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
來源
中華徐氏始祖陵,也稱、大墩、六里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訂的《徐氏宗譜》記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難稽,史傳互異,罔所適從,而皋陶生伯益尤經書未載,出於雜記,今不敢漫宗,故譜牒自伯益公始。伯益,名大費,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長大廉,封陸氏後為嬴;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國君,食邑東海,生四子,分四姓,長征國、次終黃氏、三季勝馬氏、四簡趙氏。征國,夏襲徐國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襲徐國君,生子仁。仁,夏襲徐國君,生子豹。豹,夏襲徐國君。以上皆葬東海郯城北七里……”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徐豹是夏朝徐國的第五代國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幾代,因世封徐國君,“食邑東海”,故死後葬於“食邑”之地的“東海郯城北七里”。對於以上的說法,江西臨川草坪《徐氏宗譜》、福建南城龍溪《徐氏宗譜》、安徽歙州《徐氏宗譜》、貴州銅仁《徐氏宗譜》等均有大致內容相同的記載,至今未有二說。
東海郯城
關於郯城縣為什麼稱“東海郯城”?查閱一下史料便可明了。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訂的《郯城縣誌》載:“郯城縣唐虞時為徐州之域……
春秋時為郯子國……
秦易封建為郡縣,以是城為郯郡地。漢改為東海郡,置縣十二,治郯縣。……
東漢分東海郡,置琅琊國,東海領縣六。晉,東海郡領縣三,皆治郯縣……”
由此可見,至少在西漢時期,郯城縣就屬東海郡地,且長期為郡、縣的治所。因此,宋代學者在修訂《徐氏宗譜》記述郯城時,冠“東海”二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歷史悠久
徐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史記?秦本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辭海》關於“徐”的第三義項解釋為:“古國名。亦稱徐夷或徐方,東夷之一,……在東夷中最稱強大……周敬王八年(前512年)為吳國所滅。”著名歷史學家李白鳳先生在其專著《東夷雜考》中也說:“徐夷所處一帶,北鄰大彭、郯、莒諸國,東南與淮夷毗鄰。在商代時,一度強大到威脅成湯播遷。在周穆王時,徐偃王的勢力強大到幾乎席捲東南,弄得穆王也只好半公開的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可見當時徐國的影響及勢力之大。而關於早期徐國的地理位置和活動範圍,山東省學者李常松先生曾有專文考證:“古代徐國,人們習慣認為它一直處於徐州一帶。而臨沂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徐子氽鼎等卻以確鑿的證據證明,西周早期徐國原位於今蒙山西麓的費縣、平邑一帶。位於今徐州一帶的徐國,是西周中期徐人南遷後重建的。”(見1993年10月10日《臨沂大眾》報)。
山東泗水學者趙宗秀先生在其專著《試論商末周初徐國之所在》(載《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一文里,也表達了對此說相同的觀點。由此,專家們推斷,從史料上看,郯城為早期徐國的活動區域之一;從地理上看,郯城位於山東的費縣、平邑與安徽的泗縣之間,距離費縣、邳州、徐州很近,到泗洪也不遠,始終處於徐夷的活動範圍之內。因而徐氏始祖發祥於郯城並在這一地區繁衍生息,確如前引《徐氏宗譜》所述。徐氏始祖葬於“東海郯城北七里”這片開闊的平原地帶應為事實。至今“豹公墩”雖經歷數千年,但名稱仍為徐氏及當地人代代相沿,陵墓的封土雖經風雨滄桑,保存仍大致完好。據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郯城鎮城後村81歲的徐祗法老人介紹,“徐氏族人,世居此地,代代相傳。豹公墩為徐氏始祖的陵寢,安葬著豹公以上五代先祖。”他解釋說,“豹公,姓徐,單名‘豹’,豹是****的‘豹’,‘公’是對他的尊稱。”
清代《郯城徐氏宗譜》纂修者徐嗣愛的裔孫、郯城鎮龍門村78歲的修譜專家徐祗湘老人也說,他小的時候,他的爺爺就帶著他於每年的清明節前到豹公墩祭祖掃墓,並告訴他,豹公墩葬著徐氏開基始祖,應該永世紀念。
地位重要
郯城在徐氏的發祥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湧現出許多傑出的郯籍徐姓名人。如:徐寧、徐湛之、徐羨之、徐孝嗣、徐憑道、徐勉、徐摛(摛音持chi)、徐陵、徐儉、徐伯陽、徐曠、徐有功等。尤其在魏晉南北朝時候,郯籍徐姓人士至為發達。子孫數輩,位居高官,連綿延續,聲名顯赫。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皇宮貴戚,還有被稱為“一代文宗”的文學巨匠。如南朝宋著名宰相徐羨之,“起自布衣,直以志力局度,一旦居廊廟,朝野推服。”南朝宋武帝劉裕逝世後,徐羨之“與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同被顧命”,受遺詔輔政。“少帝失德”,徐羨之等計議“廢而殺之”,另立新主,表現了以國家大計為重,不顧身名的大無畏風範。又如南朝梁文學家、中書令徐勉,知識淵博,修身慎行,很重操守。他任吏部尚書時,一次與朋友晚間聚會,有人藉機向他托情要官。他嚴肅地說:“今晚只可談談風月,不宜敘及公事。”自此以後,他的嫡傳後人為了緬懷繼承徐勉的高風亮節,將他這支徐氏堂號稱之為“風月堂”。
