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扶貧接力計畫從1996年9月開始試點。1998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截止到1999年9月,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和4個副省級城市實施了這項計畫,參加扶貧接力計畫的志願者6810多人,受援縣近160個。 扶貧接力計畫實施幾年來,有力地推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鍛鍊了一批青年,帶動了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事業。扶貧接力計畫在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等方面的積極行動,抓住了扶貧的根本和長遠,為貧困地區注入了自我發展的活力,為形成青年人力資源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有序流動的機制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
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研究生支教團: 為進一步提高扶貧接力計畫志願服務的水平和層次,促進人力資源向西部有序流動,團中央、教育部、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共同於1998年開始,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研究生支教團。每年從國內部分知名高等院校中通過志願報名、公開選拔、統一審批的方式,選拔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由教育部另行提供保研指標)和在讀研究生組成研究生支教團,前往國家級貧困縣從事支教志願服務1年,期滿返校後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截止到2000年底,團中央、教育部已先後分三批,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38所重點高校中,招募了394名志願者(含在讀研究生4名),已經或即將赴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四川、貴州、山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區地開展扶貧支教活動。
青年衛生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西部服務團:醫療扶貧一直是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在衛生部、團中央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計畫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實施"青年衛生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為探索衛生扶貧志願服務的經驗,團中央、衛生部在北京各大醫院和著名醫科大學直接招募一批高素質的衛生志願者,共同組建了"青年衛生志願者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西部服務團",赴新疆庫爾勒、青海大通開展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
實施時間和範圍
從2001年開始,以定期輪換的方式向中西部貧困地區派遣青年志願者,從事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推廣和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志願服務。根據不同情況,志願者在貧困地區的服務時間一般為半年至2年。派遣青年志願者主要採取就近就便的方式,以支援本省(區、市)的國定貧困縣、省定貧困縣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為主。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福建、遼寧和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等副省級城市以及在京各系統單位以支援對口扶貧省(區)為主。
招募對象與方式
志願者主要從大中城市中招募。應募者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年齡一般在20-45歲之間,有奉獻精神,身體健康,能夠適應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推廣和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工作要求。確係受援地區需要的專門人才,年齡、學歷可適當放寬。
在招募中應堅持公開招募、自願報名、集中選拔、統一培訓派遣的基本原則。招募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社會招募,通過新聞媒體和其它形式發布招募啟事,舉辦招募說明會,開展各種宣傳活動,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二是組織招募,各地團組織和青年志願者組織在當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按照有關規定,通過組織系統開展動員、選拔工作。
組織管理
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由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人事部、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相關部委共同組織實施,具體工作由團中央負責落實。各省(區、市)文明辦、團委、人事廳(局)、西部辦按照相應職責在本地區聯合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具體工作由各省(區、市)團組織負責落實。
招募單位負責向參加扶貧接力計畫的志願者提供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住院醫療保險。受援地的縣級團委在用人單位的協助下,負責青年志願者的日常管理。
志願者完成服務任務後,派出志願者的省(區、市)團組織根據受援地的縣級團委及用人單位的意見統一頒發《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服務鑑定書》,記入志願者個人檔案,作為落實各種保障政策的主要依據。
政策保障
1、鼓勵通過考試錄用成為機關工作人員和國家公務員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參加扶貧接力計畫,把參加扶貧接力計畫作為培養、鍛鍊青年幹部的一個渠道,服務期1至2年的,視同下基層鍛鍊,按有關規定對待。
2、參加扶貧接力計畫的大中城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服務期間保留工資、待遇不變,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銷假期探親往返受援地的交通費。
3、參加扶貧接力計畫的青年志願者(含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服務期間計算工齡;專業技術人員同時計算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時間,在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原單位同等資歷人員享有同等權利;完成1年服務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時可以不經過見習期直接轉正。
4、參加扶貧接力計畫並在中西部艱苦邊遠地區服務的青年志願者,按照國辦發〔2001〕14號檔案《關於實施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的方案》的有關規定,領取艱苦邊遠地區津貼。
5、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作為實施西部人才開發規劃的具體措施,適用西部人才開發規劃的有關政策規定。
6、把實施扶貧接力計畫納入創建文明城市的總體規劃,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五、資金落實與管理
扶貧接力計畫所需資金採取社會募集與黨政支持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在繼續加大社會募集的宣傳力度,進一步爭取社會各方面資金的同時,鼓勵各地從精神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和其它相關資金中劃撥部分資金予以支持。
社會募集的資金須匯入省級(含副省級城市)以上團委指定的銀行帳號,根據捐助者的要求和項目實施情況統一划撥。資金使用應嚴格遵守有關財務制度,尊重捐助者的意願,建立規章制度,加強監督管理。
工作要求
