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食用菌百科圖書編號:1067159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定價:75.0
ISBN:710902614
主編:黃年來
出版日期:1997-08-01
版次:1
開本:32開
圖書簡介
全書11個大專題,1518個條目。內容要點為:菇業紀實、生物學基礎、菌種資源、菌種生產、研究方法、栽培原料及其技術等。中國食用菌生產植根於祖國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沃野上,源遠流長。它汲取了現代微生物學、真菌學、遺傳學、發酵工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理論和高新技術,堪稱博大精深,是古今結合,中西合璧,有明顯中國特色的生物產業。從中國人民認識食用菌的歷史、菌類資源、栽培品種、生產方式、栽培技術與經驗,年總產量和烹任技術等方面來看,中國在世界食用菌生產國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些甚至是遙遙領先的。古今中國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對套用漢文化的國家和人民都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中國食用菌的科學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為讓海內外食用菌科技界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國燦爛的菇文化;促進食用菌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激起炎黃子孫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在廣大農林科技人員和菇農中普及食用菌學科的理論知識與生產技術,特意編撰《中國食用菌百科》一書。當然,這也是食用菌科研人員和教學人員的殷切期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食用菌生產的蓬勃發展,使食用菌這朵古老的園藝奇葩,煥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出一大批掌握專業技術知識的優秀人才,為現在編寫《中國食用菌百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中國食用菌百科》的編撰工作中,堅持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以中國食用菌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和現代微生物學、真菌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物工程等學科的知識體系為基礎,組織全國有關科研單位和生產部門的專家撰稿、審稿,發揚學術民主、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注重書稿質量,力求圖文並茂,實施百科體例,務使本書成為食用菌學科具有中國特色和風格的新型工具書。
本書以食用菌科學技術人員,農林院校師生,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業幹部、菇農、耳農、食用菌愛好者為對象。它的任務是以條目的形式向讀者提供食用菌科學知識。為了便於讀者獲得完整的、準確的、最新的科學知識,條目的確立,釋文的長短,以準確表達該條目的內涵,又符合百科體例為大原則。書中各部分條目的確立,我們是根據如下意圖選定的:
食用菌的歷史和現狀: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菇文化史料奉獻給讀者,通過它為海內外有關人士研究中國的菇文化提供珍貴線索,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作為年輕的一代食用菌科技工作者,他們十分渴望了解這一學科的現狀,所以我們就選立了這方面的條目供參考。食用菌生物學基礎:這是根據讀者在科研、生產和教學中應當掌握的生物學基礎知識編撰的,儘可能通俗易懂、準確釋意,但它涉及微生物學的理論較多,所以這個願望不一定能充分地體現在每個條目里。
食用菌資源:我國幅員遼闊,菇類生態環境優異,資源十分豐富。通過對野生種和人工栽培種的介紹,為各地將來引種馴化提供種質資源和科學依據,這也是從業人員必備的基礎知識。
食用菌菌種生產:生產者掌握菌種生產技術及其理論,就有了擴大生產經營的主動權。所以在書中將制種基礎知識和靈活套用的技能告訴讀者就是必不可少的了。食用菌栽培原料:通過對各種栽培食用菌原材料和輔助材料的介紹,為各地的食用菌生產,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提供必要的信息。
食用菌栽培技術:由於食用菌是一門套用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我們特意將傳統方法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科研和生產相結合而產生的各種栽培新技術、新工藝介紹給讀者,以提高我國食用菌的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食用菌病蟲害防治:食用菌的栽培管理過程,從根本上說就是和病蟲害相校量的過程。其研究在我國尚屬薄弱的領域。介紹已知的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旨在提高讀者的防治意識、防治能力,以及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食用菌生產設施和機具設備:目前我國食用菌的生產設備和機具品種還比較少,效率也還不夠高。但是,選擇部分常用的專用設備介紹給讀者,對增強商品化生產的意識,逐步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率畢竟是有益的。
