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社,是“中華辭賦社區”論壇的省稱。另代指“中華辭賦革新派”,後泛指“中華社區、及其子社區-中華辭賦社區、中華辭賦革新派、中華賦派”——合成稱為“中社派”。“中社”與“中辭、中賦、中駢、中詩、中歌、中論(雪石齋主創立)”相併列,成為這系列簡稱短語的首位知名品牌網站。中社文化、中社辭賦文化,代表著“中華辭賦革新運動”前進的正確方向,是中華辭賦最先進文化的核心陣地。其主要領袖人物是日不落、蔣紅岩、劉志強、陳瑞萍、蹇曉雲、陸暢、李靖、布古等人。
2、中社,戰時期的中社部:1937年冬,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特別工作委員會”。1938年改設“中共中央社會部”,內部又稱“中共中央情報部”,對外稱“中共中央敵區工作委員會”。這是繼“中共中央特科”之後,中央一級管理和領導情報保衛工作的專門機構。部長是康生,副部長先後有潘漢年、孔原、李克農等。
3、中社,指新華社最初的新聞機構雛形,新華社的前身。《新華社成立75周年 “紅中社”報導結集出版》(2006-11-10 16:02:22):“據新華社電 在新華社成立75周年之際,從其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的報導中精選出的訊息、通訊編輯而成的《新華社記者筆下的紅色記憶――紅中社報導中的土地革命》一書,近日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紅中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江西瑞金,它所播發的新聞電訊和編輯出版的《紅色中華》報,成為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重要輿論武器。1937年1月,紅中社在延安改名為新華社,《紅色中華》報更名為《新中華報》。” ——引用資料來源於《人民日報》(2006-11-10 第11版) 。
4、中社,指“中社網(中社網盟)”,網站名稱。中社網——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同志視察中社網。中國社會發展網際網路工程是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第[1999]1812號批文批准,在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業務指導下,由國家信息中心組織建設,中社網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實施的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旨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社會發展各項事業進步。中社網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國家信息中心發起成立,註冊資金壹億元,是全國性ISP、ICP、IDC業務運營商,負責國家信息化工程--中國社會發展網際網路工程(原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第[1999]1812號檔案)的具體規劃、建設和實施,致力於為政府、企業、公眾提供完善的網路套用服務,促進中國社會的信息化進程。中社網工程及中社網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國務院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電子政務、電子社區、電子商務等領域積極拓展,並在國家公共信息資源交換平台建設、社區平台開發、網路建設等方面取得卓著成效,逐步形成由公益服務帶動商業服務,由商業服務促進公益服務的良性運營機制。產品身份碼套用系統是中社網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順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而開發實施的。系統依託國家經濟信息系統的雄厚資源,協助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產品信用,同時支持政府規範市場。
5、中社,“台獨”政黨名詞,指台灣“中社”。相關網路資料說(中國台灣網 2005年12月01日):“台灣島內‘台獨’組織。‘中社’成立於2000年11月,共有40名社員,主要來自台灣中部地區的醫師界、學術教育界、法界、企業界。社長鍾坤井,執行長由前‘建國黨’中部辦公室主任廖宜恩擔任。 成立宗旨是‘關心台灣’、‘認同台灣’,‘以台灣為優先’,對台灣的司法、環保、教育、社會問題都表示關心。由於該組織不遺餘力地推行‘台獨’,還曾參與反‘核四’、反‘罷免(陳水扁)’活動。”(來源:中國台灣網2002年02月08日)。
6、中社,地名,建築名稱,指“中社古厝”。澎湖百年古厝群――中社,是中社村。中社村在西安村以北的另一個村,位於望安島之中央,故名為中社,該村原名『花宅』,最有名的就是古厝區。中社村位於澎湖列島的望安嶼上。望安嶼是澎湖第四大島。中社古厝則是澎湖現存最大最完整的舊式民宅聚落,曾有英國官員在遊覽後,欣然向澎湖縣長建議應提升中社古厝為世界級建築遺蹟,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經費,進行妥善的修護與保存。“中社古厝”有保留較完整的集體古厝民宅。“在這片世俗之外的樂土上,一景一物皆足以引思古幽情。中社古厝區,將發現竟遺留了如此大規模的傳統民宅,其建築樣式略與澎湖本島不同,採用了更多的咾咕石直接作為牆的切面,雖然村里人口外流,殘破屋漏者頗多,但仔細觀賞其精緻的建築手法,與空間格局,都叫人有驚豔的體會。中社古厝的建築之美,堪稱澎湖咾咕石古厝之最,尤其保存完整的聚落型態,在早些年的許多電影,如「桂花巷」、「無卵頭家」皆是以此處為拍攝地點,可見中社古厝的迷人的建築風情。”(引用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