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70年代傳奇搖滾樂手丹尼柯林斯(阿爾·帕西諾 Al Pacino 飾)在經歷人生低潮時,由經紀人(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飾)發現了一封40年來從未送達的信,這封信居然是來自披頭士主唱約翰·列儂在40年前寫給當時19歲的他,這讓他 再度受到啟發,毅然決然地奢華的生活,踏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而他也在這段旅程中收穫了真愛和消失已久的創作靈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阿爾·帕西諾 | Danny Collins | |
Annette Bening | Mary Sinclair | |
Jennifer Garner | Samantha Leigh Donnelly | |
Bobby Cannavale | Tom Donnelly | |
Melissa Benoist | Jamie | |
Christopher Plummer | Frank Grubman | |
Josh Peck | Nicky Ernst | |
Aarti Majmudar | Nurse Nikita | |
Brian Smith | Judd / Busy Work | |
Tim Jo | Tim | |
Katarina Cas | Sophie | |
Giselle Eisenberg | Hope Donnelly | |
Anne McDaniels | Danny's Doll | |
Eric Lange | Dr. Silverman | |
Cassandra Starr | Groupie | |
Michael Patrick McGill | Neighbor Steve | |
斯科特·勞倫斯 | Dr. Ryan Kurtz | |
Linda Wang | Asian Fan #2 | |
Kiff Vanden Heuvel | Marty | |
Eric Schneider | Young Danny Collins | |
Julia Eisenberg | Ballet Dancer | |
Laura Krystine | Ballerina |
職員表
製作人 | Declan Baldwin、Shivani Rawat、傑茜·尼爾森、Nimitt Mankad、Monica Levinson、丹尼斯·蒂·諾威 |
導演 | 丹·弗格曼 |
副導演(助理) | Bac DeLorme、Betsy Magruder、Jason Roberts、Jody Spilkoman、Dale Stern、Lynn Struiksma、Dennis Burrell、Sylwia K. Dudzinska |
編劇 | 丹·弗格曼 |
攝影 | Steve Yedlin |
配樂 | Ryan Adams、西奧多·沙皮洛/Theodore Shapiro |
剪輯 | Julie Monroe |
選角導演 | Mindy Marin |
藝術指導 | Dan Bishop |
美術設計 | Christopher Brown |
造型設計 | Patricia Almeida、Rachel Bonner、Bill Corso、Deborah La Mia Denaver、Julie Hewett、Renate Leuschner、Randi Mavestrand、Cheryl Ann Nick、Peter Tothpal、Robert Wilson、Sven Granlund、Cynthia Bachman |
服裝設計 | Sophie Carbonell |
視覺特效 | David Gaddie、Nick Crist |
錄音 | Mark Agostino、Jessy Bender、Kyle Billingsley、Howard Eriksson、Scott Harber、Perry Robertson、John Ross、Scott Sanders、Christopher Sposa、Arno Stephanian、Noel Vought、Kevin Zimmerman、Shayna Brown、Stefano Mascitti |
布景師 | Claudette Didul |
幕後花絮
關於《丹尼·科林斯》你應該知道的5件事
影片原名《想像》,是約翰·列儂同名歌曲(創作於1971年)的名字。但劇組並沒有得到了使用授權,後將名字改成為《丹尼·科林斯》。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列儂遺孀大野洋子允許影片使用列儂的音樂。
影片在2001年籌拍的時候原定由史蒂夫·凱瑞爾主演。朱麗安·摩爾、傑里米·雷納都曾加入演員陣容,但由於電影製作延期而退出。
影片中演唱會的段落是在洛杉磯的希臘劇院拍攝的。那實際上是一場芝加哥樂隊的演唱會。
.詹妮弗·加納一直將安妮特·貝寧當成自己的偶像。在合作本片之前,她就常常在採訪中提起這位女演員的大名。
影片劇本的靈感來自於真實事件。一名叫做Steve Tilston的英國民謠歌手收到了列儂的來信,在這封信被寫下很多年之後。但是現實中,Steve Tilston的故事並沒有影片中丹尼·科林斯那樣戲劇化。
1.影片原名《想像》,是約翰·列儂同名歌曲(創作於1971年)的名字。但劇組並沒有得到了使用授權,後將名字改成為《丹尼·科林斯》。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列儂遺孀大野洋子允許影片使用列儂的音樂。
2.影片在2001年籌拍的時候原定由史蒂夫·凱瑞爾主演。朱麗安·摩爾、傑里米·雷納都曾加入演員陣容,但由於電影製作延期而退出。
3.影片中演唱會的段落是在洛杉磯的希臘劇院拍攝的。那實際上是一場芝加哥樂隊的演唱會。
4..詹妮弗·加納一直將安妮特·貝寧當成自己的偶像。在合作本片之前,她就常常在採訪中提起這位女演員的大名。