再如梁、陳年間著名文學家徐扌離、徐陵父子。他們在為官從政的同時,“通覽經史”,文學功底很深。他們寫的詩華美艷麗,為世人所重,與當時著名文人庾肩吾、庾信父子齊名。其創作的宮體詩被稱為“徐庾體”,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徐陵,在文帝、宣帝時,“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被稱為“一代文宗”,極具盛名。(以上幾例均見清《郯城縣誌?人物誌》和《二十五史?南史》)。
規劃
徐姓後人
如今,郯城縣徐姓人氏仍十分興旺。這裡流傳一句民諺叫做“郯城縣,徐一半。”指的就是郯城縣徐姓人口眾多的意思。全縣總人口98萬,徐姓人氏就有八九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全縣17個鄉鎮、674個行政村中,徐姓人士聚居村很廣泛。單純以徐姓命名的村子就有20多個。如:徐莊、徐集、徐圩子、徐出口、徐蒲坦、徐大牆、徐海子、徐林等。很多郯城籍徐姓人氏還在各級黨政機關中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或成為各行各業的名流,功業著及海內外。
如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任郯城縣人民政府縣長的徐祗琦就是郯城縣歸昌鄉人。徐祗琦後來在一次處理事故搶救工人過程中,不幸以身殉職,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古郯文化
隨著古郯文化研究活動的開展和尋根熱、旅遊熱的興起,郯城縣及國內外徐姓人士對徐氏始祖陵豹公墩給予了十分的關注。一些歷史學家和文物考古部門也紛紛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並由此逐漸帶動,使瀕臨“偏”“冷”的古代徐國史研究和徐氏始祖尋根溯源活動逐漸“熱”了起來。郯城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因勢利導,認為這是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提高郯城知名度、發展郯城經濟的良好切入點,明確指示有關人員要拿出精力,對豹公墩多加宣傳研究,開發保護。臨沂市委書記李群,副市長王曉嫚,臨沂市望族文化研究會會長趙建峰,副會長趙丹峰等領導同志多次到豹公墩進行視察,要求採取得力措施,開發保護好這一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並專門撥出經費,安排有關人員做好此項工作。
1998年清明節前,郯城縣徐氏宗親代表400多人,在豹公墩前隆重集會,首次舉行了規模較大的祭祖活動,並樹立了“徐氏始祖墓”碑。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郯城縣以及國內外徐氏宗親每年都有人集會,於清明節前後到豹公墩尋根祭祖,以表自己的敦親睦族之情。
2001年4月1日,江蘇省新沂市徐氏宗親代表和涵蓋蘇、魯、豫、皖4省38個縣市的“魯西南統系”徐氏宗親代表,專門刻制了兩塊祭祖碑,自遙遠的地方運來,豎立在豹公墩始祖陵前。在這天舉行的祭祖碑揭幕儀式上,郯城縣政府副縣長李宗濤專門蒞臨講話,並為新樹立的祭祖碑揭了彩。
2001年,豹公墩被郯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政府和郯城縣政府都把豹公墩中華徐氏始祖陵的建設,列入全市和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設計在那裡開闢陵園,建造徐氏始祖紀念堂、碑林、徐氏名人塑像等。由山東省臨沂市望族文化研究會和山東省郯城縣人民政府聯合署名製作的《中華徐氏始祖陵》紀念碑已經刻制完成,碑文由臨沂市望族文化研究會主要領導起草,臨沂市委書記李群審定,碑體大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徐利明撰寫,即將豎立在豹公墩旁。繼《臨沂日報》、《郯城報》、《郯文化研究》等報刊分別刊出關於豹公墩的考證文章和有關徐國史研究的文章之後,由廣東徐偉堅主編出版的大型專著《徐氏古今文化大觀》和由台灣“世界徐氏宗親總會”編輯出版的《世界徐氏宗親總會會刊》等文史書刊,均刊登了豹公墩的照片、碑文及介紹豹公墩和郯城徐氏歷史的文章,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海內外徐姓人氏來信來電或親自來郯城,表達尋根祭祖的迫切願望。廣東、台灣、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徐氏宗親還表示將出資進行豹公墩的開發與保護。
可以預見,在郯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中華徐氏始祖陵將以其獨特的地位和優勢,發揮其巨大的作用,展示其更加光輝奪目的前景。
概述
