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上海市長寧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上海市長寧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原名兆豐公園,位於上海市長寧區長寧路780號(近定西路),1914 年英國人兆豐在滬時建立的,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公園。公園以英國式自然造園風格為主,融中國園林藝術之精華,中西合壁,風格獨特,是上海原有景觀風格保持最為完整的老公園。獲得過“上海市四星級公園”的榮譽稱號。 中山公園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全園可分為大小不等的景點約120餘處。這些景點因景而異,各具特色,其中銀門疊翠等十二處景點評選為“中山公園十二景觀”,都是公園內特色突出並具有代表性的園林景觀。

歷史沿革

鴉片戰爭前,園址一帶均為農田、墳地,僅在今華東政法學院以東的吳淞江邊有一個名為吳家宅的村落。

清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英租界當局以防備太平軍進攻租界為名,越界強行闢築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當時任英租界防務委員會主席的英國人霍錦士·霍格(JamesHogg)及其兄弟也乘機以低價購買了吳家宅以西極司非而路兩旁的大片土地,不久又在路南修建了一個占地70畝(4.67萬平方米)的鄉間別墅。霍格兄弟是租界早期的大地產商。他們於鹹豐四年(1854年)以前在花園路(今南京東路)開辦了一家霍格兄弟公司(Hogg Brothers & co.),中文名稱為兆豐洋行,因此,他們的別墅也習稱兆豐花園。

民國3年(1914年)3月初,上海公共娛樂場基金會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議,原兆豐花園仍保留不少名貴樹木,綠化面貌沒有受到破壞,如果買下這片土地,只需稍加整理,就可以作為公園對僑民開放。在當月20日召開的公共租界納稅(外國)人年會上通過一項決議,批准買下這塊土地作為新建的風景公園和植物園的核心部分。會後,工部局立即辦好土地手續。因為沒有重大的改建工程,所以在修建過程中也不阻止外國遊人入內。同年7月1日,工部局頒布公園遊園暫行規則四條,從此正式對外國人開放,但不準華人入內遊覽。經過上海人民的長期鬥爭,於民國17年6月1日該公園及動物園售票對華人開放。公園定名為極司非而公園(JessfieldPark),因為這裡數十年來習稱兆豐花園,所以在工部局內部以至報刊上極司非而公園和兆豐公園兩個園名通用。另外,由於公園地近梵皇渡(原址位於公園西北面,今滬杭鐵路二號橋東)故又稱梵皇渡公園,民國33年6月改名為中山公園至今。

早期的公園位於今公園的北部,園門在極司非而路,也就是現在的北園門。從開園的第二年起,就陸續購買鄰近土地,園界逐步向南和向西側推移。民國6年公園向南擴展到白利南路(今長寧路),民國14年全園面積已有19.24萬平方米。

民國7年,工部局在建造白利南路園門的同時,不得不在小河及小路之上建一座石拱橋,從那時起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這座橋一直是公園南北兩部分的唯一通道。民國37年,市工務局鑒於河道久已淤塞,污水橫流,遂在河底鋪設下水道後填沒河道。

公園初期規劃分三個區:一是富有鄉村風味和野趣的自然風景園,由林地、草地、溪流和湖組成,是遊人野餐和聚會的場所;二是植物園,擬儘量蒐集原產於中國的各種喬灌木,使之成為最大和最有趣味的中國植物標本園;三是觀賞遊覽園,包括寬廣草坪、林蔭大道、噴泉和雕塑、中國原產花卉園、小型動物園等。由於公園是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中逐步擴建的,規劃中的分區界限已被突破,但是小景區仍基本上按原規劃的要求進行建設。

民國3~6年公園的面積沒有大的變化,施工的主要場所是在今公園的北部,先後鋪設了大草坪,用6000立方米的土堆山,調整和種植了一些樹木,並且闢建了一個有165個品種的月季園,因而吸引了不少外國人來遊覽和野餐。與此同時,在白利南路邊購買了約10畝(6700平方米)土地闢建了一個兒童園,園內設定幾架鞦韆及旋轉鞦韆,以及蹺蹺板、沙池等遊戲設施。兒童園門設在白利南路,到民國22年才將這道園門封閉,改由公園內進入兒童園。

