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臍療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敷臍、貼臍、填臍、熨臍、熏臍、灸臍等。
灸臍方法
(1)隔姜灸 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臍上,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鹽灸 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3)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4)溫灸器灸 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臍上,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用。
發展歷史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記載了許多關於臍療的論述。早在殷商時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臍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臍法療疾。晉代葛洪《肘後方》則率先總結和提倡臍療,開創了藥物填臍療法的先河。此後,臍療歷經各朝代的發展,直至晚清進入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中醫外治宗師、清代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駢文》,更是對臍療作了系統地闡述。
禁忌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質特別虛弱者,處在懷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過敏性皮膚者,特別是腹部皮膚有炎症、破損、潰爛者均不適合進行臍療。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有無藥物過敏史,避免在用藥時引起過敏。
要特別注意保暖。治療不要在室外進行,或者讓臍部對準風口。保持室內溫暖,適當覆蓋衣被。尤其是腹瀉、感冒、體質虛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兒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熱,比如艾灸,此時要特別留意皮膚的顏色改變和表面溫度,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給小兒施灸時尤其要當心,小兒皮膚嬌嫩,在治療過程中也很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所以更容易燙傷,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過敏現象,立刻停藥。輕者可自行消退,如發生皮膚水泡者,用消毒針挑破,外搽紫藥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