宗聖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祀先祖,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它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即使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盡其敬”的社會風氣依然不能改變。銘記過去,傳承歷史,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今天從昨天走來,今天就是昨天的延續,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沒有先祖就沒有後昆,忘記先祖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尊崇、緬懷、祭祀先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也是激勵中華兒女富民強國、奮鬥不息的精神動力,與荒誕不經之封建迷信迥然不同,當明察焉。
因此,今天,海內外華夏徐氏宗親雲集郯城,祭祀聖祖是“慎終追遠”的善事善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要承前啟後,世代相傳,繼而發揚之、光大之。
中華徐氏始祖陵,俗稱豹公墩,位於郯城縣城北7華里處。為什麼說豹公墩,就是中華徐氏始祖陵呢?筆者不揣冒昧,謹述如下理由予以確認,以就教諸位方家、學者和廣大宗親。
合理性
按徐國建立時間及其活動範圍確認,具有合理性
大家知道,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組織逐漸由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完全的血緣關係得以確立。抵距今約5000年的龍山文化時代,進入以城池為標誌的“古國時代”。這時家庭、宗教成為古國、方國社會的重要組織基礎,姓與氏出現,隨之產生了“姓氏文化”。這就是費、徐等大批古國、方國形成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
那么,徐國建於何時,前期活動範圍又在哪些地方呢?
《史記·夏本記》載:“禹,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褒氏、費氏、杞氏、繒氏……”由此可知,費國建於夏代,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國家。
《史記·秦本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生大業,大業生大費。”
《史記正義》認定,大費就是伯益。伯益是禹的接班人,《孟子·萬章章句上》稱:“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府志》載:“箕山,費縣東南四十五里。自方山而東南起此山,頂平長數里,石灰紫色,可作硯(即金星硯,筆者注)。山前有古寺,山西有隱真洞。”
《黃志》載:“岩壑幽杳,泉流石壁下。”益避箕山,當即此山也。
《竹書紀年》載:“夏啟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然而啟不服,公開提出“兒繼父業理所當然”的主張,廢止禪讓制,實行王位世襲制,形成“夏傳子,家天下”的格局。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也記載:“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而立啟。”
《戰國策·燕策》有同樣記載:“啟與友攻益而奪天下。”伯益失敗後,只好退居原封地即費國。夏啟六年伯益慘遭殺害,費國被滅。因為伯益是東夷人的領袖,他被殺害引起東夷人的強烈不滿,啟不得不於夏啟九年,封伯益次子若木於徐。於是,若木繼承父親之封爵,在原地盤上即“以山東費縣為中心”、“伯益多年經營的興旺發達地區建立徐國”。(李浙江《秦人起源東方考》)其活動範圍,主要包括今郯城、費縣、平邑、泗水、臨沂、蒼山、臨沭、邳州等地。尤其郯城,沂沭兩條大河縱穿南北,東部馬陵山,又是平原大地與浩瀚大海的天然分界,且為東西南北文化、交通的交匯點,是徐國的戰略大後方,地理位置極端重要。
有資料顯示,徐國自夏啟九年建立,至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失國,共存在1600多年。其中,自建國至公元前1100年前後,因戰爭徐國敗於魯國,而被迫南遷,其間近千年,傳位30世,計夏襲國君12世,商襲國君16世,周襲國君2世,徐國一直遊動在以郯城為大後方的廣闊地帶,從時空概念上判斷,徐氏立國的幾代先祖葬於“食邑東海”的郯城,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恕本文不論述徐國南遷後的疆域)。
唯一性
遵眾多徐氏族譜記載確認,具有唯一性
對豹公墩,即中華徐氏始祖陵,從現存之眾多的《徐氏族譜》的記載,都可得到印證。我們可以斷定,從若木始祖至五代國君豹,死後均葬於“食邑東海”的郯城北七里。除此之外,江西臨川草坪《徐氏宗譜》、安徽新安《徐氏宗譜》、福建南城龍溪《徐氏宗譜》、貴州銅仁《徐氏宗譜》、山東《東魯徐氏族譜》等均有與上述內容基本相同的記載,迄今無二說,唯一成必然。相比之下,黃帝陵尚不止“橋山”一說,曹操墓多達72座,而徐氏始祖陵在郯城歷時4000多年尚無二說,真可謂“根扎郯城,枝繁華夏,遠播海外”,一脈相承,不紊不亂,“天下徐氏一家人”。幸哉,大矣哉!
