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五十年大事記

(1942年1月21日) (1945年8月21日) (1945年9月10日)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9月1日)
平裝: 2428頁
開本: 32開
ISBN: 7503930675
條形碼: 9787503930676
尺寸: 20.9 x 14.6 x 9.3 cm
重量: 2.5 Kg

作者簡介

張篷舟(1904.3.3—1991.5.8)原名張映璧。早年從事文學、新聞、攝影和教育工作,大革命時期投筆從戎,參加東征。1934年起就職《大公報》,抗戰期間出生入死深入前線,寫過52篇上海戰場報導及拍攝大量照片,真實反映了上海將士浴血抗日事跡,並以“楊紀”為筆名寫出《上海之戰》、《滬戰實錄》等書,名噪一時。1939年採訪華南六省,寫出《南戰場之旅》一書。40年代主編《中國大勢》、《中國要覽》等書。解放後,其主編的《人民手冊》一書為當時頗具影響的工具書。離休後,協助王芸生老修訂《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一書,迄芸老逝世已成七卷,所余第八卷由張篷舟續編。其畢生研究唐代女詩人薛濤,生前系薛濤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內容簡介

張篷舟先生等人編寫《中曰關係五十年大事記1932—1982》開始於20世紀的80年代之後。作為王芸生先生的同事和助手,這一工作無疑是對王芸生先生的事業的繼承。編者依然以史家的視角,從塵封的史料中悉心爬梳,進一步將抗曰戰爭開始後的兩國關係與戰後的兩國關係聯結起來,尋找從中日兩國交惡到結束戰爭局面走向和平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的因素。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王芸生先生編著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相比,《中日關係五十年大事記1932—1982》還有不同的性質。如果說《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的主要目的是披露重大事件的真相,激發讀者的愛國思想、民族感情的話,那么,《中日關係五十年大事記1932—1982》·更重要的目的在於向人們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引起人們對中日關係乃至國際關係的更深入的思考。之所以這樣說,是與戰後,特別是當代國際社會的特點分不開的。