民國7~9年,重點轉向開闢新購買的南部地塊,使之與園北的景色聯成一體。橫貫園南原有一條名為清水浜的河道,施工中將西段填塞,東段及一些池塘擴大為湖。在園南白利南路邊新建園門,門內置大花壇,花壇的東北面辟日本園,西北面辟中國園,並在此兩園之間鋪設東西兩片草坪,草坪旁植各種樹木。將原有6間中式建築,改建為茶室。

民國7年在公園內設一個很小的動物展覽部,展出猴、羊、兔、貓頭鷹、天鵝、隼和鴛鴦等動物。民國10年該園又購地2.94畝(1960平方米)闢建動物園,民國11年8月10日建成對外國人開放。展出的動物有熊、狼、狐狸、驢、羊、兔,還有幾十隻鳥禽,儘管動物品種數量不多,但畢竟是上海的第一個公立動物園,所以吸引了許多外國人,民國13年遊人量為21337人次。動物園因為面積和經費所限,建成後一直沒有大的改觀。動物來源是部分購買,部分靠外國僑民贈送,到民國25年末,全園動物共104隻。

民國13~14年重點是完善公園中部的景點。在此之前,中部的一片林地已作規劃闢建為植物園。為改善景觀,重新改建了這裡的地形,將平地變為丘陵,並在南側建人工瀑布。在這個不大的山地植物園裡,種植了當時能夠引進到的一百多種樹木,成為當時全市樹種最多的公園。植物園之南有一片面積為4.03畝(2687平方米)的沼澤地,上面長滿了蘆葦,經過改造,成為園內最大的一處水面。此外,還在園東北建造一座露天音樂演奏台,台是喇叭形,寬17米,進深8米。台前有2700平方米草地,可放置上千把移動式園椅,供欣賞音樂的遊人使用。至此,公園各主要景點都已建成。

民國15~28年,園景曾有過兩次局部的變化。民國24年,僑民愛斯拉夫人(Mrs.EdwardEzra)給公園贈建一隻古典式大理石亭,它的階、欄、台、柱、壁以及二尊西洋女神雕像等均以大理石製成。亭建在園中部原一隻中國式涼亭的位置上,建成後就取代了原來的音樂演奏台。民國28年,為掩埋公共租界的垃圾,在園東南側挖土1600立方米,然後傾倒垃圾1.2萬噸,再用挖出來的土和疏浚湖池的400立方米塘泥覆蓋,形成為一座帶狀土山。

在建園之初,工部局應公共租界園藝學會的請求,在公園東北劃出一塊土地作為園藝試驗場,進行蔬菜、花卉引種、繁殖、栽培、植保的試驗。約在民國19年,園藝試驗場改為極司非而路苗圃,由工部局直接管理。此外,在園西北與動物園鄰近處和園東南部曾有過兩處兵營,建營時間是在民國16年初。當時,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逼近上海,英軍匆忙增加在滬的兵力,並經工部局同意在公園建營房,兩處營房各有4~5幢磚木結構平房,圍以竹籬,並分別在極司非而路和白利南路設進出口,南營房於民國20年拆除,民國29年10月英軍全部撤出上海,北營房也併入公園。

民國30年底日軍侵占公共租界後,公園疏於管理,山地植物園部分樹木死亡,樹種急劇減少。民國35年,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除從各公園已有的樹種中挑選以外,又從東南各省引進了200多種樹木移植到園內。至民國36年10月,山地植物園面積增至90畝(6萬平方米),樹木為62科242種,上海解放前夕下降為177種。

中山公園[上海市長寧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上海市長寧區中山公園]

