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結構
為堅硬的幾丁質骨板,背部的稱背板,腹面的稱腹板,兩側的稱側板。體節的分區和構造 昆蟲的體軀或各個體節一般為圓筒形,可按肢基的位置將其分為4個體面。兩側肢基著生部分為側面,肢基上面的部分稱為背面,肢基下面的部分稱腹面。昆蟲的體壁大部分骨化為骨板,形成外骨骼。體壁的骨化不僅具有保護作用,還可以供肌肉著生,成為重要的運動機械。各體節的骨化區,依其所在的體面分別命名為:背板、腹板和側板。骨板常在適當的部分向里褶陷,稱為溝,由溝可將骨板劃分為若干小片,稱為骨片,按其所在骨板,分別稱為背片、腹片和側片。
節肢動物門特徵
發達堅厚的外骨骼 節肢動物要在陸上存活,首先必須制止體內水分的大量蒸發,其包被身體的角質膜,也就是外骨骼,除防患軀體受到傷殘外,正起著這種重要的作用。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雖都有角質膜,但頗纖薄,而節肢動物的卻十分發達,堅硬厚實,自外而內,可分3層,分別稱為上角質膜(上表皮)、外角質膜(外表皮)和內角質膜(內表皮)。角質膜主要由幾丁質(甲殼質)和蛋白質形成,前者為含氮的多糖類化合物,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而後者大部分為節肢蛋白。甲殼動物的外骨骼還含有大量的鈣質,昆蟲的卻幾乎無鈣質。形成外骨骼的這些物質都由位於外骨骼內面的一層上皮細胞分泌而來。節肢動物的體壁包含角質膜、上皮以及最內的一層底膜。底膜很薄,緊貼於上皮之內,由結締組織形成,來源不明。各個體節通常包被四塊外骨骼:背面一塊稱為背板(背甲),腹面一塊稱為腹板(腹甲),左右兩側的兩塊稱為側板(側甲)。側甲常見於甲殼動物中;昆蟲腹節的側板已完全退化,唯有翅亞綱的胸節具備側板,但這些側板均由附肢原肢的亞基節擴大演變而成,而非真正的體節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