目錄

序一
序二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日本昭和七年)
附錄一:駐滬十九路軍將領通電抗日
(1932年1月29日)
附錄二:日本政府關於上海事件的聲明
(1932年1月29日)
附錄三:植田謙吉致蔡廷鍇最後通牒
(1932年2月18日)
附錄四:蔡廷鍇復植田謙吉函
(1932年2月19日)
附錄五:上海市長吳鐵城復上海日總領事村井倉松函
(1932年2月19日)
附錄六:外交部長羅文乾對外宣言
(1932年2月20日)
附錄七:處理滿蒙問題方針綱要
(1932年3月12日·日本政府公布)
附錄八:上海停戰及日方撤軍協定(簡稱《淞滬停戰協定》)
(1932年5月5日·外交部公布)
附錄九:日滿議定書
(1932年9月15日)
附錄十:國民政府外交部為日本承認“滿洲國”致日本抗議書
(1932年9月16日)
附錄十一:日本外務省關於承認滿洲國之宣言
(1932年9月16日)
附錄十二:國際聯合會調查團對於中日問題報告書(節錄)
(簡稱《李頓報告書》)
(1932年10月2日·外交部發表)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日本昭和八年)
附錄一:國民政府外交部為日軍侵占山海關向日使提出照會
(1933年1月22日)
附錄二:停戰協定(塘沽協定)
(1933年5月3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發表)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日本昭和九年)
附錄一:日本反對國際援華
1.日本外務省非正式聲明(天羽聲明)
(1934年4月17日)
2.國民政府外交部發言人聲明(1934年4月19日)
3.天羽英二答記者問(1934年4月20日)
4.日外相廣田弘毅談話(節錄)(1934年4月23日)
5.日本政府聲明(1934年4月24日)
6.國民政府外交部發言人第二次聲明
(1934年4月26日)
7.日外相對英、關大使質問提交答覆綱要
(1934年4月26日)
附錄二:國聯中日事件顧問委員會決議郵件通過滿境之三原則
(1934年5月17日)
1935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日本昭和十年)
附錄一:何梅協定(1935年6_7月)
1.梅津美治郎致何應欽備忘錄(1935年6月9日)
2.何應欽復梅津關治郎函(1935年7月6日)
附錄二:秦土協定(察哈爾協定)
(1935年6月27日)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日本昭和十一年)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日本昭和十二年)
附錄一: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1937年7月8日)
附錄二:曰本政府派兵華北的聲明
(1937年7月11日)
附錄三:蔣介石廬山談話(1937年7月17日)
附錄四:日本中央統帥部對華作戰計畫
(1937年7月29日)
附錄五: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
(1937年8月14日)
附錄六: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1937年11月20日)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日本昭和十三年)
附錄一: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方針(日本御前會議決定
(1938年1月11日)
附錄二:近衛內閣第一次《對華政策聲明》
(1938年1月16日)
附錄三:國民政府聲明書(1938年1月18日)
附錄四:近衛內閣對華《補充聲明》
(1938年1月18日)
附錄五:近衛內閣第二次《對華政策聲明》
(1938年11月3日)
附錄六:調整曰華新關係的方針(日本御前會議決定)
(1938年11月30日)
附錄七:近衛內閣第三次《對華政策聲明》
(1938年12月22日)
附錄八:揭發敵國陰謀闡明抗戰國策
——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理紀念周講詞
(1938年12月26日)
附錄九:汪精衛“艷電”(1938年12月29日)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日本昭和十四年)
附錄一:舉一個例(節錄)
(1939年3月27日)
附錄二:國民政府通緝漢奸汪精衛令
(1939年6月8日)
附錄三:國民政府宣言(1939年10月10日)
附錄四: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1939年12月30日)
194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日本昭和十五年)
附錄一:外交部否認汪偽組織照會各友邦文
(1940年3月30日)
附錄二:日大本營大陸命令第四百三十九號
(1940年7月23日)
附錄三:國民政府對日、德、意三國同盟之聲明
(1940年10月1日)
附錄四:處理中國事變綱要(1940年11月13日)
附錄五:大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間關於基本關係
的條約(簡稱日汪條約)
(1940年11月30日簽訂,:1940年12月2日公布)
附錄六:目滿華共同宣言(1940年11月30日)
附錄七:外交部為曰汪簽訂偽約之聲明
(1940年12月1日)
附錄八:蔣介石嚴斥敵閥承認汪偽組織
(1940年12月2日)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日本昭和十六年)
附錄一:外交部為蘇日共同宣言發表聲明
(1941年4月15日)
附錄二:國民政府對德、意絕交宣言(1941年7月2日)
附錄三:帝國國策施行要點(1941年9月6日)
附錄四:帝國國策實施要點(1941年11月2日)
附錄五:促進結束對美、英、荷、蔣的戰爭內部方案
(1941年11月15日)
附錄六:日本對美、英、荷開戰案
(1941年12月1日)
附錄七:日本對美通牒(備忘錄)
(1941年12月6日)
附錄八:日本天皇宣戰詔書(1941年12月8日)
附錄九: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文(1941年12月9日)
附錄十:國民政府對德、意宣告立於戰爭地位文
(1941年12月9日)
附錄十一: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
(1941年12月9日)
附錄十二:促使重慶屈服的工作方案
(1941年12月24日)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日本昭和十七年)
附錄一:日、德、意軍事協定(1942年1月18日)
附錄二:大東亞建設的構想
——東條英機首相在第七十九次帝國議會上的演說
(1942年1月21日)
附錄三:華僑對策綱要(1942年2月14日)
附錄四:應如何使用帝國資源圈(1942年2月21日)
附錄五:以《為完成大東亞戰爭處理對華問題的根本方針》
為基礎的具體策略(1942年12月18日)
附錄六:為完成大東亞戰爭而決定的處理中國問題的根本方針
(1942年12月21日)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日本昭和十八年)
附錄一:大東亞政略指導大綱(1943年5月29日)
附錄二:對重慶政治工作方案(1943年9月21日)
附錄三:今後應採取的戰爭指導大綱(1943年9月30日)
附錄四:日本國與中華民國同盟條約(1943年10月30日)
附錄五:大東亞共同宣言(1943年11月6日)
附錄六: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1943年12月1日)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日本昭和十九年)