解放後,在保留原有園林布局風格的基礎上,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公園進行局部改建、增建。1951年建一座面積1669平方米的動物和植物標本陳列室,後改為展覽館。1989年7月展覽館因危房改建,1990年10月竣工,新館面積為156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主體單層、部分兩層。館前設定面積為105平方米的大花壇一隻,面積78平方米的棚架一座。1956年增闢了牡丹園、梅園、桃園、桂花林、臘梅林、棕櫚林,增加了月季園、櫻花林的品種和數量,從而豐富了公園的四時景色。樹木園(租界時期稱山地植物園)經過不斷充實,樹種從解放初的177種增加到260餘種;在上海植物園建成以前,中山公園乃是上海樹種最多的觀賞植物標本園。

到1990年,園內共新建混合結構涼亭3隻,總面積68平方米。石亭1隻,面積15平方米;竹結構涼亭2隻,面積共72平方米;長廊2座,面積共115平方米;畫廊2座,面積82平方米;棚架廊3座,面積共32平方米,還有鋼筋混凝土橋2座。

園內的動物園新建了水族館、海豹池等,展出動物的品種大大增加,計獸類25種、鳥類45種、爬蟲類3種、魚類104種。1962年,園內動物全部遷移到西郊公園(今上海動物園)。

1994年更新移植了1300餘株樹木,1996年全面改造牡丹園,1997年修復了大理石亭女神鵰塑和牡丹亭。與此同時,公園分別於1995年和1997年為了長寧路拓寬工程和捷運二號線等城市建設項目的需要,兩次共劃出5300平方米園地。

2000年,為捷運二號線中山公園站綠地配套工程需要,公園再次劃出16000平方米園地,闢建開放式廣場綠地。

公園特色

中山公園在近百年的園林建設中,構成以大樹、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風光為特色的、中西園林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濃厚的近代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園林。由於公園園地擴展的特殊歷史原因,公園土地平面呈極不規則形狀,形似倒置的高跟鞋,其中北部園地是原兆豐花園的一部分,南部園地是逐年購併的園地,逐年形成了以英國式園林風格為主體,輔以中國傳統園林、日本式園林、植物園觀賞區等多種園林風格於一體的園林景觀。

英式園林景觀是公園的主體景觀,在公園內分布較多。除已於199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的大理石亭風景區外,還有大石橋景區 、後園門景區 、開放式廣場綠地以及大懸鈴木景區等,都是精心保留下來的英式園林造景藝術的傑作。各景區都帶有草坪,有的視野深闊,綠化富有層次,有的樹蔭濃密,景物發人幽思。大石橋景區,橋下陳家池的水面平靜如鏡,透過左岸香樟林和右岸水杉林,向遠處望去,湖岸曲折,岸上是坡度平緩起伏的草坪,遠處綠樹濃密,掩映著山坡上的觀景平台,英式建築風格的公共廁所點綴其間,再遠處是公園外面的始建於民國6年(1912年)的英式公寓建築——西園大廈,整個景區布局猶如濃墨重彩的西洋畫,富有情趣。

在公園早期的園林建設規劃中,沒有中國傳統式園林的地位。隨著公園向南擴展園地,利用原有的河浜圍成“荷花池”後,才有了一個稱之為“中國園”的園地。這片園地有西山坡、荷花池、牡丹園、四角亭等景點。其中牡丹園精築細構,四季有花,是公園以花境造景的精華。牡丹園建於1956年,內有始建於民國5年(1916年)的牡丹亭(原中國式涼亭,1925年因建大理石亭移置現址)。在牡丹園觀賞牡丹,可以領略到上海歷史上有名的“法華牡丹”的文化氛圍。此外,帶有中國傳統造景藝術特點的還有山水園景區、鴛鴦湖景區、六角亭景區、月季園景區等,各具特色,別有境界。

在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期間,到公園遊覽觀光的外國遊客中以日本人為多,他們大多攜家帶口到公園內遊玩或野餐。為迎合日本遊客的遊園興趣,工部局聘請日本橫濱園藝師在園內設計建造“日本園”,以日本造園風格設計公園景觀,主要景區有櫻花林(櫻花亭)、東(帶狀)假山遊覽區等。

