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江西省永豐縣中村鄉位於永豐縣東南部,東南與寧都縣交界,東北與樂安縣接壤,西與永豐縣石馬、上溪相連北與北坑毗鄰。
鄉鎮簡介
中村鄉位於永豐縣東南部,東南連寧都縣小布鎮,東北接樂安縣金竹畲族鄉,西南臨上溪鄉,西北靠石馬鎮。鄉政府駐地中村圩距縣城81公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群山綿亘,靈華山海拔1454.9米,為縣內最高峰;最低點為北部黃毛嵊,海拔548米。境內溪流有三條,分別發源於牛牯崬和靈華山,由境東北流向樂安,注入恩江。
新中國成立前夕為中村鄉,新中國成立初屬沙溪區,1959年劃入石馬區;1958年由中村、記上、上坊、長坑、嚴溪、夫坑、義溪、龍頭8個高級社組成中村人民公社;1968年併入石馬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社設鄉,改稱中村鄉。是紅一方面軍反第二次“圍剿”中村戰鬥勝利的主戰場;1986年轄9個村委會,64個村小組,154個自然村,1288戶,5998人;2003年,並夫坑、嚴溪為夫坑村委會,並義溪、梨樹為義溪村委會;2010年轄7個村委會,66個村小組,149個自然村,1738戶,65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1人)。中共黨員251人,其中預備黨員9人。國土面積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460畝(旱地240畝)、林地12.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5%。2010年,財政總收入5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
支柱產業
農業、林業和礦產採掘加工業為中村鄉支柱產業。2004年,引進浙江大田靈芝種植技術;2005年引進寧都大田香菇栽培模式,2008年引進並推廣竹鼠養殖技術,2010年引進雪蓮果試種20畝。
有穿山甲、果子狸、竹鼠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
境內資源豐富。有用材林7.85萬畝,經濟林3204畝,主要是杉、松和竹和其他雜木,並分布有少量玉蘭、木蓮、紅椎、深山含笑、楠木、銀杏以及南方紅豆杉等珍稀樹種。活立木蓄積量29.18萬立方米,年生產商品材4000立方米;“特色資源”毛竹面積6.6萬畝,蓄積量514.82萬株,年產商竹50萬株左右,占全縣毛竹林面積、產量50%以上。以嫩竹為原料的毛邊紙有800多年的生產歷史,產品遠銷東南西亞各國。冬筍、春筍以及筍乾及各類竹製品年均銷售收入500多萬元,產品暢銷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和廣東等地。
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已探明的主要有鎢礦、銅礦、鋅礦、螢石、石英石、鉀長石、水晶石以及瓷土。1987年11月,在境內黃毛嵊“仙人抗轎”山上發現螢石礦後,螢石開採以及加工成為中村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1996—2010年,先後辦起了單片廠、竹拉絲廠、竹地板廠、機製紙廠、活性炭廠、牛角灣螢石礦、螢石精選廠、小水電站、天寶礦業和牛角灣鎢礦等工業企業。形成鄉辦、村辦、聯戶辦和戶辦“四輪驅動”局面,全鄉經營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商品流通、餐飲和服務業的企業從1985年的20個增加到2010年得92個。
鄉鎮發展
1986—2002年,新增通電村組34個;2003年,實施農網改造,由北坑變電站統一供電,高壓輸送由6000伏改為1萬伏,進村高壓線桿全部更新,全鄉共設立變壓器26台,至2010年,100%村組、農戶通電。
1986—1995年使用磁石電話;1996年開通程控電話。1998年建成有線電視網路。2000年建成移動通信塔。2004年6月建成電信營業樓。至2010年,全鄉100%村組通電話,98%村組通有線電視。
1999年啟動小城鎮建設,至2010年,興建3層以上鋼混結構樓70多幢,建築面積10000餘平方米。建成420米得“井”字形街道,並在街面人行道鋪設了彩色地花磚。
2002年,啟動“人畜飲水”工程;2003年,興修黃毛嵊至中村圩水泥路4.1公里。2005年,改造中村垇上至義溪村水泥路7.5公里,夫坑村至龍頭才能水泥路4.5公里。2006年至2010年,進一步加強公路建設,先後完成了記上、高家地、梅子坪、義溪和夫坑公路建設,總投資達700多萬元、總長度為25公里,極大地緩解了我鄉交通,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全鄉修建村級公路19條,95%的村組通公路。95%農戶通自來水。
2010年,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312人,教職工21人。完小1所、村小6所,在校學生674人,教職工32人;文化站一個、圖書室8個;業餘農民劇團1個,人員16人;醫院1所,醫生12人;敬老院一個,在院老人31人,工作人員4人。
經濟建設
2004年,引進浙江大田靈芝種植技術,2005年引進寧都大田香菇栽培模式,2008年引進並推廣竹鼠養殖技術,2010年引進雪蓮果試種20畝。
有穿山甲、果子狸、竹鼠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
境內資源豐富。有用材林7.85萬畝,經濟林3204畝,主要是杉、松、竹和其他雜木,並分布有少量玉蘭、木蓮、紅椎、深山含笑、楠木、銀杏、南方紅豆杉等珍稀樹種。活立木蓄積量29.18萬立方米,年生產商品材4000立方米。“特色資源”毛竹面積6.6萬畝,蓄積量514.82萬株,年產商竹50萬株左右,占全縣毛竹林面積、產量50%以上。以嫩竹為原料的毛邊紙有800多年的生產歷史,產品遠銷東南西亞各國。冬筍、春筍、筍乾及各類竹製品年均銷售收入500多萬元,產品暢銷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等地。
