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中的“中國男孩”:卜勵德回憶錄

本書為卜勵德大使的個人回憶錄,作者從1948年遇到第一個亞洲人說起,講述了他如何從一個紐約上東區的年青人成長為一個年輕的中國問題專家。他以中美建交親歷者的身份,講述中美關係發展歷程中一些不為世人所知的、如今已被遺忘或者誤解的重要事件的內幕,及一系列中美關係史上重要時刻。書中可以窺見中美兩國如何一步一步排除障礙,建立聯繫,並通過各種途徑的交流往來,逐步把21世紀最重要的中美兩國關係提升到目前的高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美關係中的"中國男孩":卜勵德回憶錄》以詳實的、寶貴的親歷說明了40多年來,中美兩國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相互補充是推動兩國關係前進的最重要的力量。卜勵德大使通過生動的敘事、敏銳的洞察和戲謔的智慧,引領讀者穿越美中關係40年的友誼、衝突和挫折,為今天美中關係的各種爭論提供了富有價值的觀點和背景材料。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卜勵德 譯者:李軼海 等
卜勵德(Nicholas Platt),出生於1936年,1957年畢業於哈佛,1959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院(SIAS)碩士學位。美國外交家,中國、亞洲問題專家,精通中文、德語、法語和日語。在長達34年的外交生涯中,卜勵德曾在北京、香港和日本東京從事外交工作,出任過亞、非多國大使。他曾於1972年陪同尼克森訪華;1973年作為美國駐北京聯絡處(美國駐華大使館前身)首批官員之一,出任聯絡處的政治部主任;1979年在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美期間負責中美軍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隨後,他又依次出任美駐尚比亞大使、美駐菲律賓大使、美駐巴基斯坦大使。此外,他還曾擔任過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負責美國與日、韓、中以及東南亞的政治軍事關係,代表美國政府與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進行中美軍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聯合國事務助理國務卿、美國國務院行政秘書、美國國務卿特別助理等。1992年至2004年,卜勵德還擔任美國亞洲協會會長,現為美國亞洲協會名譽會長。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本書以詳實的、寶貴的親歷說明了40多年來,中美兩國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相互補充是推動兩國關係前進的最重要的力量。時代需要更多的像卜勵德大使這樣全身心地貢獻於兩國友好的人士。
——趙啟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外事委員會前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卜勵德大使通過生動的敘事、敏銳的洞察和戲謔的智慧,引領讀者穿越美中關係40年的友誼、衝突和挫折,為今天美中關係的各種爭論提供了富有價值的觀點和背景材料。
——麥健陸(James McGregor) (美國財經作家 華爾街日報前駐中國首席記者)
西方應當如何應對已經崛起的中國?在你做出判斷前,請先看看卜勵德引人入勝的回憶錄。
——傑羅姆·柯恩(Jerome A. Cohen)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著名中國研究專家 紐約大學美國亞洲法學院院長)

名人推薦

這本書以詳實的、寶貴的親歷說明了40多年來,中美兩國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相互補充是推動兩國關係前進的最重要的力量。時代需要更多的像卜勵德大使這樣全身心地貢獻於兩國友好的人士。
——趙啟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外事委員會前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卜勵德大使通過生動的敘事、敏銳的洞察和戲謔的智慧,引領讀者穿越美中關係40年的友誼、衝突和挫折,為今天美中關係的各種爭論提供了富有價值的觀點和背景材料。
——麥健陸(James McGregor) (美國財經作家 華爾街日報前駐中國首席記者)
西方應當如何應對已經崛起的中國?在你做出判斷前,請先看看卜勵德引人入勝的回憶錄。
——傑羅姆·柯恩(Jerome A. Cohen)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著名中國研究專家 紐約大學美國亞洲法學院院長)

