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革新方法的內涵
此法有別於傳統技術革新方式,是由英國經濟學家、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希克斯首先創用。他以常數的資本——勞動比例為前提,考察各生產因素的邊際產品比例,假設使用某種數量的兩個生產因素生產一定的產出量,而革新的作用使兩者的邊際生產力呈同一比例增長,由這種分析技術革新造成的邊際生產力增長方法即中性革新法。此法主要用於經濟學中的資本節約革新和勞動節約革新研究。
例如,運用此法探討資本——勞動比例關係,研究技術革新的作用、過程以及改變勞動投入和資本投人比例,實現絕對資本節約革新和相對資本節約革新,以及變動勞動資本因素,達到絕對勞動節約革新和相對勞動節約革新的目的等等。按照希克斯對該法的定義,一個企業除特殊情況外,一般的資本節約革新概念是相對減少資本投入,至於如何改變資本和勞動因素的相對量和絕對量,則取決於技術革新結果的各種彈性,如經濟體系中資本與勞動間的代替彈性和社會需求彈性,它有助於決定革新對兩種因素的價格和產品需求的影響。
還有一種由英國經濟學家羅伊·哈羅德創用的中性革新法,其方法的分析對象主要是利潤率和資本一產出比例之間的相互關係。此法以資本的邊際產品等於利潤率和資本——產出比率均為常數為前提,探討如何使企業藉助技術革新方式,保持利潤率不受影響的途徑。按這一方法,若利潤率未變而資本——產出比率降低,即資本節約式革新;若利潤率未變而資本——產出比率上升,即是勞動節約革新。哈羅德方法的內涵意味著不改變利潤和工資間的收入分配。資本——產出比率分析既直接反映資本本身的變化,也間接體現勞動供給的變動,其方法具有動態分析的特點。國外通常用於研究技術革新對個別企業或整個巨觀經濟體系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