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已探明的主要有鎢礦、銅礦、鋅礦、螢石、石英石、鉀長石、水晶石、瓷土。1987年11月,在境內黃毛嵊“仙人抗轎”山上發現螢石礦後,螢石開採、加工成為中村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1996—2010年,先後辦起了單片廠、竹拉絲廠、竹地板廠、機製紙廠、活性炭廠、牛角灣螢石礦、螢石精選廠、小水電站、天寶礦業、牛角灣鎢礦等工業企業。形成鄉辦、村辦、聯戶辦、戶辦“四輪驅動”局面,全鄉經營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商品流通、餐飲、服務業的企業從1985年的20個增加到2010年得92個。
2007年全鄉工農業總值完成313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完成1670萬元,實現利稅259萬元;農業產值完成1461萬元。
充分利用山區氣候條件和林業資源及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毛竹、養殖等產業,全面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創建基地、培植專業戶,形成種養、加工專業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凌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創建曾坊、嚴溪、龍頭3個田菇種植基地,種植田菇200多畝,120萬袋;創建洋九坑、梅仔坪長坑等村毛竹低改基地;創建高家地油茶低改基地,油茶低改500畝;湧現出食用菌種植專業自然村8個,毛竹專業村7個,油茶專業村1個,養牛專業村1個。同時,全鄉共完成農作物種植面積5211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4816畝。另外,加強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免費為農戶飼養禽畜開展春、冬兩季集中防疫,由於措施有力,全鄉未發生禽畜疫情。
2007年該鄉林改工作進入攻艱破難階段,為明確責任抓好工作落實,通過強化組織領導,嚴格獎懲辦法,全年調處剩餘山林糾紛8起,調處率100%,分山到戶率97.6%,分戶登記率達84%,確權發證面積達99%以上,林權證全部按期發放到戶,全面取消了涉林稅費。由於林改各項政策得到落實,取消了各級涉林收費,放活了經營,打破了壟斷壁壘,全鄉林農收入穩定增長,全鄉人均純收入為1488元。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鄉黨委、政府堅持增收節支、量入而出的財政收支原則,圍繞財政增長目標,全力護稅協稅,千方百計培植稅源,增大財政總量,實現了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共完護稅協稅任務45.91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01%,全面完成上級下達財政目標任務。
基礎建設
1986—2002年,新增通電村組34個。2003年,實施農網改造,由北坑變電站統一供電,高壓輸送由6000伏改為1萬伏,進村高壓線桿全部更新,全鄉共設立變壓器26台,至2010年,100%村組、農戶通電。
1986—1995年使用磁石電話,1996年開通程控電話。1998年建成有線電視網路。2000年建成移動通信塔。2004年6月建成電信營業樓。至2010年,全鄉100%村組通電話,98%村組通有線電視。
1999年啟動小城鎮建設,至2010年,興建3層以上鋼混結構樓70多幢,建築面積10000餘平方米;建成420米得“井”字形街道,並在街面人行道鋪設了彩色地花磚。
2002年,啟動“人畜飲水”工程。2003年,興修黃毛嵊至中村圩水泥路4.1公里。2005年,改造中村垇上至義溪村水泥路7.5公里,夫坑村至龍頭村水泥路4.5公里。2006年至2010年,進一步加強公路建設,先後完成了記上、高家地、梅子坪、義溪、夫坑公路建設,總投資達700多萬元、總長度為25公里,極大地緩解了我鄉交通,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全鄉修建村級公路19條,95%的村組通公路。95%農戶通自來水。
2007年夫坑興村、中村三斗丘和高家地里坪源、劃頭坑四個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工作穩步推進。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清六改四普及”以及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要求,結合山區鄉村特點,因地制宜,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已基本形成。“戶戶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已完成高家地村集中供水工程3個,即高家地組、里坪源村組和劃頭坑村組農戶120餘戶用上了乾淨純潔的自來水。採取“政府引導、民間主體、自主建設”方式,引導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幹部老黨員募集資金25萬元,修建貫通了梨樹至靈華山旅遊公路;以開展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為契機,記上、梅仔坪、高家地3個村投資60多萬元按標準建起了綜合辦公樓,義溪、夫坑村正在作項目啟動前籌備工作。此外,投資80餘萬元的鄉政府綜合大樓6月份已竣工投入使用,梅仔坪村、高家地村、龍頭村醫務室規範化建設也已完成,中國小還分別就附屬設施完善及校園綠化、美化投入了一定資金。這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完工,不僅進一步改變了山鄉面貌,同時為山區民眾發展生產、建設家園提供了更寬廣的平台。
文化建設
2010年,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312人,教職工21人;完小1所、村小6所,在校學生674人,教職工32人;文化站一個、圖書室8個;業餘農民劇團1個,人員16人;醫院1所,醫生12人;敬老院一個,在院老人31人,工作人員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