譜牒學,源遠流長。早在商代武丁時期甲骨文中,就有氏姓世系的記載。《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譜牒舊聞。”可見太史公司馬遷對譜牒的重視和信賴。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有徐令意、徐行堅等撰修的《東海徐氏老譜》。唐太宗李世民,曾修訂《氏族志》。宋、明、清撰修姓氏家譜,漸進鼎盛時期。《家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史、方誌形成中國史學的三大支柱。譜者,記也,譜乃信史。自然,族譜的記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可信程度很高。故對上述族譜記載的徐氏立國的幾代先祖,均葬於郯城是肯定無疑的,確認中華徐氏始祖陵是天經地義的。
淵源性
以郯城徐氏為望族確認,具有淵源性
2004年,臨沂市望族文化研究會成立,拉開瞭望族文化研究的序幕。研究會確定,蒼山肖氏、郯城徐氏、費縣顏氏、蘭山王氏、沂南諸葛氏等為臨沂市望族,分別編纂《望族志》和開展望族文化研究,以期為現實服務。把郯城徐氏列為望族不難理解,以余之愚見,至少有三條依據。
其一、郯城徐姓人口多。全縣867個行政村,有徐姓人居住的即有200多個,其中徐姓居民占80%以上的行政村超過40個。全縣近百萬人,徐姓就有九萬多,約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過去有民諺:“郯城縣,徐一半”。雖有誇張,但可理解。
其二,郯城以徐姓命名的村莊多。諸如:徐莊、徐集、徐圩子、徐出口、徐蒲坦、徐大牆、徐海子、徐林等,多達十幾個。其三,郯城徐姓名人多。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多郯城籍的著名人物,從正史、地方志、家譜中能夠查到的即有:徐寧、徐湛之、徐羨之、徐孝嗣、徐憑道、徐勉、徐摛、徐陵、徐儉、徐伯陽、徐有功等。他們當中,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文學巨匠,有皇親國戚。據上所述,郯城徐氏確實無愧為一方之望族。探其究竟,蓋因徐氏發祥於斯,幸賴先祖蔭佑。先祖為源,後裔為流,源遠而流長,此乃必然也。
淵源性
從民間祭祀相沿成習確認,具有淵源性
“落葉歸根”,是中華民族的習俗。一般來說,人死了要葬於祖籍。徐氏既然發脈於“東海郯城”,先祖們仙逝後葬於郯城是順理成章的事。由此推理,作直言判斷,豹公墩就是中華徐氏始祖陵,當然也就不難理解了。再從民間的相傳習俗看,據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鄭城後村年逾八旬的徐祗法老人說:他小時,爺爺每逢年過節,即帶他到豹公墩掃墓祭祖。還有許多徐姓族人相沿成習,經常到豹公墩燒紙、磕頭、憑弔、祭祀。試想,不是時代相傳,視豹公墩為徐氏始祖陵,徐氏後裔能這樣虔誠祭祀嗎!事實上,不僅郯城徐姓族人不忘先祖,而且在歷史上遠道而來郯城尋根問組的徐氏宗親也不乏其例。清乾隆三年撰修的《新安徐氏族譜》中,有徐禋寫的《新安徐氏開族始祖昶公考》其文中大意說,徐昶任歙州刺史,是新安徐氏始祖,但他的祖籍是哪裡,眾說紛紜,考察無據,歷訪無蹤,難成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唐懿宗宰相相徐商的五世孫、唐昭宗宰相徐彥若的四世孫,而徐商、徐彥若都是徐有功的苗裔,先世家東海郯城,而《唐書》卻把徐商、徐彥若記成河南新鄭人。究竟如何對呢?為此,新安徐氏族人結伴,於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
不憚往還四千餘里,泛舟錢塘,涉揚子,渡淮而航東海,越海州,歷贛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訪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識先代淵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則亦災於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廢然返而還……。”這些記述,一方面說明他們未能如願,另方面也襯托出他們身居千里之外,尚知道祖籍是郯城。因為徐有功是郯人,他們都是相隔幾代的後人,自然也是郯人。由此更說明天下徐氏“根扎”郯城,中華徐氏始祖陵也在郯城就成為不爭的事實了。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得祖國面貌日新月異,廣大人民民眾更加安居樂業。近幾年來,海內外徐氏宗親紛至沓來,尋根問祖,此乃人心之所向,眾望所歸。我們應該敞開大門,最佳化環境,鋪平綠道,熱烈歡迎五洲四海的徐氏宗親都能暢通無阻地回歸老家探親訪友,祭祀先祖,並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添磚加瓦。 憑徐子氽鼎等出土文物確認,具有可信性 1965年,在費縣上冶鎮台子溝古墓中出土的徐子氽鼎,經考古專家鑑定,為周初青銅器,其下面有陰鑄銘文“徐子氽之鼎百歲用之”9個字,系徐子氽的隨葬品,屬國家一級物。
