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邑
在中原腹地,賈魯河流域,曾經有一座古城,它極具傳奇色彩,神龍見首不見尾,雖然它早已經消失了,但後人並不因為它的離去而遺忘它,層層迷霧、聲聲質疑,又伴隨它走過了消失後的一千多年。它的名字就叫---中牟邑。依本人拙見,中牟邑的歷史並不亂,只是後來人為的添亂罷了。
古代中牟的地形地貌與如今是完全不一樣的,真可謂是滄海桑田。那時,中牟以西是天下九澤之一的圃田澤,“東極官渡,西限長城;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據推算,應該是從官渡一直到如今的老107國道附近。官渡東邊數里,大約在今官渡鎮板橋村南,又有一個湖,叫萑苻澤,它的水面雖然沒有圃田澤大,只是一個季節湖,但它周圍是廣大的沼澤,草木茂盛。在這裡就曾經發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兩湖北面是渠水,此水上承黃河,入大梁後南轉注淮河。兩湖南邊是一條東西大道,西接滎陽,東入齊魯。仔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從滎陽到開封之間,只有兩個陸上南北通道:一處在鄭州、滎陽之間,那裡在西周初年建了一座管城扼守;另一個在官渡,尚無城池。於是在公元前650年前後,齊桓公發現此處位置特殊,極具戰略價值,就在這裡修築了中牟城,“以衛華夏”(語出《管子》)。從此中原腹地又多了一處兵家必爭之地,戰火就伴隨著中牟城一起成長,城池常常是建了毀,毀了又建,主人也是走馬燈似的換。佛肸任中牟宰時,他想叛亂,希望孔子能來輔佐,孔子本來是想去的,被學生子路勸阻而止。此事載於《論語》,讓中牟邑更是名聲大振。後來,趙國國君獻候遷都於此,進一步抬高了中牟的地位。到戰國中期,魏惠王遷都大梁,用易地的方式把中牟換歸魏國。他又修築了一道北起卷縣(今原陽縣西)黃河邊,經圃田澤西畔到密縣的長城。特別說明一下,當時的黃河在滎陽北出邙山以後,向東北注入渤海。這樣一來,黃河加長城就是構建了一道巨大的屏障,來保衛大梁的安全。同時也人為的阻斷了管城的南北通行功能。此後,北方衛國一帶的人要是想西去,只能從中牟到管城一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秦統一後,拆毀了這段長城才宣告結束。秦時,中牟全境歸陽武縣管轄,縣城就設在渠水北岸,與官渡隔河相望。漢高祖六年,拆分陽武縣一部設中牟縣,縣治就是這箇中牟城。至此,中牟邑就改名叫中牟縣城了。
有意思的是,春秋、戰國及西漢時的史料中沒有一篇指出中牟邑位置的。直到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志中才明確指出:“中牟,圃田澤在西,豫州藪。有管叔邑,趙獻侯自耿徙此。”這是最早、早權威給中牟邑定位的史料,後來的 《晉書。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記》和《輿地廣記)等均沿用此說。 到了東漢中期,中牟縣城遷移,這座城又改稱為中牟舊城,用今天的話就是老縣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有一次從開封去洛陽,途中經過中牟舊城,聽到人們說起前朝往事,他百感交集,寫下一篇《述征》,其中就有這樣幾句:“余有行於京洛兮,遘淫雨之經時;夕宿於大梁兮,誚無忌之稱神;歷中牟之舊城兮,憎佛肸之不臣;考之舊聞,厥事舉兮。”蔡邕是文人,但凡文人都是骨子裡清高的,他們把佛肸看成是亂臣賊子,是從心裡眼裡鄙視他的。一代梟雄曹操卻和蔡邕的觀點截然不同,他十分推崇佛肸,據《中牟縣地名志》記載:曹操曾經在中牟縣城鑄了一座佛肸像,讓世人去參拜,後來毀於戰火。這可能是就是所謂的梟雄惜梟雄吧。到西晉時,中牟舊城裡依然有很多人居住,這在里又出一位著名的人物----潘安。他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文學家。他在《都鄉碑》里說自己是“中牟故縣”人,這箇中牟故縣就是那箇舊縣城,因為當時中牟只有新舊兩個縣城。一直到南北朝時,酈道元《水經注》還這樣記載:“沫水,東北流逕中牟縣故城西,昔趙獻侯自耿都此。”這是能找到的史料中關於中牟舊城最後的記載了。從唐代以後,圃田澤極劇萎縮、萑苻澤的消失,中牟境內的陸地多了起來,從滎陽到開封可以直線而去,不需要再繞到到圃田澤以南了;再加上縣域的頻繁更迭、縣城的不斷遷移等原因,那兩個中牟縣城就逐漸的荒廢、消失了。
說了這么多,這箇中牟邑具體在哪裡呢?這還得簡單說一下圃田澤南的那條大道,從滎陽方向過來,經管城、清邑(中牟西古城,在白沙鎮南,今有遺址。當時在圃田澤南岸)、曲遇(中牟東古城,在韓寺鎮南,今有遺址,劉邦在這裡大破秦兵。)、開封縣(秦統一後在大梁城南五十里設開封縣),再向東到海邊。在圃田澤東南角,這裡一個兩叉路口,有一條向東北的大路,直通大梁,中牟邑就在這個兩叉口北,去大梁的路上,是通往大梁的屏障,同時也扼守著官渡這條南北通道的南端。具體來說,就是在今天姚家鄉政府所在地東北不遠處。
如今,中牟邑的歸屬還有一些爭議,影響最大的就是鶴壁學說,有不少的支持者。我們來看一下《史記。趙世家》中這一段話:
獻侯少即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牟只是一個很短暫的趙都,趙獻候第二次繼位應該是在代。可是後代史學家都誤會了,還一直把在代的38年趙都算在中牟邑的頭上。以至於後來越傳越廣,竟然還衍生一個“河北中牟邑”來。造就了一莊近兩千年的史學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