城區的文化積澱,以古寺廟作為珍貴的活態歷史建築與保護原生態文化的這種現代化的城市建設相結合,重視宗教建築遺產在城市風貌中的價值,必將使丹東的旅遊業得到長久的發展和提高,這還有待於我們及其後人做更多的努力。
主持簡介
釋妙耕法師,1990年於佛教聖地五台山出家,師從普化寺當家師、聞名遐邇的藏明老和尚,至1996年,任知客師一職。後應邀到遼寧營口楞嚴寺任維那。1999年,香港菩提學會會長、西方寺住持永惺長老到訪楞嚴寺,妙耕法師隨長老去香港西方寺,一直追隨長老左右,先後擔任僧值、知客、監院等職。2005年12月,應丹東市佛教協會、市宗教事務局邀請擔任丹東市寶山寺住持。妙耕法師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殫精竭慮,克服重重困難,為寶山寺的復興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