徐子氽鼎出土,具有重大意義。其一,填補了山東省境內沒有徐國文物出土的空白,證明蒙山前懷費縣、平邑等一大片土地,確實曾是徐國的活動疆域。其二,徐氽就是徐渰,系徐國第28代國君。湖北學者徐顯之《徐國紀略》稱:“……
二十八代君氽,即後人所稱之徐渰,建都與山東蒙山南麓之費縣、平邑一帶。”四川學者徐建維《古徐國始末簡述》:“再封徐國。建國第28代君徐渰建都費,有1965年在山東費縣出土的徐子氽(渰)之鼎百歲用之可作證。”他分析:“氽、渰字形、字音、字義與費縣的環境氣候和徐渰在44代國君的座次排列是吻合的。”我贊成上述說法。其三,費城一帶是古徐國的遺址。費縣上冶鎮境內的東西兩個畢成村,原寫為鄪城村,因為“鄪”字生僻難認,直到上世紀80年代編纂地名志才改為“畢”字的。古費國都遺址就在這兩個村附近。城成長方形,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出土文物有瓦當、陶罐、鐵枷、銅鏃等。而出土徐子氽鼎的台子溝,距城遺址僅有3公里。有國就有都。城市、文字、冶金術,是判斷國家起源的三要素。此處上有古城遺址,下有銅鼎出土,而銅鼎既能顯示精湛的冶金術,又有工整秀麗的陰鑄文字,三要素齊備,完全符合地上資料和地下資料“二重證據法”,可謂徐國商末周初地理位置是明據鐵證。再與《尚書·費誓》相印證,更說明費縣、平邑是徐國的前沿陣地,而郯城則是極其穩定的大後方。由此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徐國自建立至周初近千年的勢力範圍,就是今郯城、費縣、平邑、泗水、臨沂、蒼山、臨沭、邳州一帶;二是郯城既然是徐國的發祥地、大後方,把祖陵建在這裡,無疑是最穩定、最安全、最適當的。
據風水學要素確認,具有吉祥性 人所共知,大千世界,無處不學問。在萬事萬物中,已知的是有限的,未知的是無限的;已破譯的是科學,未被解釋的是神秘;神秘是科學的胚胎,科學是神秘的歸宿。在科學研究領域裡,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我們應該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敢立潮頭勇探索,正確對待和參與研究未知世界。 中國風水學,是在自然威脅人類生存的時候,由古代先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實踐、思考和感悟而建立起來的,歷經5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由理論實踐、實用方法、實踐案例組成的龐大的體系,其中雖然包含著某些非科學的成份,但是以“天地人合一”為出發點的追求和認識,卻閃爍著中國先哲們大量的真知灼見。可惜在“五四”運動後,一度當作“封建糟粕”而擯棄,已相對滯後於外國。當今欣逢昌明盛世,言路漸開,人們打消了顧慮,敢於涉足邊緣學科,使幾乎瀕臨消失的風水學,又逐漸得以復甦。據說,武漢、天津等大學,已開設了“建築風水學專業”,預示著正朝科學風水的道路前進。
《黃帝宅經》認為:“陽者生化物之父也,陰者生化物之母也。”“陰陽之理,順之則亨,逆之則否。”現代科學證明:“環境的改變能夠引起生物的變異,環境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說白了,風水學就是環境條件學,環境影響一切,甚至決定一切。殊不知,現代人在享用現代科技所帶來“文明”的同時,無不感嘆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的可怕前景。“人定勝天”的理念,當然促進了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其本身所造成的破壞,又何嘗不令人擔憂。我國西南五省市所發生的特大幹旱,不正印證了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後果嗎?