1.高度重視。扶貧接力計畫是服務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具體措施,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豐富人才培養方式和有效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各地有關部門對這項工作要高度重視,領導同志要切實負起責任,及時幫助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精心組織實施。
2.務求實效。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認真落實各項保障政策,並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選拔志願者要堅持自願原則,嚴格審核。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募集到的財力量力而行。要廣泛開發社會資源,確保服務項目的實際成效。
3.加強宣傳。各地要注意總結經驗,對具有導向和示範作用的典型,要運用新聞媒體等各種渠道,加強宣傳工作,營造輿論氛圍,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新風,動員社會各界廣泛支持和參與扶貧接力計畫,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實施情況
自從1998年1月26日中央領導對青年志願者支教扶貧接力計畫作出重要批示以來,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聯合有關部委扎紮實實推進這項工作,在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弘揚時代新風、培養教育青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基本情況
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是共青團組織通過青年志願者方 式長期參與扶貧開發的重點項目。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採取面向社會公開招募的辦法,動員青年志願者為貧困地區提供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服務,定期輪換,支教每期服務期限一般為一年,支醫每期服務期限一般為半年,形成長期堅持的接力機制。
團中央從1996年開始試點,成功地實施了"靜樂項目"和"百色項目",積累了有益的經驗。1998年4月,根據中央領導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央文明辦、團中央聯合下發了《關於實施青年志願者支教扶貧接力計畫的意見》,借鑑並推廣試點經驗,標誌著這項工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實施。1998年7月,團中央、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實施青年志願者支教扶貧接力計畫有關政策的意見》,1999年6月,又聯合下發了《關於做好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支教工作的通知》,結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完善了相關政策。同時,團中央與衛生部、農業部也分別下發了《關於招募城市青年衛生技術人員參加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的意見》和《關於招募青年農業科學技術人員參加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的通知》等檔案,圍繞招募對象、實施範圍、組織管理、工齡計算、工資待遇、人事檔案及戶口關係、生活補貼等作出了相應的規定。這些檔案的及時出台,為扶貧接力計畫的順利實施發揮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作用。
三年來,在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扶貧接力計畫的實施規模逐年擴大,實施質量不斷提高。在近20萬踴躍報名的城市青年中共招募選派了6810人參加扶貧接力計畫,受援國家級貧困縣近160個,受益人群超過百萬,參與省份達30個,促進了貧困地區教育、衛生、農業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廣大青年也在志願服務的實踐中鍛鍊成長。
主要項目和工作模式
目前,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初步形成了包括支教、支醫兩大支柱項目及支科、支農兩項試點項目的實施體系,並形成了省內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跨省區市對口支援兩種工作模式。
在支教扶貧領域,從1998年6月開始,團中央與教育部聯合組建了研究生支教團,目前已有全國33所重點高校推薦的免試研究生赴27個國定貧困縣從事為期一年的教育工作,首屆101名研究生已經圓滿完成服務任務,回校繼續學業,第二屆131名研究生志願者已經奔赴西部貧困地區開展服務,目前第三屆研究生支教團正在組建之中。今年,以研究生支教團為龍頭,全國參與支教扶貧的青年志願者達到了2310人。在支醫扶貧領域,從去年開始在安徽、湖北等地進行青年衛生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的試點工作,今年4月團中央、衛生部聯合在部分省區市推廣,目前共已派遣300多名青年衛生志願者到貧困縣開展衛生醫療服務,全國青年衛生志願者西部服務團正在青海、新疆等地貧困縣、鄉醫療機構開展服務,預計今年年底參與衛生扶貧的青年志願者將突破500名。
從跨省區市對口支援情況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福建、遼寧和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等副省級城市都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這項工作,僅深圳市今年就有4200餘人應募競爭21個在貴州實施的扶貧接力計畫服務崗位。從省內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情況看,絕大部分沒有對口扶貧任務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實施了省內扶貧工作,其中四川團省委今年聯合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等8家黨政部門制定了《關於實施四川青年志願者支教扶貧接力計畫的意見》,動員組織200多青年志願者前往省內老少邊窮地區支教,作為落實中辦、國辦《關於推動東西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精神的具體措施。安徽團省委與衛生廳聯合發文,在全省範圍內推廣實施青年衛生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今年共已派遣了74名城市衛生技術人員到省內20個貧困縣的24個鄉鎮衛生醫療機構開展支醫扶貧工作。
社會影響及作用
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的廣泛實施,不僅緩解了中西部貧困地區教師、醫生、農技人員等方面人才缺乏的困難,促進了當地教育、醫療、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青年志願者在服務的同時,努力傳播現代觀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轉變落後的思想觀念也起到了文明使者的作用。廣大青年志願者們在服務期內,克服了氣候、飲食、語言等困難,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在艱苦環境中經受了鍛鍊,砥礪了品格,增長了才幹,素質得到了提高。
從事支教工作的青年志願者每周帶課平均在12節以上,他們克服了教學設施落後的困難,所任教的班級學生學習成績普遍提高。 參加支醫工作的青年志願者在醫療儀器匱乏的情況下,憑藉精湛的技術,深入鄉村,搶救了許多危難險重的病人,創造了當地醫療史上的許多"奇蹟"和"第一",減少了"因病致貧、因貧致病、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加快了貧困地區的廣大民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參加農業和科技扶貧的青年志願者在整個扶貧接力計畫志願者中占的比例雖然不高,但他們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扶貧接力計畫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還吸引了國外青年朋友們的關注和參與。2000年3月,來自新加坡的華裔教師林貞吟前往青海大通支教,她成為第一個參加扶貧接力計畫的外國志願者。今年8月,來自馬來西亞的青年志願者何佩彬到甘肅榆中參加扶貧接力計畫。林貞吟在支教扶貧的半年中,不但與研究生支教團的志願者一起圓滿完成了英語教學方面的科研課題任務,還在離開大通之前,出資8000元建立了獎學金。回到新加坡後,她積極宣傳中國的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並接受了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採訪,在新加坡引起巨大轟動。許多新加坡青年紛紛來信詢問參加扶貧接力計畫的有關事宜,並提出申請參加扶貧接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