食用菌保鮮和加工:目前,中國是世界上食用菌的主要生產國,產量在不斷提高,品種也在增加。但產銷淡旺、市場供需的矛盾十分突出,只有通過保鮮和加工予以協調,並以此才能開闢菇業增值的新途徑。所以向讀者介紹一些先進的保鮮與加工技術實屬必要。
食用菌研究方法: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取決於對高新科技的套用與研究方法的改善。它是我國目前食用菌科技發展的關鍵之一,又是最薄弱的一環。所以也需要作一些基本研究方法的介紹。食用菌名菜譜:菌菜名品是中國烹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從其傳統名菜和創新的大眾菜譜中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加以介紹,使讀者在品嘗高師名菜之餘,也能參考菜譜親手製作。
《中國食用菌百科》從組稿到編撰出版歷時三個春秋,全體編撰人員為之努力的是:將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食用菌界先輩和當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成果,以及廣大菇農辛勤的、長期實踐的新經驗總結起來,融合我們的勞動,成書獻給海內外讀者。在編撰當中,得到全國食用菌科技界人士的鼎力相助,才克服人力有限、資料不足、水平不一的許多困難。
台灣和香港的同胞也給予了我們熱忱的支持。裘維藩、楊新美、張樹庭、鄭燮、賴敏男、陳塗砂、蔡盛林等先生作出了貢獻。
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總館等單位為本書提供了許多珍貴史料;還有許多同事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和插圖。
圖書目錄
序凡例
前言
概述
條目分類目錄
(附:彩圖目錄)
正文
附錄
條目外文索引
條目分類目錄
一、中國菇業發展紀實
[食用菌科技發展簡史]
1-1中國食用菌栽培歷史
1-2菇業大事記
[食用菌科研機構]
1-3食用菌科研機構
1-4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分類研究室
1-5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1-6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
1-7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1-8華中農業大學植保系套用真菌研究室
1-9商業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1-10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
1-11美國賓州大學蘑菇研究中心
1-12美國模式菌種保藏中心
1-13波爾多研究中心
1-14溫室作物研究所
1-15鳥取菌蕈研究所[TheTottoriMycologi]
1-16日本菇類中心
[食用菌學術團體]
1-17食用菌學術團體
1-18中國植物學會真菌學分會食用菌學組
1-19中國微生物學會農業微生物專業委員會食用菌學組
1-20中國食用菌協會
1-21福建省食用菌協會
1-22山西省食用菌協會
1-23湖北省食用菌協會
1-24湖南省食用菌協會
1-25河南省食用菌協會
1-26浙江省食用菌協會
1-27江蘇省食用菌協會
1-28國際蘑菇科學學會
1-29國際熱帶蘑菇學會
[食用菌文獻]
1-30(食用菌》
1-31《中國食用菌》
1-32《江蘇食用菌》
1-33《真菌試驗》
1-34《浙江食用菌》
1-35《國外食用菌》
1-36《食用菌文摘》
1-37《真菌學報》
1一38《微生物學通報》
1-39《菌蕈》
1一40《日本菌學會會報》
1-41《鳥取菌蕈研究所研究報告》
1-42《特產情報》
1-43《蘑菇雜誌》
1-44《蘑菇新聞》
1-45《蘑菇情報》
1-46《熱帶蘑菇雜誌》
1一47《真菌學文摘》
1-48《實驗真菌學》
1-49《真菌分類(名稱)》
1-50《真菌學研究》
1-51《卡氏真菌學雜誌》
1-52《園藝科學》
1-53《真菌學家》
1-54《蘑菇》
1-55《蘑菇科學》
1-56中國古代食用菌專著
1-57中國古代食用菌文獻
1-58中國現代食用菌專著
[菇菌文化]
1-59菇菌文化
1-60菇菌字源學
1-61吳三公與菇神廟
1-62菇民蓬話
1-63菇民諺語
1-64菇民歌謠
1一65芝與神話
1-66道教與“芝”
1-67芝與祥瑞
1一68菇與藝術
l-69詠菌名作
1-70蘑菇郵票與郵展
1-71靈芝盆景
1-72中國菌菜源流
1一73中國菌菜藝術
二、食用菌生物學基礎
2-1真菌學
2-2蘑菇科學
2-3食用菌學
2-4真菌界
2-5藻狀菌綱
2-6子囊菌亞門
2-7擔子菌亞門
2-8半知菌亞門
2-9真菌
2-10高等真菌
2-11大型真菌
2-12病原真菌
2-13真核生物
2-14原核生物
2-15酵母菌
2-16放線菌
2-17細菌
2-18真菌病毒
2-19傘菌目
2-20蘑菇
2-21藥用真菌
2-22藥用(蘑)菇
2-23真菌生態學
2-24食用菌生態學
2-25寄生
2-26共棲
2-27腐生
2-28兼性寄生
2-29兼性腐生
2-30共生
2-31桔抗
2-32帶線
2-33木材腐朽菌
2-34白腐菌
2-35褐腐菌
2-36共生菌
2-37寄生菌
2-38蕈寄生
2-39腐生菌
2-40草生菌
2-41木生菌
2-42土生菌
2-43糞生菌
2-44地下生蘑菇
2-45菌根生蘑菇
2-46蘑菇圈
2-47田野蘑菇
2-48草原蘑菇
2-49森林蘑菇
2-50菌根
2-51菌根性共生關係
2-52有益微生物
2-53有害微生物
2-54細胞
2-55菌絲細胞
2-56隔膜
2-57桶孔隔膜
2-58細胞質
2-59細胞核
2-60染色體
2-61染色質
2-62脫氧核糖核酸
2-63內質網
2-64線粒體
2-65泡囊
2-66殼質體
2-67微管
2-68須邊體
2-69頂體
2-70細胞壁結構
2-71孢子
2-72孢子印
2一73孢子印的製作法
2-74孢子的萌發
