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葉須魚

中甸葉須魚

中甸葉須魚Ptychobarbus chungtienensis (Tsao 1964) 為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裂腹魚亞科Schizothoracinae魚類,為中國雲南高原特有種。該種歷史上分布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小中甸河、那亞河、碧塔海、屬都湖和納帕海,是青藏高原隆升地質背景下,裂腹魚類三級演化過程中的特化等級物種。近年來其野外種群數量減少,受危因素增多,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認定為瀕危(EN)物種。

物種信息

中 文 名:中甸葉須魚

物種分類:魚類→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

國內分布:雲南(中甸地區,即香格里拉地區)

是否藥用動物:否

經濟用途:成體一般在1公斤以下,但數量較多,為當地特產,適應高海拔寒冷氣候。可適當進行馴養。

是否中國特有種:是

體 型:體長127-340mm。

繁 殖:本種有二態現象,在生殖季節,性成熟的雄性個體的臀鰭最後一枚分枝鰭條變硬,雌性個體無此變化。

物種起源

葉須魚屬起源於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其祖先種逐步消亡,只有在中甸盆地,可能由於中更新世以後的各個冰期中,沒有大面積的冰蓋,受冰川和寒冷氣候的影響較少,自然景觀應與現在類似而較少變化,使中甸葉須魚得以保存。根據目前的水系聯通情況,將中甸葉須魚分為4個種群,即那亞河—納帕海種群、小中甸河—屬都湖種群、碧塔海種群和格咱河種群,由於格咱河種群的形態特徵與其他種群顯著不同,將其定為中甸葉須魚格咱亞種。

種群分布

中甸葉須魚(Ptychobarbuschungtienensis)是雲南碧塔海唯一的土著魚類,葉須魚屬為特化等級裂腹魚類,是伴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而逐漸進化而來的。

中甸葉須魚指名亞種主要分布在雲南的碧塔海、屬都湖、納帕海、小中甸河、那亞河等。

據生物學家考察,該物種在其分布區的一部分水域中已經消失,僅存在於小中甸河和碧塔海水域,其中分布於碧塔海中的中甸葉須魚種群是目前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一個種群。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圓筒形或略側扁,背、腹緣均隆起或腹緣近平直。吻端鈍圓。

口角須後伸達到眼中心的下方或稍後。

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軟弱,後緣光滑。身體背部及側部被細鱗,整個胸腹面裸露無鱗。

腹鰭基外側各有一明顯的腋鱗,成體在肛門一臀鰭基兩側各有一列大型臀鱗 (17-18枚) 。側線完全,近直。肛門緊靠臀鰭起點。

鰓耙粗鈍,排列較稀疏。下咽齒尖,頂端鉤曲,咀嚼面凹陷,似匙狀。身體背側藍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或淡黃,背部及兩側密布黑色星狀細斑。

生活習性

適應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水溫的環境,喜歡棲息於湖水的底層,很少到水的表層活動,是裂腹魚亞科中較為特化的一個類群。

生育繁殖

本種有二態現象,在生殖季節,性成熟的雄性個體的臀鰭最後一枚分枝鰭條變硬,雌性個體無此變化。分布僅見於雲南西北部的碧塔海、納帕海及小中甸。

種群現狀

中甸葉須魚野外種群數量減少,受危因素增多,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認定為瀕危物種。中甸葉須魚僅在碧塔海中殘存一定種群,其物種地位更加瀕危。

科學家通過通過野外數據的收集fa線,人類活動對中甸葉須魚的影響持續時間長,程度大,是威脅魚類生存的最主要的因素。人類活動造成的不利因素累積,可能在20%以上,如果不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這種不利影響將會逐漸加強,一旦超過35%,中甸葉須魚將會面臨滅絕的危險。

物種保護

保護中甸葉須魚有幾點保護措施:

1、每年的7-9月為中甸葉須魚的繁殖期,這段時間應該適當減少遊船的運營,以免影響其繁殖行為。由於繁殖行為一般發生在入湖溪流中,所以繁殖期間應及時清理溪流中垃圾,保持流水通暢。
2、加強公眾教育,禁止放生外來種,限制放牧;採取有效措施,捕撈湖中泥鰍,清除外來種,維持湖泊原有的水生生態系統。
3、定時清理草甸和湖中垃圾、糞便等,保持湖水的清潔。
4、加強監測,制定特殊情況應急預案,特別要針對每年4-7月湖水減少、氣溫較高時,如果有死魚漂浮水面,應該及時打撈,密切監視,以防大量死亡事件再次發生。
5、儘快實現規模化的人工繁殖。作為當地的重要旅遊資源,中甸葉須魚的人工繁殖一方面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利益,一方面也能保持瀕危物種的延續,也為當地藏民的放生提供了選擇餘地,從而有效防止外來種入侵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