建園伊始,公園就規劃在兆豐花園原有樹林的基礎上,以中國特產樹種如銀杏、香樟、水杉、雪松等為主,建造一座樹木品種豐富的“植物標本園”。植物園除中國本土樹種,還陸續接收移植了外國僑民從國外帶來的花草樹木等。經過20多年的努力,至民國24年(1935年)逐步形成規模,使兆豐公園成為上海唯一植物品種豐富的公園,裡面樹木花草種類極多,一年四季都有花開著。民國35年,上海市工務局為將植物園改建成為全國最大的“植物標本園”,廣泛收羅珍稀樹種,計有喬灌花木共62科、177個種,並按照植物進化的順序將移植來的樹木進行聚栽,設定遊覽路線。但在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為修築工事成批砍伐樹木,使植物園樹木受到損害。解放以後,通過不斷調整、更新樹木品種,又分別闢建了棕櫚林、銀杏林、水杉林、桃樹林、臘梅林、香樟林等,使植物園景觀布局更趨完美。2002年公園內有喬灌木52科、103個種。樹木大多數是積年老樹,以香樟、銀杏、懸鈴木、水杉、雪松等為五大特色樹種,屬於珍稀樹種的有香榧、英國櫟、朴樹、刺楸等,全都長勢良好。這些樹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樹齡一般在50年以上,或聚栽,或散植,別有韻味。特別是高大喬木,樹幹粗壯,冠蓋如雲,枝葉茂盛,蔭翳蓊鬱。

景點布局

經統計,公園有大小不等的景點100餘處。這些景觀因景而異,內涵豐富,有的獨立成景,有的則可以涵蓋多個景點。2001年,為豐富公園景觀文化,公園組織了一次景觀評比,結果其中十二處景點被評選為“公園十二景觀”。這“十二景觀”都是園林文化特點突出,並且是具有代表性的公園特色景觀。

銀門疊翠

公園南門建於民國6年(1917年),因臨近交通便利的白利南路和愚園路,一直是公園主園門。2001年因捷運二號線建設需要,園門內移進百米,並建成由著名建築設計師邢同和設計的架空式弧形園門。門外園地改建為總面積1.6萬平方米的開放式廣場綠地,保留原有香樟林,設定放射型園道以及集會小廣場、大型樹壇、大型景觀石等,使開放式廣場綠地既保留了原有的英式園林風貌,又顯示了現代園林藝術的實用功能,與長寧路商業中心的現代化都市景觀融為一體。

花墅凝香

即牡丹園。中山公園所在的長寧區原來屬於法華鎮,自南宋初年起由避難而來的洛陽花工栽培牡丹,到明代即以“法華牡丹”馳譽江南,清代又以法華鎮“溪八詠”之一的“殿春花墅(殿春為牡丹別名)”風靡滬上。中山公園牡丹園闢建於1956年,是上海解放後最早建成的牡丹觀賞園地。1996年擴建後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以盆景式樹壇為中心,包括大小15座花壇,共有牡丹花30多個品種。園內深處是綠樹圍護的牡丹亭,牡丹夾道而立,含苞怒放,各展風姿,園道兩側則綠草如茵,映襯得號稱“花中之王”的牡丹格外富貴。園內除種植牡丹外,還配植芍藥、貼梗海棠、山茶花、杜鵑等數十種花灌木,花色各異,疏密相間,形成特色鮮明的庭園景色,大有昔日“殿春花墅”的古風遺韻。

水榭絮雨

陳家池原是清水浜的一段河道,以河畔有陳姓居民而得名。併入公園後,改建為園湖,水面約6500平方米,中有湖心島,西面為遊船碼頭,北面有穿廊水榭,沿岸綠柳輕飄,青竹弄影,水面寬闊,景色清新。

綠茵晨暉

即大草坪。公園內分布有大小六處草坪,其中占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東草坪區,是公園最大的一處草坪。它的北面是典雅端莊的大理石亭景區,南面是陳家池,東面是櫻花林,西面則隔公園主園道與西草坪區相望。這裡視野開闊,綠茵綿延,空間環境良好,周圍有夾竹桃林、香樟林、廣玉蘭林、香榧林、雪松林、竹林、銀杏林等團團圍繞,景觀輪廓優美。