2-75孢子釋放
2-76孢子的傳播
2-77孢子比重
2-78孢子的大小
2-799擔孢子
2-80子囊孢子
2-81分生孢子梗
2-82孢梗束
2-83次生孢子
2-84粉孢子
2-85分生孢子
2-86厚垣孢子
2-87節孢子
2-88馬蹄形分生孢子
2-89酵母狀分生孢子
2-90孢囊孢子
2-91菌落
2-92菌絲
2-93菌絲體
2-94假菌絲
2-95菌絲束
2-96菌索
2-97原基
2-98原基形成
2-99菌蕾
2-100菌蛋
2-101子實體
2-102擔子果
2-103子囊果
2-104子實體的發育類型
2-105擔子果的發育類型
2-106裸果型
2-107假被果型
2-108半被果型
2-109被果型
2-110菌蓋
2-111菌柄
2-112菌褶
2-113離生
2-114直生
2-115延生
2-116隔生
2-117上生
2-118舉生
2-119彎生
2-120弧生
2-121菌髓
2-122菌幕
2-123菌環
2-124菌托
2-125菌管
2-126產孢組織
2-127菌裙
2-128子座
2-129菌核
2-130真菌核
2-131假菌核
2-132擬薄壁組織
2-133疏絲組織
2-134球囊狀細胞
2-135骨骼菌絲
2-136聯絡菌絲
2-137單型菌絲
2-138雙型菌絲
2-139兩型菌絲
2-140三型菌絲
2-141營養菌絲
2-142生殖菌絲
2-143子實層體
2-144子實層
2-145亞子實層
2-146擔子
2-147子囊
2-148小梗
2-149側絲
2-150假側絲
2-151隔胞
2-152囊狀體
2-153真菌生活史
2-154無性生活圈
2-155初生菌絲體
2-156次生菌絲體
2-157單核菌絲
2-158雙核菌絲
2-159三次菌絲體
2-160鎖狀聯合
2-161假鎖狀聯合
2-162單倍體
2-163二倍體
2-164雙核並裂
2-165發育
2-166營養生長階段
2-167生殖生長階段
2-168有性生殖
2-169無性生殖
2-170準性生殖
2-171質配
2-172核配
2-173減數分裂
2-174有絲分裂
2-175交配型
2-176交配系統
2-177同宗配合
2-178初級同宗配合
2-179次級同宗配合
2-180異宗配合
2-181二極性
2-182四極性
2-183四極性交配系統
2-184四極性不親和性
2-185親和性
2-186半親和性
2-187不親和性
2-188不親和性因子
2-189同核體
2-190單核同核體
2-191雙核同核體
2-192多核同核體
2-193異核體
2-194雙核體
2-195同核雙核體
2-196異核雙核體
2-197角變
2-198雙核化
2-199脫二倍化
2-200單-單交配
2-201雙-單交配
2-202布勒現象
2-203柵欄現象
2-204細胞核行為
2-205細胞核分布
2-206細胞核分裂
2-207細胞核遷移
2-208基因
2-209基因工程
2-210基因庫
2-211基因組
2-212基因圖
2-213fb+基因
2-214fi+基因
2-215基因型
2-216表型
2-217育種
2-218雜交
2-219營養缺陷型
2-220誘發突變
2-221原生質體分離法
2-222原生質體融合
2-223原生質體再生
2-224克隆
2-225溶壁酶
2-226地方品種
2-227物種
2-228品種
2-229品系
2-230菌株
2-231食用菌的化學成分
2-232胺基酸
2-233鮮味成分
2-234香味成分
2-235蘑菇特殊成分
2-236抗生素
2-237食用菌的抗腫瘤作用
2-238香菇素
2-239干擾素誘發劑
2-240細胞壁化學
2-241營養價值
2-242必需胺基酸指數
2-243胺基酸評分
2-244營養指數
2-245生物價
2-246真菌毒素
2-247食菌中毒
2-248酶
2-249同工酶
2-250菌絲細胞核染色法
2-251梅爾策試劑
2-252食用菌生理學
2-253食用菌的生活條件
2-254食用菌生長發育的營養條件
2-255食用菌生長發育的溫度條件
2-256食用菌生長發育的水分條件
2-257酸鹼度對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影響
2-258食用菌生長發育的空氣條件
2-259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光照條件
2-260生物因子對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影響
2-261時間因子對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影響
2-262碳氮比
2-263生長因子
2-264最適溫度
2-265最低溫度
2-266最高溫度
2-267有效積溫
2-268食用菌的呼吸
2-269食用菌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
2-270食用菌的聯合固氮作用
2-271氣生菌絲
2-272基內菌絲
2-273沉沒菌絲體
2-274生物量
2-275生物學效率
2-276批
2-277原木
2-278段木
2-279菌材
2-280菇木
2-281廢菇木
2-282菇木乾燥
2-283二名法
三、食用菌資源
3-1香菇屬
3-2香菇
3-3虎皮香菇
3-4豹皮香菇
3-5側耳屬
3-6桃紅側耳
3-7黃白側耳
3-8金頂側耳
3-9阿魏側耳
3-10平菇(側耳)
3-11粉褶側耳
3-12長柄側耳
3-13蓋囊側耳
3-14貝形(圓孢)側耳
3-15鳳尾菇
3-16亞側耳
3-17勺狀亞側耳
3-18大幕菇
3-19革耳
3-20紫革耳
3-21裂褶菌
3-22杯傘屬
3-23大杯傘
3-24肉色杯傘
3-25叢生斜蓋傘
3-26大白樁菇
3-27香杏麗蘑
3-28梭柄松苞菇
3-29雞從屬(白蟻傘屬)
3-30皺紋白蟻菌
3-31雞從
3-32盾尖白蟻傘
3-33小白蟻傘
3-34銛囊蘑屬
3-35銛囊蘑
3-36條柄銛囊蘑
3-37直柄鈷囊蘑
3-38硬柄小皮傘
3-39長根奧德蘑
3-40金針菇
3-41堆金錢菌
3-42梭柄金錢菌
3-43紅蠟蘑
3-44香蘑屬
3-45粉紫香蘑
3-46肉色香蘑
3-47紫丁香蘑
3-48花臉香蘑
3-49白香蘑
3-50黃綠蜜環菌
3-51蜜環菌
3-52假蜜環菌
3-53口蘑屬
3-54粗壯口蘑
