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對抗:越南戰爭的國際關係史(1949-1973)》講越南戰爭或稱印度支那戰爭,就其起源而言,是一場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然而,在國際冷戰的政治環境下,越南戰爭逐漸演變為具有雙重性質的歷史事件。一方面,這場戰爭依然屬於越南人民反對外國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民族解放運動;但另一方面,它已成為國際冷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美國和蘇聯都先後深深地捲入了這場戰爭。大國對越南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中國和美國捲入越戰的程度最深,兩國的敵對關係對越戰產生最深刻的影響。作者介紹
女,1962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1980—1984年就讀於中山大學外語系,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7年在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獲世界史東南亞史碩士學位,1998年在中山大學歷史系獲專門史中美關係史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從事世界史、國際關係史、東南亞國際關係和中美關係史的教學與科研,曾在美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多國進行訪學和課題研究,發表論文數十篇。作品目錄
自序緒論
第一編 中美在印度支那對抗的初步形成(1949—1950)
第一章 美蘇冷戰與中國在兩極格局中的地位
一、美蘇冷戰及其國際影響
二、中國在兩極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章 越南戰爭的起源
一、越南在戰後大國政治安排中的定位
二、越南戰爭的爆發
第三章 中越“唇齒相依”的關係與中蘇越同盟
一、中越的地緣安全關係
二、中蘇越同盟的建立
第四章 構築反共反華戰線:美國對印度支那政策的確定
一、印度支那在美國反共反華戰略中的地位
二、美國對印度支那政策的確定
第二編 最初的較量:從奠邊府戰役到日內瓦和談(1950—1954)
第五章“飛蝗踢大象”
一、中國的援越抗法計畫
二、美國的援法反總計劃
三、最初的較量
第六章 韓戰的影響
一、韓戰的直接影響
二、韓戰的深遠意義
第七章 對抗的激化
一、越南戰爭的新形勢
二、中美在印度支那對抗的升級
第八章 從奠邊府戰役到日內瓦和談
一、爭取外交和談
二、奠邊府戰役——爭奪外交和談的優勢地位
三、日內瓦會議——對抗的繼續
第三編“樹欲靜而風不止”:“和平”鬥爭(1954—1960)
第九章 美國與“東南亞條約組織”
一、美國重建印度支那反共反華戰線
二、中國的回應
三、“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建立
第十章 中國與萬隆亞非會議
一、中國的“文打”
二、美國的因應之策
三、中美在萬隆亞非會議內外的明爭暗鬥
第十一章 越南的分裂
一、美國重建南越反共政權的計畫
二、扶持吳庭艷政權
第十二章“東風壓倒西風”
一、中國及北越的和平政治鬥爭
二、中蘇分歧與越南鬥爭路線的改變
三、“東風壓倒西風”——南越吳庭艷政權的危機
第四編 走向戰爭(1961—1967)
第十三章 美國對印度支那戰略的調整
一、甘迺迪政府反共反華的基本政策
二、寮國危機
三、美國在南越“反叛亂”戰略的確定
第十四章 中蘇的分裂與援越抗美格局的變化
一、中蘇分裂與越南革命的抉擇
二、中蘇援越格局的重大改變
第十五章 美國侵越戰爭的逐步升級
一、美國“戰略村計畫”在南越的實施
二、甘迺迪政府強化“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
三、“換馬”——美國拋棄吳庭艷政權
四、詹森政府的“有限戰爭”計畫
第十六章“人民戰爭”對抗“有限戰爭”
一、美國侵越戰爭的升級與擴大
二、中國援越抗美的決心和準備
三、蘇聯直接介入越南戰爭
四、北越的“革命戰爭對抗侵略戰爭”戰略
第五編 中美在印度支那對抗的終結(1968—1973)
第十七章 戰爭泥潭
一、美國陷入越南戰爭泥潭
二、詹森政府尋求外交出路
三、中國的安全兩難
第十八章 邊打邊談
一、尼克森——基辛格的現實外交戰略
二、中國對外戰略和政策的調整
三、美越邊打邊談
第十九章 對抗的尾聲:高棉問題
一、高棉的獨立和中立
二、美國對高棉的爭奪
三、中國支援西哈努克領導的反美救國聯盟
第二十章 退出印度支那:中美在印度支那對抗的終結
一、中美關係的改善與北越的激烈反應
二、美軍撤出南越
三、中國完成援越的國際義務與越南統一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