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第2版 (2004年1月1日) 精裝: 317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32開 ISBN: 7810851195
商品描述
編輯推薦戲曲真正作為研究對象走入大學課堂時間不長,它與電視結合在一起作為新興的藝術形式並不是廣泛的被民眾吸納接受。為了傳播中國的電視戲曲,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出版了這本《中國電視戲曲研究》一書,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傳播中國戲曲以及更加深入的研究它的內在底蘊和藝術表現。
媒體推薦總序
周華斌
將戲劇作為藝術學科來研究,始於20世紀初。
在此之前,雖有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古印度《舞論》涉及戲劇的本質——動作、語言及人物內心的模仿;又有18、19世紀的歐洲學者關於戲劇要素、戲劇情節構成的種種論述,但大部分將戲劇歸屬於詩歌、舞蹈、文學,而且較為零散,沒有形成學術氣候。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出現非文學化的戲劇運動,“綜合戲劇”的觀念比較通行。在德國,1899年有學者普羅而斯(Robertnoclless)發表《關於戲劇學的問答》一文,提出“戲劇學”的學術概念。1902年,赫爾曼(Max Hermann)用文獻學的方法研究戲劇史,著為《劇場藝術論》。同年,赫爾曼指導成立戲劇史學會,陸續刊行戲劇史研究叢書40卷。1904年,廷格(Hup Dinger)在《作為科學的戲劇q0)一文中主張戲劇與文學區別,視之為一門有獨立觀念的規範學科。1923年,德國柏林大學成立了戲劇學研究所。
在美國,1903年,RE(George Pierce Baker)在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effe College)首開劇作課。1913年又在哈佛成立演劇研究室。其學生中,包括後來被稱為美國戲劇之父的奧尼爾(EugeneO’Neill,1888—1953)。1914年,卡內基技術大學創辦戲劇專業。1925年,貝克又在耶魯大學創辦戲劇學院。到40年代,戲劇教育已經為美國大多數大學所接受。60年代,美國大約有1500所大學開設戲劇課程。大多數綜合性大學設有戲劇系、表演藝術系和設備相當的劇場。①
相比之下,中國戲劇史研究的起步倒也不晚,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形成學科規模。
20世紀初,庚子賠款(1900)前後,西方式的公共圖書館、大學堂、醫院等開始在北平設立。西洋及東洋的文化藝術形態和學術觀念隨即在中國產生影響。民國初年,在北平學部圖書館擔任編輯的王國維(1877—1927)著有《宋元戲曲考》(又名《宋元戲曲史》,1912),被視為中國戲曲史學科的開山之作。
當時,西洋式的“話劇”尚未形成,王國維儘管吸收了一些西方的戲劇觀念,注意到優伶“扮演”和“故事”情節是戲劇的核心。對“戲劇”和“戲曲”加以定位,但是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梳理文獻資料,進行歷史性的考證。更大的力氣花在曲牌曲目的稽考、曲詞的評析和意境、格律、聲腔(南北曲)的闡述等方面。與其說探索戲劇規律,不如說與“國學”、“曲學”的關係更為密切。以此為始,20世紀20年代起,有大學開始設定戲曲課程,亦重在曲學一一當時的大學並不專門培養戲劇或戲曲人才,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國學修養。譬如,戲曲家吳梅(1884—1939)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開設過戲曲理論課,著有《顧麴塵談》(1916)、《中國戲曲概論》(1926)、《元劇研究ABC》(1929)等專著,其重點即在“曲學”。吳梅的弟子盧前(盧冀野,1905—?)也在大學講授戲曲,著有《明清戲曲史》(1935)、《中國戲劇概論》(1936)等,同樣如此。這種以“曲”為主的國學視角,不同於西方的戲劇學科,與當今歸屬於“藝術學”的“戲劇戲曲學”也有較大的距離。
……
楊燕 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教授,戲劇戲曲學電視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歷年來主要著作有:《中國電視文藝學·電視戲曲節目》,《電視戲曲綱要》,《電視戲曲欄目得失談》,《也談戲劇電視劇及文化生態平衡》,《戲曲藝術》,《唐詩宋詞》,《增訂注釋全宋詞》,《中國古代十大詞人——辛棄疾精品全集》,《姜張詞傳》,《樂府百首選講》等
目錄戲曲的記錄、傳播與再創
--《中國電視戲曲研究》序
第一章 戲曲藝術與大眾傳媒
一、廣場戲曲---劇場戲曲---影視戲曲
二、戲曲與載體
三、關於“電視戲曲”的思考
第二章 傳播視角下戲曲形態的流變
一、戲曲形態演變述略
二、戲曲形態流變中的傳者類型分析
三、戲曲形態流變中的受者分析
第三章 電視戲曲形態的再認識
一、電視與戲曲注定的交匯
二、電視戲曲諸概念的界定
三、電視戲曲的類型
四、電視戲曲的歷程與現狀
五、描述、考察與評論
第四章 關於電視戲曲視聽語言的規律
一、電視戲曲與視聽語言發展概況
二、發揮視聽語言優勢,解決電視戲曲中的虛實矛盾
三、合理運用視聽語言,創造電視戲曲的節奏美
附錄一 電視戲曲論文索引
附錄二 歷屆“星光獎”電視戲曲獲獎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