作者簡介
黃年來,男,1939年11月生。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人,中共黨員,1961年 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本科。歷任福建省生物研究所野生植物分類研究室研究 實習員,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食用菌 研究室主任、真菌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食用菌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 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福建省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從事大型真菌資源研究、食用菌 栽培試驗近40年,曾選育出20多種優良食用菌,推廣到全國各地,形成生產力。長期堅持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熱情為生產服務。取得《香菇室內栽培新法》、《銀耳 純菌種的分離研究》、《福建菌類圖鑑》(獲福建省科技成果獎、福建省科技進步獎) 等一批科研成果。主要著作如下: (1)《食用菌生產》一一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11月。(2)《食用菌生產手冊》一一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次出版,7月第 二次印刷。
(3)《金針菇與鳳尾菇》一一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8月。
(4)《銀耳栽培》-一一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次印刷。
(5)《自修食用菌學》一一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
(6)《中國香菇栽培學》一一-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扳。
(7)《中國食用菌百科》————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1997年8月第 二次印刷。
(8)《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鑑》(珍藏版)——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北京第一 次印刷。該書獲1999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 (科技著作)三 等獎”。
(9)《18種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一一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5月:1988年6 月第二次印刷。
(10)《蘑菇栽培法》——日本橋本一哉原著,黃年來翻譯。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年9月第一版。
主 編《新世紀菇業科技大系》一套共八冊——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0年7 月發行。 參加編著《申國食用菌栽培學》、《中國藥用真菌栽培學》等書。翻譯《新的香 菇栽培法》、《蘑菇病蟲防治》等。主編 《真菌試驗》拾貳卷300萬字。 全面總結介紹自己的食用菌、藥用菌的研究成果並系統總結與介紹國內外科學 種菇知識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全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深受國內外讀者和廣大 菇農的歡迎。
幫助全國各地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取得 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國1000萬戶,福建省350萬戶菇農直接受益)。 先後獲金國“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兩次被評為福建省勞動 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被選為第六屆、 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福建省人大代表,1997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有 傑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三明市拔尖人才、三明市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其它版本
書名 | 中國食用菌百科 |
ISBN | 7-109-02614-0 |
主要責任者 | 黃年來;楊慶堯,張甫安,陳士瑜 |
責任方式 | 主編;副主編 |
出版者 | 農業出版社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日期 | 1993-05 |
裝幀 | 精 |
頁碼 | 1-448 |
字數 | 1113 |
開本 | 16 |
定價 | 45.00 |
作品語種 | 中 |
辭典簡介 | 本冊工具書共收錄1518條詞條。 |
顧問:
裘維蕃 楊新美 余永年
主編:
黃年來
副主編:
楊慶堯 張甫安 陳士瑜
編委:
(按姓氏筆劃為序)
王鏞濤 卯曉嵐 楊慶堯 張甫安 陳士瑜 林津添 林新華 聶鳳喬 夏頤年 黃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