5.影片劇本的靈感來自於真實事件。一名叫做Steve Tilston的英國民謠歌手收到了列儂的來信,在這封信被寫下很多年之後。但是現實中,Steve Tilston的故事並沒有影片中丹尼·科林斯那樣戲劇化。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2016年 | 第73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阿爾·帕西諾 Al Pacino | 提名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 Big Indie Pictures |
2. | ShivHans Pictures |
發行公司
1. | Jaguar Film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2014)(黎巴嫩)(theatrical) |
2. | MediaPro Pictures (2014) (羅馬尼亞) (theatrical) |
3. | Nordisk Film [芬蘭] (2014)(theatrical) |
4. | Roadshow Film Distributors(2014)(澳大利亞)(theatrical)/(2014)(紐西蘭) (theatrical) |
5. | United King Films [以色列](2014) (theatrical) |
6. | UGC Distribution [法國] (2014) (theatrical) |
7. | Bleecker Street(2014) (美國) (all media) |
8. | Shaw Organisation [新加坡] (2015) (theatrical) |
9. | Pinema [土耳其](2015) (Turkey) (all media) |
10. | Energía Entusiasta(2015) (阿根廷) (theatrical) |
11. | Mongkol Major(2015) (泰國) (all media) |
12. | Elevation Pictures(2015) (加拿大) (all media) |
13. | Imagem Filmes [巴西] (2015) (theatrical) |
14. | Odeon [希臘] (2015)(theatrical) |
15. | 英皇電影 [中國香港] (2015)(theatrical) |
16. | Andes Films [智利](2015)(theatrical) |
17. | Hollydan Works [加拿大] (2015) (Serbia and Montenegro) (all media) |
18. | Kadokawa (2015) (日本) (theatrical) |
19. | NOS Audiovisuais (2015) (葡萄牙) (theatrical) |
20. | KOCH Media Deutschland GmbH [德國] (2016) (DVD)/(2016)(Blu-ray) (DVD) |
21. | 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2015) (USA) (DVD) |
22. | Eagle Pictures [義大利] (2016)(DVD) |
23. | Entertainment One(2015) (比利時) (theatrical)/(2015)(英國)(theatrical) |
24. | Film1 (2016) (荷蘭) (TV) (limited) |
25. | Big Bang Media (2015) (匈牙利) (theatrical) |
26. | La Aventura (2016) (西班牙) (all media) |
27. | VerCine (2016) (西班牙) (theatrical) |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美國USA | 2015年3月20日 |
中國香港Hong Kong | 2015年6月4日 |
美國USA | 2015年4月10日 |
阿根廷Argentina | 2015年3月19日 |
拉脫維亞Latvia | 2015年3月20日 |
土耳其Turkey | 2015年3月27日 |
希臘Greece | 2015年4月2日 |
愛沙尼亞Estonia | 2015年4月3日 |
立陶宛Lithuania | 2015年4月3日 |
克羅地亞Croatia | 2015年4月9日 |
羅馬尼亞Romania | 2015年4月10日 |
加拿大Canada | 2015年4月10日 |
巴西Brazil | 2015年4月16日 |
秘魯Peru | 2015年4月16日 |
新加坡Singapore | 2015年4月23日 |
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 | 2015年4月30日 |
以色列Israel | 2015年5月7日 |
丹麥Denmark | 2015年5月21日 |
匈牙利Hungary | 2015年5月28日 |
智利Chile | 2015年5月28日 |
愛爾蘭Ireland | 2015年5月29日 |
英國UK | 2015年5月29日 |
越南Vietnam | 2015年6月12日 |
荷蘭Netherlands | 2015年6月25日 |
波蘭Poland | 2015年7月3日 |
葡萄牙Portugal | 2015年7月16日 |
墨西哥Mexico | 2015年7月31日 |
日本Japan | 2015年9月5日 |
瑞典Sweden | 2015年9月7日 |
法國France | 2015年9月8日 |
韓國South Korea | 2015年9月30日 |
義大利Italy | 2016年2月24日 |
西班牙Spain | 2016年3月4日 |
德國Germany | 2016年8月25日 |
影片評價
追尋那個心中的背影
當人潮喧鬧涌動時,你在哪裡?
