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境內設有中村國小一間,小水電站三座。省道S332線經過該村。並修有水泥路面村道1.5公里,通往礦山、水口居民點。
中村村委會在1978年以前設中村大隊,屬熱柘公社管轄。1978年劃入茅坪公社,茅坪鎮撤併後屬東石鎮。1989年改設中村管理區,1999年設中村村委會。村委會 辦公樓建在村中南部公路旁。
中村境內地下礦產有鎢礦和煤。礦山居民點的鎢礦始采於五、六十年代,有過二十多年開採歷史,近年暫停開採。竹園村地下儲煤豐富,質量稍差,有過開採歷史,現已暫停。中村山上還有耐火石資源。
中村共有耕地348畝,農產水稻、花生、玉米等,其中生薑、食茶種植量較大。中村椪柑基地有連片規模200畝,其他種果點共100多畝。水果有椪柑、沙田柚、三華李等。其中中村椪柑食味好,縣內聞名,質優價高。
中村村民已全部用上自來水和山泉水。
自然村
【 水口】(shui kao)距中村村委會址約4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北部。住王姓人家,清朝末年遷入,今傳至第6代。僅有3戶10人。種水稻、生薑、茶葉等。有機耕路通往中村和上黃地。
因地處中村河水源頭而得名水口,歷史沿用。
【 絲茅塔】(shi mao ta)距中村村委會址5公里,在村委會直的東北部。有機耕路通出中村。住王姓人家,清朝末年遷入,今傳至第5代。共9戶30人。農產水稻、生薑、茶葉等。
地名來歷無從查考,歷史沿用。
【 下屋】(xia wu)在中村村委會址的東部,距村委會址0.2公里。王姓,清朝後期遷來,今傳至第9代。有30戶110人。農產水稻、黃豆、茶葉,水果種有?柑、李等。省道S332線經過於此,交通便利。因該處有一王氏下老屋而得名、通稱下屋,是一個村民小組。
【 上陂】(shang bi)距中村村委會約1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北部。住吳姓人家,23戶,110人。農產水稻、生薑、茶葉等。據查吳姓開居祖於清初遷來,今傳至第16代。村道已打水泥路面。
中村河上遊河段過去建有一座水陂(過去灌溉農田用),而該地吳姓人家房屋建在水陂而上,而得名上陂。
【 陂下】(bi xia)距中村村委會0.8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北部。住23戶100人,均為王姓。據查清朝初年遷入此地,今傳至第18代。農產水稻、茶葉,水果有梅州金柚、柑等。
因地處中村河上游老水陂以下,而得名“陂下”。
【 礦山】(kang shan)距中村村委會址3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北部,住吳姓人家,5戶25人,村民均屬上陂村民小組遷入的。農產水稻、生薑等。該處六十年代曾建鎢礦採礦點,屬梅州有色金屬站管轄。故得名礦山。有機耕路通往中村。
【 礤羅坑】(zhai lo keng)距中村村委會約4公里,在村委會東部。村民屬中村下屋村民小組。住王、吳兩姓人,5戶30人。耕地30畝,農產水稻,兼種生薑、房屋磚瓦平房。有機耕路通往若竹塘、中村。地名來歷不詳、歷史沿用。該地和蕉嶺縣黃坑村毗鄰。
【 竹園】(zhu yan cun)距中村村委會址約2公里。共有13戶50人,住王姓人家。是一個近二十年期間才形成的新村,地處中村的西部。該地地下有煤礦資源。村民種植水稻、黃豆、生薑、茶葉等,並種有連片200多畝的優質?柑。省道S332線通過該地,交通便利。
【 中心】(zhong xin)距中村村委會0.5公里,地處中村之村中心而得名“中心”。住王姓人家,有32戶130人,據查清朝中期遷入居住,今傳至第20代。農業種植水稻為主,也種茶葉、?柑等。有水泥路面的村道和省道S332線相通,交通便利。
【 老屋】(lao wu)距村委會址0.5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北部。住王姓人家,23戶100人。據查王氏開居祖在清初遷來,今傳至第22代。老屋為一個村民小組,農產水稻、水果、茶葉等。老房屋為土木堂屋結構,新屋是鋼筋水泥房。有村道和公路連線、交通便昨。因該村王氏開居祖屋建在此地而稱老屋,歷史沿用。
【 對門】(dui men)距中村村委會0.7公里。在村委會址的北部。住王姓人家30戶146人。開居祖遷入至今,已傳至第20代。地下資源有耐火石。村民種植水稻、生薑、茶葉,水果有梅州金柚、三華李和柑。有村道通往省道S332線。
因該地在中村較集中的老屋的河對面而稱對門,歷史沿用。
【 湖洋背】(fu yang bei)距村委會址0.2公里,在村委會址的西部。住王姓人家,有17戶50人。省道S332線經過於此,交通便利。農產水稻、黃豆、水果種有沙田柚和?柑。王氏人家遷入本地,今傳至第10代。因該居住地祖層門口原是一段湖洋田,而得名湖洋背,歷史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