風水
我們探討下中華徐氏始祖陵的風水
全局發脈
首先談下全局發脈梗概。從地形圖分析,風水學認為全世界龍脈是從崑崙山發端的,地理學則稱崑崙山是世界屋脊,它脈出八方,有五大幹龍跑向各處,其中三大幹龍蜿蜒在中國境內。這三大幹龍,一條走黃河以北廣大地區,稱之為艮龍發脈;一條走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廣大地區,稱之為震龍發脈;一條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稱之為巽龍發脈。這艮、震、巽三大幹龍,自西北走向東南。山脈走向又直接影響江河流向,江河又稱水龍。風水學要求龍脈要長遠,氣勢要磅礴。因山脈水流的走向,形成我國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導致西北地區氣候乾燥,氣溫偏低,土地貧瘠,植物生長不良;而東南地區則氣候溫和,水源充沛,土質肥沃,適宜種植各種植物。風水學認為:“山主人丁水生財”,所以我國大部分人口都聚集在東南地區,經濟也發達於長江、黃河兩岸,而且越靠水近,人財越旺盛。風水學認定的好壞,同這種地理環境因素並行不悖。縱觀歷史上大部分著名人物也都出生在黃河、長江流域,同風水學所含的龍脈成正比例。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自然因素,客觀環境所決定的,有其因果性。
下震龍
其次解讀下震龍。按八卦分析,震之象:為雷,為龍,為足,為長子,為玄黃。震陽性,陽起於二陰之下。位於東方,屬性為木。卦氣主春,含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六大節氣。震主行,雷氣以動。帝出乎震,帝乃上帝太乙星也,太空群星皆由北辰太乙之磁力放射而發生分裂與凝結作用,正反互變形成星球。“帝”字具有統領群倫、創造萬物之義,其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故而人類的最高統領稱“皇帝”。震卦的含義,為動力激發靜態之肇始;為陽氣初動、生機始現之契機;為生物之萌芽,形成壯盛、復興、長青之原動力。主萬事順利至極,主萬物生機勃發,大吉大利也。再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震龍之脈涵蓋山東和古徐國前期的全境,黃河、長江又分別匯入渤海和東海,脈遇水止而使流經的大片土地結穴,自然處其結穴要處的中華徐氏始祖陵、乃至整個郯城,都成了一方風水寶地。另外,徐為東夷人,居東方,主吉;其圖騰為玄鳥,即鳳凰,應“龍鳳呈祥”,也主吉。而伯益通鳥語,善相地,發明鑿井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傳奇式的英雄,自然也會選擇吉地立國建陵的。
周圍環境
第三,從中華徐氏始祖陵周圍小環境看,龍、穴、砂、水、向諸要素都符合要求。平洋地勢,北高南低,名堂開闊,特別左有長流水,乃青龍環繞,主大吉。
按金、木、水、火四局斷,申子辰相合為水局,生門在申,旺門在子,為正旺向,立子午向,呈帝王格,玉帶縷腰金城水,三合聯珠貴無價,人丁昌熾大富貴,福壽綿遠無窮期。立祖陵於斯,先有44代國君登位,後出徐羨之、徐摛、徐商、徐彥若等眾多名相重臣事君,而今郯城徐氏又成為一方之望族,都以鐵的事實,印證了中華徐氏始祖陵的吉祥性。
設計說明
工程概況