圖書目錄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選擇外交
第二章選擇中國
第三章學習中國人
第四章觀察中國
第五章“文化大革命”
第六章跡象與信號
第七章國務卿的管家
第八章為訪問中國做準備
第九章尼克森抵京
第十章美國代表團內部的分歧
第十一章布魯斯使團的由來
第十二章聯絡處開始工作
第十三章體育代表團的“牧羊人”
第十四章熟悉中國
第十五章收藏中國
第十六章等待,觀察與迎接
第十七章音樂中的政治
第十八章基辛格來了
第十九章飛來橫禍
第二十章在日本復活
第二十一章成為亞洲通
第二十二章軍事接觸開始
第二十三章中國軍事代表團訪美
第二十四章佩里訪華
第二十五章公園大道上的“最佳大使館”
第二十六章“中國男孩”回來了
第二十七章“扭抱”時最安全
附錄人名對照表
譯者後記

後記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翻開了中美關係新的一頁。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遠見卓識,創造了歷史,改變了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格局和力量對比,對於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產生了深刻影響。以此為發端,中美兩國的關係漸漸地從政治上的對立到合作,進一步轉化成經濟、社會、文化等全方位的相互依賴。基辛格博士早在1975年就預言了這一趨勢:“我們正在進入新的時代。舊的國際格局正在崩潰,昔日的標語不再具有啟示意義,過去的解決辦法也不再奏效。在經濟、傳播和人類共有的期望等層面,世界早已變得相互依賴了。”
在尼克森訪華這一重大事件背後,有很多默默奉獻、從事具體事務工作(Nuts and Bolts)的幕後英雄,他們的故事鮮為人知。然而正是這些幕後英雄,不僅使中美關係的破冰成為現實,也在此後的歲月中為加深兩國間的相互依賴付出了關鍵性的努力。本書作者卜勵德大使,就是這樣一位值得稱道的英雄。
本書英文版原名《中國男孩,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開啟與發展——卜勵德回憶錄》,講述了卜勵德這位美國外交官、中國通的成長經歷,披露了中美關係發展中不為人知的點點滴滴。作者雖不是事件的決策者,但的確是歷史的親歷者和推動者;雖然沒有站在舞台的中心,卻能提供近距離觀察的獨特視角。
卜勵德大使是美國的資深外交官,有34年職業外交生涯,曾在美國駐北京聯絡處工作,並先後擔任美國駐菲律賓大使和美國駐巴基斯坦大使。1972年作者跟隨尼克森總統訪華,由於作者通曉中文、熟悉中國事務,被尼克森總統親切地稱為“中國男孩”,而這也正是本書書名的由來。
英文版《回憶錄》面世後不久,卜勵德大使即簽名並親手將新書贈予了譯者本人。2012年,也就是尼克森訪華40周年之際,作者將本書中文版的翻譯和出版等事宜一應全權委託給本人,並專門來信介紹此書。
卜勵德大使幾十年來數十次訪問中國,每年都來上海,特別喜歡住在錦江飯店,那是《上海公報》的誕生地。他還應邀擔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名譽研究員,多次舉辦中美關係的講座。
本人與卜勵德大使是20多年的忘年交,本人向他學到了很多國際關係知識和外交實踐經驗。在中美1972年歷史性外交活動的現場,兩人雖然當時互不相識,一個是美國的青年外交官、一個是中國的小男孩,但均有共同的深刻記憶,都在不同的層次上參與了這一重大事件。
本人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中美關係的教科書,對於中美關係研究者很有意義,對於年輕人構建面向未來的歷史觀更有意義。本書中文版的面世有助於中國讀者了解中美關係發展歷程,有助於讓中美友好世代相傳。於是計畫請多位年輕人來參與翻譯,翻譯的過程便成了一項既大膽又極具意義的嘗試。本書的譯者絕大多數都是“80後”的一代,也有更年少的“90後”和稍年長的“70後”,他們對於中美兩國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不會有什麼記憶,但卻對中美關係感興趣。他們生長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有很好的機遇接觸西方語言和西方文化,他們當中將不乏新一代的美國通。中美兩國前輩對於發展兩國關係的堅韌毅力和果敢決斷,年輕的一代應當好好學習。卜勵德大使對於教育身體力行,他長期擔任亞洲協會的會長和名譽會長,亞洲協會的宗旨就是教育美國人民和亞洲人民互相了解和理解。卜勵德大使非常贊同這樣的嘗試。
本書的出版是集體努力的結果。感謝本書的每一位譯者。第1、2、8、9、10、11、13、16、17、24、25章由樊慧慧翻譯,前言及第18、19、20章由黃河翻譯,第4章由程孝通翻譯,第5、6章由李麗翻譯,第3章由樊慧慧、袁瑞茜翻譯,第7章由李麗、樊慧慧翻譯,第12章由郭莎翻譯,第14、15章由張薇翻譯,第21章由黃河、樊慧慧翻譯,第22、23章由樊慧慧及張森翻譯,第26、27章由黃河及鍾瑋翻譯。
感謝本書的譯校者,他們為本書翻譯的精準和語言的流暢,投入了大量精力。樊慧慧譯校了全書,張蓓參加了前言、第1至20章的校對,金彩紅參加了第21至23章的校對,並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
郭歡瑜、李葛、李力非、葛起翔、顧瑋、鍾瑋、王聖佳參加了部分章節的初譯、初校、注釋等工作。樊慧慧、張森製作了人名對照表。
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舒光浩先生、關滬民先生及審讀室張利雄先生的專業和敬業,確保了本書按時付梓。
感謝蘇頌興教授通讀了最初的譯稿並提出了修改建議。
特別要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樊慧慧,她通讀本書並與本人一起統稿,與作者和出版社編輯多次溝通,為儘可能完整、準確地表達作者的原意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序言

