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制度的結構與變遷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平裝: 25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0141077
條形碼: 9787300141077
尺寸: 22.6 x 16.8 x 1.4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張傑,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兼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曾任陝西財經學院金融學院院長,西安交通大學金融制度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金融學以及中國金融制度與金融發展。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國內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主要學術著作有《天圓地方的困惑——中國貨幣歷史文化之總考察》(1993)、《中國金融制度的結構與變遷》(1998)、《經濟變遷中的金融中介與國有銀行》(2003)以及《中國金融制度選擇的經濟學》(2007)等。曾獲國家教育部首屆高校青年教師獎(1999)、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七屆青年教師獎(2000)、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以及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

內容簡介

《中國金融制度的結構與變遷》試圖在主流經濟學框架中系統刻畫中國金融制度的變遷軌跡,立論背景寬廣厚重,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相互照應,熔大膽假設與縝密論證於一爐,對長期困擾經濟金融學術界的諸多難題與悖論給出全新理論解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理論模型與假說,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金融制度分析框架。相關命題與結論已經部分地經受了現實金融改革實踐的檢驗,對進一步詮釋從今往後的金融改革過程亦具重要參考價值。奉書是經濟改革以來中國學者系統考察中國金融制度結構與變遷問題為數不多的早期學術著作之一。

媒體評論

作者有求實的態度,雖大膽假設多個命題,但求證過程卻十分認真仔細——不僅引經據典,而且廣泛搜羅統計資料,如此探索與創新精神,在當今浮躁成風的社會中,實為難得。
本書是極具創見和具有極高理論水平與實用價值的專著,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和洞察力,是一本好書,值得經濟學界和經濟決策層認真研讀。
——陳觀烈
本書試圖通過確立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理論模型(或假說),把有關中國金融制度結構及其變遷總體圖景的描述與分析包容於一個前後邏輯貫穿一致的理論架構之中。
使研究本身既富有現實意義,又包含些許理論貢獻;讓讀者不僅能得到現實的體驗,又能獲取理論上的深刻啟迪。這是本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張傑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國家、產權與制度結構
第二節 二重結構中的金融制度
第三節 一些基本假定
第四節 方法論
第五節 對既有研究的評論與本書的結構安排
第一章 制度結構、國家與國有金融制度安排
第一節 制度結構與國家角色
第二節 國家模型及其擴展性解釋
第三節 國家效用函式、壟斷性產權及其擴展路徑
第四節 國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形成與演進:改革前的情形
第五節 國有金融產權邊界的擴展:改革後的情形
第二章 貨幣化與國家的金融控制
第一節 貨幣化區間與貨幣化收益
第二節 關於“強金融”問題
第三節 國家的金融控制與國有金融制度的兩難選擇
第四節 國家的金融控制與退讓:一個被部分檢驗的假說
第三章 壟斷金融安排的金融增長效應
第一節 貨幣化與金融增長:一般性說明
第二節 金融產權的壟斷結構與金融增長績效
第三節 金融的真實增長與名義增長:初步估計
第四節 超常規金融增長假說
第四章 漸進改革中的金融支持
第一節 轉軌中的增長與金融因素
第二節 金融補貼與體制內產出增長
第五章 轉軌中的貨幣需求模型
第一節 金融深化的理論模型:一種綜述
第二節 轉軌條件下的中國貨幣需求函式:重要的是貨幣收益率嗎?
第六章 金融制度的過渡安排
第一節 何種金融制度安排更有利於轉軌中的儲蓄動員?
第二節 關於“金融約束
第三節 體制外增長中的金融安排
第四節 金融三元主義
第七章 國有金融組織規模的擴展與收縮
第一節 再論壟斷金融產權邊界的擴展
第二節 金融組織的擁擠模型
第三節 金融組織的空間競爭與空間分布
第四節 國有金融組織規模的收縮
第八章 國有金融制度的產權困境與求解路徑
第一節 關於國有金融產權的困境
第二節 國有銀行的呆賬模型
第三節 是注資求解還是交易求解
第九章 地方性金融安排的進入與金融制度變遷邏輯
第一節 信貸市場結構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第二節 信貸市場的進入方式
第三節 中間過渡因素與中國金融制度的變遷邏輯
附錄1 二重結構與制度演進——對中國經濟史的一種新的嘗試性解釋
附錄2 國家控制金融的收益與成本:分項計算資料
參考文獻
第一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