陵園規劃占地100畝;房屋建築面積約10585m2;硬化地面、道路約24045m2;圍牆681.2m3,需挖土方5616m3,需回填土方53938m3。大型大理石雕塑8座,中等石雕、水泥塑21座,大型牌坊2座,橋1座;室內泥塑單個大型像9個,群塑像15個;複製文物、收集歷史徐氏名人字畫、書刊、詩詞歌賦刻於廊道,收集現、近代領導人、名人、名字畫等刻於廊道之內;刻徐氏繁衍支脈大系圖譜於影壁牆上;刻捐資人、投資人於功德牆、功德柱上;置部分休息用大理石凳、石桌;植柏林、綠化樹、花草,立碑林,設定停車場設施,裝飾衛生間(三星級以上)5處,洗車台1處;彩繪房屋廊道;鑄鐘置鼓(含好運鍾);進出通道設施,消防設施,水、電、暖、空調等設施、污水淨化設備、下水管道等。陵園規劃設計評審詳細建設圖紙;各種手續辦理(含土地徵用手續)籌備建設費用。陵園管理機構辦公用品等。概算資金約2.7億—3億元人民幣。
設計依據
1、現狀地形圖;
2、《城鄉規劃法》;
3、《文物保護法》;
4、《旅遊規劃通則》;
5、《建築法》;
6、《公園設計規範》;
7、《郯城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8、郯城縣政府關於徐氏始祖陵園建設的相關檔案。
規劃設計
1、設計宗旨。陵園突出東夷文化、大禹文化、鳳文化。整體設計讓人有進入祥瑞之地的感覺,同時又讓人感到大氣,充分展示古徐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2、設計構思。建築歷史時空文化軸,充分展示歷史時空變化和地理空間關係。陵園設計猶如進入時空隧道,由近代走向遠古。進入陵園時感覺較為近代(以大理石、漢白玉為主料),以明清風格為主;第二個牌坊即用木質,用宋代風格建造;廣場力求用漢代風格表現;大門以春秋戰國時風格;進入若木殿院,即為夏朝風格,直到黃帝、蚩尤、大禹殿和伯益、若木陵寢皆為上古風格。
陵園整體尺寸和各部分建築、功能區,基本依據天地相關數擬定。如陵園南北總長365.1418m,取周年之數,東西總寬180m,為半周天,暗喻鳳文化占中華文化之一半之意。如大殿東西長36m,取36天宮之意,南北寬12m,取12時之意。如廣場東西寬81m,南北長72m、9×9=81,9為最大單數,意為天,72代表地,取天闊地廣之意。如徐氏支脈大系圖譜牆,東西24m,高6m,取24節氣和天生之花為6之意。再如陵寢南北長72m,東西180m,取吉祥寶瑞之地,子孫繁衍半天下之意。東西廊道,主要刻畫歷史徐氏名人軼事,皇帝敕封、誥命,歷代徐姓名人詩詞歌賦、字畫文章於其內,還可將現代領導人、名人、徐姓著名書法家、畫家等墨寶置於內,讓遊人了解徐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厚。進大門24m長的徐氏繁衍支脈大喜圖譜,及改姓徐氏後裔之圖譜,便於遊人尋根。車道南側設七鼎六簋,代表徐氏先祖地位。廣場8組大型大理石雕,表現夏時徐氏族群先進的文化。玉璧、玉琮示徐氏先祖敬天禮地,大門兩側為麒麟,取祥瑞之意,鳳凰為東夷鳥圖騰之意。神道路沿石,面寬0.5m,用於捐資人彰顯之用;黃帝殿北牆外牆皮設功德牆,同樣用於彰顯捐資人。投資人在購物街廊柱之上彰顯。
3、場地概況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用地東側200m即為205國道,此地原為基本農田(2009年已置換成城市建設用地),地勢平緩,無附屬建築物。
4、陵園縱向設計
陵園建設自南向北分為五大功能區:
①入口廣場服務區
此區位於景區南側的主入口處,是整個景區的門面,主要為景區提供停車和商業服務。景區中軸線設定了兩座牌坊,分別為入口處的明清風格漢白玉牌坊和宋式風格木牌坊,橫穿景區的玉帶河上架設三座橋樑,中間主大橋通車,兩邊的副橋行人。穿過玉帶河進入廣場,河邊兩側分別放置了七鼎六簋,彰顯徐氏族人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間主廣場區對稱放置十座雕塑和兩面旗幟,雕塑主題分別是玉璧、玉琮、燒陶、鑄鼎群雕、製作弓箭、長矛群雕、劈山疏水群雕、伯益鑽木取火雕像、狩獵、捕魚雙人雕、一紡一織雙人雕、養豬、羊、牛、馬、雞、狗單人雕、男刨女點種雙人雕。另外大門兩側分別放置了一座麒麟和鳳凰雕塑。
主廣場兩側為陵園的停車場,分別為小汽車停車場和旅遊客車停車場。