當人潮悉簌散去時,你在哪裡?
你是否也在仰望,那個令人神往的背影?
這部受到真人故事啟發,改編而成的電影故事,保留了真實故事裡的情感,演繹了故事中的情節。
《紐約觀察報》評:阿爾.帕西諾 獻上了近年來最出色的表演。
一切的一切,
都源於那個肆意的70年代,
源於那個在音樂的宇宙中,
從未隕落的星:John Winston Lennon 。
一封來自1971年,約翰.列儂的親筆回信:
Stay true to your music. Stay true to yourself.
這是對靈魂的鞭策,這是偶像的回首,這一刻他在看著你。
四十年後,當我們聽著他的音樂,神往的是那時的生活方式,還是那樣純粹的態度?關於這部電影,我想從海報中背影的角度,來展開這部幽默不羈的溫情劇作的一角。
約翰.列儂的背影
1971年,20多歲的丹尼.科林斯,在噪雜的雜誌社裡,面對《Chime In》雜誌編輯的訪問,玻璃窗外的陽光晃得讓人睜不開眼,編輯的手中煙霧繚繞,幾乎淹沒了他的視線。
面對這個臉上寫滿70年代的憤慨與執著的年輕人,編輯忍不住兩次感嘆:“At your age.”“Jesus age.”,這時的丹尼.科林斯不懂得出名的含義,更不知道未來的生活會面對什麼,他的心裡是對死亡的恐懼,是像列儂一樣創作,用音樂表達自己,現實世界離他很遠。
而40年後,當他在現實世界擁有了名譽,金錢和女人,卻遠離了心中的音樂。那個年輕的自己早已消失,那個列儂寫信回復的人,已經不見了。現在的他,再也無法與列儂有任何的交集,無論是創作上還是心靈上。
時隔40年後,第一次拿到列儂當年寫給自己的回信,丹尼.科林斯開始反思,如今這個開著巡迴演唱會,把著金髮姑娘,喝著酒,吸著毒品,坐著專機,開著跑車的他已經三十年沒寫過歌了。即便有再多台刻著自己名字的鋼琴,也聽不到自己內心靈魂的聲音。
於是他想追回當年的自己 ,面對自己一塌糊塗的生活,面對糟糕的婚姻,遺失的家庭,荒唐的人生。他試圖重新回到現實生活,與家人重獲聯繫,找回那個還能感受生活,感受美好,書寫心情的自己。這期間必然被無數人嘲笑唾棄,其中包括他的經紀人,酒店經理,還有他從未見面的親生兒子和兒媳婦。
為了再次遇見那個70年代的自己,他開始用酒店的便簽紙記筆記。先是每天零散的感受,雜亂的思緒,再後來是孫女申請私立國小的課程,最後是兒子癌症化療的醫學術語,重新融入生活後的點滴筆記,最終浮現為一首屬於自己的歌曲。
即便這樣的嘗試與努力,當他真正準備回歸原創歌手的身份時,在酒吧 live show 的現場,他卻退縮了。這裡沒有感人的高潮,只是一個無奈的老人強顏歡笑,在眾人的哄抬下,改唱了那首滑稽的成名曲:“What’s going on? Hei , baby, what’s going on?”。這首歌像《鳥人》里男主角一直在重複的台詞一樣,糾纏著他,嘲笑他的人生。阿爾.帕西諾說導演讓他演繹的這個角色,就像所有朋友都希望他繼續扮演《教父》里的邁克.柯里昂一樣,而他想扮演的只是丹尼.科林斯。
一場無厘頭的鬧劇結束之後,生活還得繼續,巡迴演唱會還要演,那首《What’s going on》不知道這輩子還要唱多少遍,還要多少次在歡笑里悲傷,每唱一次,仿佛自己的心又破碎一次,距離曾經的自己又遠了一步。
當丹尼.科林斯第二次被人感嘆:“At your age !”,是在他60歲的時候,他的經紀人弗蘭克反問他,你別告訴我,你這個年紀,要開始寫歌,尋找自我。
生活中沒有時光倒流,失去的永遠不會回來,60多歲的丹尼.科林斯,沒能做回年輕的自己。但是他說,總有一天他會唱出那首歌。最後把跑車送給了希爾頓的門童,自己改乘計程車。很多天之後,默默到醫院去陪伴兒子等待覆查結果,他只是找回了athis age 的自己。