芳圃吟紅

即月季園。月季是公園的特色花卉,原來在園內散植。民國5年(1916年)為方便遊客觀賞月季,始建月季園,有165個月季品種,成為上海著名的月季培育園地。1956年將月季園擴建為規則式和不規則式兩處園地,占地面積880平方米,栽種月季1400餘株。2001年再次擴建月季園,使園地面積擴展到3300平方米,品種增加到300多個2000餘株。每逢月季花期,月季園中一片奼紫嫣紅迎風盛開的月季花千姿百態,潤色秀美,芳香馥郁,引人入勝。

雙湖環碧

即鴛鴦湖。1956年,地處公園西部的原長寧區婦嬰醫院有面積約2700平方米的荒蕪空地,由公園借用作苗圃。1958年7月,經市有關部門批准,徵用這塊空地擴建公園。公園隨即動員職工以人力挖湖築山,挖成大小兩個湖池,又植樹造林,圍砌湖岸,形成“凹處聚水凸為山”的鴛鴦湖景區。景區占地面積1.82萬平方米,湖池南面為綿延起伏的土山,長約150米,最高處6米,山上小徑盤繞,樹木密布,湖池北岸有一座石亭,名為“春在亭”,亭後是規則式月季園。臨湖而望,碧水清澈,山林倒映,花木蔥鬱,景色清新。

荷池清月

即荷花池。原為清水浜河道,民國26年(1937年)堆造西山坡時,形成荷花池塘,成為公園主要景觀之一。池塘呈月牙形,以石料圍築,面積約900平方米。荷花池背靠西山坡,面對西草坪,綠化設定富有特點。西山坡沿園界呈南北走向,長約50餘米,高8米,東面坡勢呈平緩落差,以各色喬灌花木圍成扇面形狀,中間是以黃楊修飾的“中山公園”四個造型大字,每字約5平方米,字型規則方正,十分醒目。西草坪面積為6000平方米,以主園道的懸鈴木為界,景區內視界開闊,布局舒展,別具情趣。

林苑聳秀

即山水園。原植物標本園的一部分。民國36年(1947年)上海市工務局擴建植物園,從市區各公園、苗圃以及東南各省移植樹木共159種。解放後,進一步補充和豐富植物品種,使植物標本達到400餘種,成為上海市植物種類最多的公園。自20世紀80年代起,公園對植物園進行調整、改建,利用原有的小河浜圍砌湖石駁岸,依自然風格構築園林小品,有太湖石、小石橋、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灣、石罅洞天諸景。園景高低錯落,精巧自然,園道曲折幽深,起伏迂迴,如入迷宮。園內綠樹眾多,尤其是被列為上海市古樹名木之一的大刺楸樹,為公園增色不少。

獨木傲霜

即大懸鈴木。位置在公園西北角,據工部局民國23年(1934年)年報載:這株懸鈴木來自義大利,是同治五年(1866年)來自義大利的亨利爵士(Thomas Hanbury)贈送給霍格的禮物,霍格隨即種植在兆豐花園內。這株懸鈴木經歷了130多年的滄桑歲月,胸圍已有5米,高約30米,冠幅達31米,樹幹粗短巨大,蒼然未老,巍然屹立,展現出百年大樹所特有的形體神態。

石亭夕照

即大理石亭。大理石亭是民國24年(1935年)從別地遷建而來的,為此搬走了建於民國5年的中國式涼亭。出資建亭的並不是主管公園的租界工部局,而是一位名叫“愛斯拉夫人”(Mrs Edward Ezra)的外僑。大理石亭呈長方形,長18米,寬5米,高4米,其中平台部分長15米。下有6層台階,亭頂為棚架,紫藤纏繞其上,整體造型具有古羅馬廊柱式花園建築的特徵,以平台為中心,集亭柱、石壁、花盆、欄桿、石階、石像雕塑等於一體,與周圍景色相融洽,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古典主義園林建築,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文化大革命”中大理石亭遭到破壞,石像雕塑和欄桿、花盆被打碎,用於建造游泳池。儘管如此,在歷代園工的悉心保護下,大理石亭仍然保持著原有風貌。1999年大理石亭被列為“上海市近代建築保護單位”。2002年對大理石亭景區進行改建,亭前廣場鋪設大理石地坪,以園道懸鈴木和大石球相隔,梳理亭後樹木,仍以龍柏樹為屏障,豐富了景區空間層次,展現出濃郁的歐陸古典主義園林情調。