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我的命運。此書講述的是兩個緊密交織的故事,一個是歷史性和分析性的宏大敘事,另一個是我個人職業生涯的點滴記錄。美中兩國普通民眾之間不同尋常的互動構成了這兩種敘事的交叉點。在此後的40年中,他們摸索著交往的方式,構築起21世紀最偉大也是最複雜的雙邊關係。
作為一名外交官,我目睹了美國的對華開放,接受了中文培訓並熟稔研究中國的各種技巧。尼克森總統和基辛格博士已為他們所做的那些偉大決策著書立說,而我將在此書中向人們講述那些工作層面的專業人員如何將領袖們的宏大願景轉變為現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在關鍵時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周恩來總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注意到他為保證尼克森訪華成功所付出的卓絕努力:他親自審批《人民日報》關鍵版面;在上海非正式會見美國國務卿威廉·羅傑斯,以確信美國代表團內部沒有因為《上海公報》在文字上的分歧而產生矛盾。周甚至還在北京為尼克森舉行的宴會前徵求我對祝酒詞的意見。他知道我是美國代表團級別最低的官員,仍然向我徵求意見,這令我感到十分驚訝。次年,我陪同美國首任駐華聯絡處主任戴維·布魯斯會見周恩來,周甚至還記得我們曾經見過面。
六年以後,美國正謀求對華拓展軍事關係。那時我近距離接觸了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他正致力於終結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離開美國政府後,我擔任了亞洲協會會長,有幸先後受到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習近平和李克強等領導人的接見。
本書的真正英雄,與其說是美中兩國的領導人,倒不如說是美中兩國的普通老百姓。正是他們在貿易、投資、科技、教育、體育、傳媒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實際聯繫,鑄就了美中關係今天這樣輝煌的局面。當初共同對抗蘇聯的戰略需求促成了尼克森訪華。這種戰略需求已被人民之間的紐帶所替代,並逐漸形成永久性的壓艙石,避免了美中關係被歷史和政治事件的風暴吹離航道。評論人士常常把目光局限在兩國之間的摩擦和競爭,卻往往忽視美中兩國人民之間這種積極的互動關係。恰恰是這種互動令兩國緊密聯繫、相互依賴,以至於雙方根本無法發生衝突和對抗。
我畢生致力於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開啟和發展,我還將繼續這樣做。許多重要人士和機構向我提供了幫助,其中包括上海社會科學院、美中兩國的一些主要的大學、外交人員、智庫、博物館、交響樂團,以及運動員和商務人士。此書的中文版將獻給所有為美中關係添磚加瓦的人。特別感謝亞洲協會的王一迅女士,她是我這些年最親密的中國同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