②“尋根問祖”祭祀區
此區是以中軸線上大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式展開布局。中軸線上主體大殿為:若木殿、伯益殿和黃帝、蚩尤、大禹殿,在大門和若木殿中間設定了一座徐氏支脈大系圖譜牆,記載了千百年來徐氏族人的發展演變。
大門兩側各有一座二層的鐘鼓樓,並配置了相關服務用房,大殿兩側對稱布置了廂房,各建築之間以廊連線,建築群在整體上形成一體,顯得氣勢恢宏。
③辦公區
此區位於陵園的東側,主要設定內容為:陵園管理處、徐氏文化研究院、遊客中心、車管處等。
④商業街區
此區位於陵園西側,是整個陵園景區的商業服務中心,主要設定內容為:快餐店、古玩店、字畫店、奇石店、珠寶店、特產店、書店、紀念品店、茶座等。
⑤陵園區
此區位於陵園北側,是徐氏族人墓地,以徐氏始祖陵墓徐豹王陵為中心,依次布置墓碑,並在始祖陵的左右各設定了一座鐘、鼓。墓碑周圍以濃密的柏樹為背景,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並預示徐氏族系萬古長存,生生不息。
項目指標
大殿:36m長×12m寬×3座=1296m2
鐘鼓樓:8×8×2=8m長×8m寬×2座=128m2×2層=256m2
大門:8m×12m=96m2
大門側房:53m長×6m寬=318m2
兩側廊道:81m長×3m寬×2側=486m2
穿廊房:48m(一邊三個)×6m寬×2側=576m2
大殿兩側廊道:45m寬×3m寬×3個殿=405m2
影壁牆:24m長×6m高×1m厚=144m3
西院:144m長×13m房寬×2側=3744m2
東院:139m長×13m房寬×2側——30×13(車庫院單邊房)+24m長×5m寬(南側東西房)=3614-390+100=3314m2
廣場:東西寬81m×南北長72m=5832m2
東西車場:84m南北長×180m東西寬-廣場面積5832m2=15120-5832=9288m2
陵寢道路:(50m×2側+80)×5=180×5=900m2
神道:68.1418m南北長×24m東西寬=1635m2
東西院落:225m南北長×2側×24m寬+30m×13(東院車庫西側)=6390m2
牌坊:2座
雕塑:8座(大理石)
旗桿:2座
瑞獸:4座 石雕像座八座
漢白玉禮器雕:玉璧、玉琮各1

陵寢圍牆:(180m東西長+72m南北長)×2側×4m高×0.36m厚=466.56m3
停車場圍牆:84m南北長×2側×2m高×0.24m厚=80.64m3
車道南水溝北岸牆:144m東西長×1.5m×0.5m厚=108m3
車道南水溝南岸護坡:144東西長×1m高×0.25m厚=26m3
神道北側橋:24.4寬×1.5m南北寬=36.6m2+兩橋墩5m3(2m深×25m長×0.5m厚)=2.5m2×2個=5m2
建築挖土方:5616m3
陵園平均抬高一米:需填土方53938m3
殿內泥塑:除黃帝、蚩尤、大禹、伯益、若木、征國、房、仁、豹大型塑身外,還需泥塑、人物組群12—15個。
東西廊道:刻歷史徐姓名人軼事,皇帝敕封、誥命,歷史徐姓名人、書法家、畫家、金石家等題詞、墨寶等。
東西穿廊房:複製出土文物陳列及售香櫃檯製作。
影壁牆:以大理石刻徐氏繁衍支脈大系圖譜及改姓支脈。
功德牆:以烤瓷及大理石刻捐資人情況。
功德柱:購物街、走廊柱刻投資人情況。
始祖陵寢:植柏林,立碑林,在柏林里設休息石凳、石桌。
好運鍾:銅鐘一個(2.4m高,直徑1.2m)
消防設施及水、電、暖、空調、污水處理設施等
征地面積:院內加廣場:298m×181m=53938m2(各向外1m)
神道:26m×70m=1820m2
東牆外水溝及廣場南水溝:300m×2m+182m×1m=600m2+182m2=782m2
三項合計約需征地90畝至1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