虹橋蒸雪

即大石橋。虹橋於1959年9月建成,是連線東部主園道的花崗岩大石橋,橋高4米,長20米,跨陳家池水面。橋東為香樟林,橋西為遊園廣場,橋北是湖心島,橋南隔陳家池與東泥山景區相望。最佳觀景點在東泥山平台,可居高臨下觀覽景區全貌。

舊園遺韻

即後園門。後園區原來是英商霍格的“兆豐花園”。門外的道路是築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極司非爾路(今萬航渡路),該路自靜安寺通到門前,民國2年(1913年)再沿兆豐花園與聖約翰大學的分界線,向西與白利南路(今長寧路)相接。自此公園與校園以路相通,分別築成圍牆,各自封閉,兩側高牆對峙,形成著名的“長牆夾道”的獨特景象。後園門是一座平房,外立面為英國式建築風格,園門開在房屋中間,這種園門比較少見,是近代公園的門景奇觀。民國7年(1918年)公園南門開放後,後園門因交通不便,遊客量不多,故保持了原來的建築形式。近百年來,這裡林木蓊鬱,風貌依舊,在園內大樹的簇擁之中,顯現著濃郁奇特的西方園林文化色彩。

綠化種植

園內樹木、花卉品種之多,草坪面積之大,為全市綜合性公園之冠。全園種植喬灌木2.17萬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1.78,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1:0.88。

公園有綠籬1126米。地被植物8.09萬平方米,其中草坪3.69萬平方米、水生植物1000平方米。花壇面積共4151平方米,其中:一級花壇615平方米,占15.68%;二級花壇1256平方米,占30.25%;三級花壇2280平方米,占54.07%。一級花壇能做到一年四季有花。全年花壇花卉品種73種,草花13.57萬株、盆花1.64萬盆。

苗圃占地4.5畝(3000平方米),其中溫室面積558平方米。公園初建時,應公共租界園藝學會的要求,在園區東北部闢建了一個園藝試驗場和育苗溫室,作為學會園藝試驗的場地。民國19年,改為工部局直接管理的極司非而路苗圃,1955年11月苗圃正式併入公園。該苗圃培育的花卉品種、質量、數量均在全市公園苗圃中名列前茅。

服務設施

園內遊樂活動內容豐富。兒童園內免費供兒童活動的有直徑6米、8個動物圖案座位的圓形轉盤,還有三座分別為飛機造型、大象造型、一梯上二梯下的滑梯。收費的遊藝機有:高12米供32人乘坐的空中轉椅、雙座6艘組成的旋轉電動船、車廂6節的小火車一列、40人乘坐的宇宙登月火箭1座、200米長高架鐵軌上的雙座腳踏車20輛。另外,1987年在湖中增設電瓶船20隻。

1979年4月將游泳池改建成溜冰場。1981年2月開放有500個座位的劇場,1987年11月劇場改建成葡萄園舞廳。園內有餐廳、茶室、售品部、攝影部。公園餐廳的中山烤鴨、小籠包子很受遊客歡迎。

公園活動

•大型遊園活動

自上海解放後,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日,公園都要舉辦大型遊園活動,為廣大市民歡慶節日提供方便。1994年舉辦了國慶45周年焰火遊園聯歡晚會,1996年舉辦了以慶祝長征勝利60周年為主題的國慶47周年大型遊園活動,1999年為迎接國慶50周年,對山水園風景區進行了全面改造,並對各主要景區做了維護修飾,增設了花壇景觀,使公園成為上海市區舉辦國慶遊園活動的主會場。2001年在舉辦慶祝“六一”兒童節活動的評比中,中山公園獲得“上海市‘六一’好去處”的稱號。