附錄一:實施對重慶政治工作方案(1944年9月5日)
附錄二:對國民政府傳達有關《實施對重慶政治工作方案》
的要點(1944年9月9日)
附錄三:日陸軍省次官柴山兼四郎中將傳達《實施對重慶
政治工作方案》的經過(1944年9月14日)
附錄四:打通粵漢鐵路南部作戰計畫概要
(1944年11月)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昭和二十年)
附錄一:確保大陸重要運輸線的政策(1945年1月11日)
附錄二:確立中國戰時經濟的對策(1945年1月11日)
附錄三:在中國統籌物資的要點(1945年1月11日)
附錄四:雅爾達秘密協定(1945年2月11日)
附錄五:近衛文磨公爵奏章(1945年2月14日)
附錄六:中國鐵路軍營、軍管要點(1945年3月16日)
附錄七:美國的對日管理政策綱要(節錄)
(1945年6月29日·美國政府發表)
附錄八:國民政府軍委會發表抗戰八年敵我傷亡總數
(1945年7月7日發表)
附錄九: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
附錄十:日外務省對《波茨坦公告》要點的研究
(1945年7月末)^
附錄十一:蘇聯對日宣戰書(1945年8月8日)
附錄十二:日大本營對蘇防禦作戰命令(1945年8月9日)
附錄十三:日外相致日駐瑞士、瑞典公使緊急電
(1945年8月lO日)
附錄十四: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並請求瑞士、瑞典轉達
美、中、英、蘇的照會(1945年8月10日)
附錄十五:瑞士駐美臨時代辦格拉斯利給美國務卿貝爾納斯
的照會(1945年8月10日)
附錄十六:日陸相阿南惟畿告全軍將士(1945年8月10日)
附錄十七:日情報局總裁下村宏談話(1945年8月10日)
附錄十八:延安總部命令(1945年8月10日一11日)
附錄十九:美國務卿貝爾納斯致瑞士政府答覆日本政府
乞降照會(1945年8月11日)
附錄二十:日統帥部上奏反對《對日備忘錄》
(1945年8月12日8時20分)
附錄二十一:朱德、彭德懷拒絕蔣介石錯誤命令電
(1945年8月13日)
附錄二十二:日皇裕仁在御前會議上的講話
(1945年8月14日11時)
附錄二十三:日本政府致美、英、蘇、中的照會
(1945年8月14日)
附錄二十四:貝爾納斯致格拉斯利的照會
(1945年8月14日)
附錄二十五:日皇裕仁停戰詔書(1945年8月14日錄音15日12時東京電台向全國廣播)
附錄二十六:蔣介石對日本投降的廣播詞(1945年8月15日)
附錄二十七:蔣介石致岡村寧茨急電(1945年8月15日)
附錄二十八: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命令岡村寧茨投降(1945年8月15日15時)
附錄二十九:美總統杜魯門的聲明(1945年8月14日,在國際日期變更線西為15日)
附錄三十:日對同盟國的希望條件(1945年8月15日15時)
附錄三十一:中國解放區抗曰軍總司令朱德致美、英、蘇三國說帖(1945年8月16日)
附錄三十二:岡村寧茨復蔣介石電(1945年8月17日)
附錄三十三:日皇裕仁對陸海軍人頒發敕
(1945年8月17日)
附錄三十四:蔣介石致岡村寧茨電(1945年8月18日)
附錄三十五:岡村寧茨復蔣介石電(1945年8月19日)
附錄三十六:國民政府接受日軍投降的各區軍事長官
(1945年8月21日)
附錄三十七:日本國對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檔案
(1945年9月2日)
附錄三十八:日皇《詔書》(1945年9月2日)
附錄三十九:麥克阿瑟總命令第一號(節錄)
(1945年8月17日簽署·9月2日發布)
附錄四十: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茨投降書
(1945年9月9日)
附錄四十一:蔣介石對岡村寧茨頒發第一號命令(節錄)
(1945年9月9日)
附錄四十二:中國戰區日軍投降時間地點及代表
(1945年9月9日一10月27日)
附錄四十三:中國戰區日軍投降人數
附錄四十四:何應欽召見岡村寧茨談話紀錄
(1945年9月10日)
附錄四十五: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後奉準設定日本官兵善後
聯絡部(1945年)
附錄四十六:抗戰與戰果
附錄四十七:日本投降後殘存軍力總數(1945年9月)
附錄四十八: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公報關於中國
問題部分(1945年12月27日)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日本昭和二十一年)
附錄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1946年1月19日)
附錄二:日本國憲法(1946年11月3日)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日本昭和二十二年)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日本昭和二十三年)
附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摘錄)
(1948年11月4日至12日)
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日本昭和二十四年)
1950年(日本昭和二十五年)
1951年(日本昭和二十六年)
附錄一:對日和約(1951年9月8日)
附錄二:日美安全條約(。1951年9月8日)
附錄三:周恩來外長關於舊金山對日和約的聲明
(1951年9月18日)
1952年(日本昭和二十七年)
附錄一:周恩來外長關於對日和約生效的聲明
(1952年5月5日)
附錄二:中日民間貿易協定(1952年6月1日)
1953年(日本昭和二十八年)
附錄:關於商洽協助日僑回國問題的公報
(1953年3月7日)
1954年(日本昭和二十九年)
1955年(日本昭和三十年)
1956年(日本昭和三十一年)
1957年(日本昭和三十二年)
1958年(日本昭和三十三年)
1959年(日本昭和三十四年)
附錄:周恩來總理和日本前首相石橋湛山會談公報
(1959年9月20日)
1960年(日本昭和三十五年)
附錄:日本和美利堅合眾國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條約
(1960年1月19日)
1961年(日本昭和三十六年)
1962年(日本昭和三十七年)
1963年(日本昭和三十八年)
1964年(日本昭和三十九年)
附錄:廖承志辦事處和高崎辦事處關於互派代表並互設聯絡事務所的會談紀要(1964年4月19日)
1965年(日本昭和四十年)
1966年(日本昭和四十一年)
1967年(日本昭和四十二年)
1968年(日本昭和四十三年)
1969年(日本昭和四十四年)
1970年(日本昭和四十五年)
1971年(日本昭和四十六年)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1971年12月30日)
1972年(日本昭和四十七年)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
(1972年9月29日)
1973年(日本昭和四十八年)
1974年(日本昭和四十九年)
1975年(日本昭和五十年)
1976年(日本昭和五十一年)
1977年(日本昭和五十二年)
1978年(日本昭和五十三年)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
(1978年8月12日)
1979年(日本昭和五十四年)
1980年(日本昭和五十五年)
1981年(日本昭和五十六年)
1982年(日本昭和五十七年)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