影片中你將看到,阿爾.帕西諾如何把自己變成一個荒唐的老頭子。
(預告片裡我真真把他看成,上了年紀的鋼鐵俠了。。。)
丹尼.科林斯的背影
人們對一些特定的年代歌手執著不放,就像對自己的青春無法釋懷一樣,生怕自己的青春幻象破滅,其實青春早就一去不復返。但是人們總愛沉浸在這樣的世界裡,喜歡千百次的畫面重現。而一些影視歌名人,便承擔起了眾人青春儲物箱的角色。他們不可以老去,他們不可以沉寂,不可以改變,人們不關心他們本身,只關心打開箱子時,記憶中的臉龐還在不在。當台下的觀眾早已頭髮花白,瘋狂的跟著同樣年邁的丹尼.科林斯合唱著“What’s going on. ”的時候,莫名的令人覺得滑稽無比。
而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痴迷名人,名人的孩子就是個例外,丹尼.科林斯的兒子就準備無視他一輩子。母親十年前癌症離世,女兒剛滿6歲,妻子再次懷孕,自己卻被檢查出遺傳了母親的癌症,生活讓他的父親在這個時候出現,就是在嘲笑他的無能,他不想給父親補救機會,但是現實卻讓他沒辦法堅守自己的尊嚴。
對於父親的背影,他從未奢望過,他自然的抗拒,他憤恨的不平,但是他也只能無奈的接受。接受這個可笑的父親,滑稽的表演著自己的荒謬。
當他再一次在診所看到父親時,他是無奈的。等待醫生的結果的時,丹尼.科林斯試圖扮演一個父親的角色,寬慰兒子一切都會好的。兒子突然反問父親:你能保證嗎?丹尼.科林斯竟然滿臉嚴肅的脫口而出:我曾經讓你失望過嗎?這下終於不但把兒子逗樂了,也把全場觀眾逗笑了。只不過這次不是嘲笑,而是無奈的發自心底的笑。
整部電影在獲得大野洋子的授權下,使用了九首約翰.列儂的歌,時而悠長,時而輕快,溫情的曲調,讓畫面里多了幾分溫馨的色彩。
每個人心中的那個背影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背影,可能是偶像名人,可能是親人前輩,我們一生又有多少機會和片刻,可以跟自己心中的背影有那么一點點的交集,被認可,被關注。電影核心圍繞 Connect 和 Reconnect,找回自己,找回與身邊人的親密聯繫,讓心中的背影轉身,讓自己也成為別人心中的一個背影,有些事情不能放棄,親人不能放棄,愛情不能放系,靈魂更不能放棄。
關於那個荒謬的自己
在這樣主題下,電影裡充滿了自嘲和荒誕元素,丹尼.科林斯的整個晚年生活就是一個笑話,他身上的那個渺小的自我,在他常年的混亂生活和疏遠家人的現實中,顯得那么螢光微弱,岌岌可危。跟他有關的事情總是莫名其妙的,住到哪裡都要把一台大鋼琴搬進酒店房間,開著巡迴演唱會的大巴車去找兒子一家人,沒完沒了的約酒店經理吃晚飯,利用一切資源不擇手段。
在他厚臉皮的堅持以上這些行為後,身邊的人終於被他的疲勞戰打敗,最後他有機會教兒子彈琴,登上了孫女的全家福,將自己寫的歌彈給酒店經理Mary聽,做到了真正的 Stay true ,即便過程是荒唐可笑的 。
記得之前看完《While We’re Young》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
Face the reality,
we are boring.
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
而看完這部《Danny Collins》之後,帶來的感受是:
Sometimes,
we are ridiculous.
Life is ridiculous,
but that'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