•大型花卉展覽活動

解放前公園常有花卉展覽,並按照季節組織各類花卉觀賞,如一月展出溫室花卉一品紅、小菖蘭、鳶尾,二月為水仙、四季櫻草,三月為地仙、藏紅花,四月為鬱金香、風信子、白玉蘭、歐洲櫻桃,五月為杜鵑、月季、香豌豆、達爾文鬱金香,六月為睡蓮、廣玉蘭,七月為芙蓉、海紅豆,八月為茉莉、葫蘆花、美人蕉,九月為羽葉泡花樹、熱帶花台作物,十月大麗花,十一月菊花,十二月毛葉冬珊瑚、梅花等等,但規模不大。解放後,花卉展覽活動的規模越辦越大,還形成了牡丹、月季、桃花、櫻花等四大特色花卉展。1956年首次舉辦全市性菊花展覽,公園內布置了“玉盤呈珠”、“群英薈萃”、“錦鱗大觀”、“彩虹迎賓”、“芳谷聞潺”、“珠簾萬丈”、“爭艷競姿”、“羽落錦氈”、“翠屏花影”、“品茗賞菊”等十大景觀區,轟動一時。1974年中山公園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性菊花展覽會。1981~1990年舉辦了各種展覽會共81次,其中1984年舉辦全市菊展,1985年舉辦有11個省市參展的全國第二屆菊展,1990年舉辦全國首屆插花藝術大獎賽活動等。1998年舉辦居民綠化諮詢、家庭花卉贈送活動以後,公園經常組織職工為遊客舉辦家庭養花諮詢活動,推廣優質花卉品種,增強市民美化居住環境和愛花護綠的意識。

•大型文化展覽活動

解放後,為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公園多次舉辦文化展覽,如1968年舉辦收租院泥塑展覽,1983年舉辦北京定陵出土文物展覽,1984年舉辦全國反走私展覽,1985年舉辦刑法教育展覽等等。1991年公園舉辦了有30多個民族參加的“中華民俗風情遊園會”,展示了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1994年為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了熱氣球嘉年華。此後,公園舉辦文化活動逐步傾向少年兒童,1999年舉辦了童話大世界,2000年7月至11月舉辦的當代世界太空航天科技文化展活動,將航天科技知識與航天模型及模擬體驗融為一體,受到全市青少年的歡迎。自2000年起,公園每年5月舉辦一屆全市性親子寫生比賽活動,吸引了廣大愛好繪畫的小朋友。2001年舉辦了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型諮詢活動。2002年舉辦了小主人生日活動。2003年連續舉辦了上海國際卡通嘉年華活動、上海市中學生社區文化節以及德國聖馬丁節等活動。

•公園遊樂活動

民國6年(1917年),工部局在今長寧路北側購買了一塊面積為6700平方米的土地,開始設定兒童活動的遊樂設施,如滑梯、鞦韆、蹺蹺板、沙坑等,名之為白利南路兒童運動場。隨著公園建設的發展,遊樂場的面積逐漸縮小,但始終保留著,是公園吸引遊客的遊園節目之一。20世紀80年代公園遊藝區內還有3座一上二下的滑梯、直徑6米的旋轉木馬等,同時開始設定大型電動遊樂設施,如40人乘坐的宇宙飛船、32人乘坐的空中轉椅、雙座電動船、軌道小火車等,此外還將陳家池中的木船全部更新為電動遊船。每逢節假日,公園遊樂區的遊客排成長隊,尤其受到少年兒童的歡迎。2000年,公園南門一帶園地改建為開放廣場,部分遊樂設施因場地變動而撤銷,只保留了高架雙座腳踏車,慣性列車碰碰車、轉馬及翻斗樂等游娛項目。

遊園指南

•交通

公交線路:13、20、54、67、88、96、316(夜宵線)、330(夜宵線)、519、737、765、776、825、921、941、946、947路公車在中山公園站下車。

捷運線路:軌道交通2、3、4號線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