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前身是解放軍胸科醫院,始建於1956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始建於1962年。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所屬地區】
北京市-北京市
【郵政編碼】
100037
【聯繫電話】
010-68314466
【乘車路線】
13、19、21、42、44、37、56、61、101、102、103、運通106、121、335、336、387、409、423、456、490、603、604、618、650、685、691、714、743、746、800、814、823、849、850、939路公車均可到達捷運2號線:阜成門站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 所是隸屬於衛生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 三級甲等心血管病專科醫院;是國家心血管病醫療、科研、 預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同時還是中國心血管技術協作 培訓中心、國家心血管新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衛生部心血 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心血管病研究與培訓中心的所在地。
院所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 設有內科、外科、影像等專業系統17個臨床醫療中心,13 個病房和6個ICU,共有床位542張,配備了可與世界接軌的醫療、科研設備。
院所現有職工1,5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4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00餘人,還有一支我市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心血管ICU護理隊 伍。現年收治心血管病住院患者1.2餘萬人次,年門、急診 量近20餘萬人次。不僅承擔著衛生部、北京市指派的各種 臨床醫療和保健任務,還以診治各種複雜、疑難和重症心血 管病見長。多年來,院所憑藉雄厚的專業技術實力以及“敬業、 仁愛、求實、攀登”的傳統精神,打造出“阜外”品牌,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院所心外科1956年開展心臟手術以來,手術數量逐年增加,醫教研各項工作迅速發展,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心臟外科中心。至2002年,心血管手術的年手術量已達4280餘例,各類手術總量均居全國首位。心外科根據心血管外科的專業特點分為成人外科、血管外科和小兒心臟外科三個中心,各中心均擁有獨立的病房和術後恢復室。成人外科中心以冠狀動脈搭橋、心臟瓣膜和重症心臟病手術為主,年手術量2500餘例,是世界最大的成人心臟外科中心之一。自1974年成功開展國內首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以來,冠脈搭橋及其他冠心病手術的累計總手術量及年手術量均居全國首位。2002年手術量超過千餘例,其中包括搭橋加瓣膜置換等較複雜手術,平均手術死亡率約1%;各種機械瓣、生物瓣置換手術的年手術量,亦達到1000餘例,並連續10年死亡率小於2%,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年,該中心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心臟跳動下搭橋、小切口搭橋、胸腔鏡搭橋以及聯合介入治療搭橋等新技術;積極提倡和推廣瓣膜修復成形技術;套用迷宮手術、微波消融以及射頻消融等新技術,在實施瓣膜病手術的同時進行房顫的外科治療,提高手術療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開展微創小切口手術,深受患者及家屬的歡迎。此外,該中心還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臨時性和長期使用的心臟輔助及人工心臟裝置,在心臟輔助方面開展了大量國內領先的基礎研究。血管外科中心是全國最大、世界較大的主動脈外科診治中心之一。該中心每年完成各類心血管手術量近900例,其中血管手術超過200例,主動脈手術190餘例。1994年1月至2003年 6月共完成各類主動脈瘤手術500餘例、胸主動脈瘤手術近400例,在總手術數量和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年,套用介入技術為數十例DeBakeyⅢ型主動脈夾層患者進行治療,成功率達90%以上,為以往十分困難的手術病例提供了新途徑。小兒外科中心是由外科、麻醉、體外循環及小兒重症監護室組成的全國最大的小兒先心病診療中心,年手術量2000餘例,簡單的先天性心臟畸形手術成功率達99%以上,複雜先心病如法樂氏四聯症手術成功率達98%以上,其他複雜畸形的手術成功率也達90%以上。該中心重視發展年齡小、畸形複雜病例的手術治療,小體重及嬰幼兒手術數量逐年增加,現已完成1歲以下嬰兒手術2300餘例,手術成功率93%。其中年齡最小的為出生後38小時,體重最小為2.6公斤。該中心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新生兒大動脈調轉手術,心房、動脈雙調轉術等高難度手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院所心內科現由冠心病診治中心、高血壓診治中心、心律失常診治中心、肺血管病診治中心、臨床藥理中心、急症搶救中心、功能檢測中心等組成。冠心病診治中心每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餘例,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近1000例。自 1987年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以來,累計完成冠脈造影2萬餘例、介入治療7000餘例,去年全年完成1605例,今年雖受“非典”影響,但預計完成1900餘例,數量上遙遙領先國內其他醫院,在國際上也屬特大中心行列。介入治療術中的死亡率僅為0.3‰,成功率及併發症均達國際領先水平。高血壓診治中心目前已成為臨床、教學、科研齊全、國內權威性專業組之一。1972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大動脈炎”概念,統一了此類病徵的名稱,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並做了最大組530例的報導。繼發性高血壓鑑別診斷研究處於國際先進地位。近年開展的周圍血管介入治療,成功診斷、治療了大量的患者。心律失常診治中心在心臟電生理檢查、導管射頻消融和植入性心臟起搏器治療等領域一直居國內領先地位。自1972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永久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現已完成射頻消融及起搏器手術8000餘例,為國內最大系列。目前年心律失常介入治療達1200餘例,為國際最大中心之一,其成功率及併發症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肺血管病診治中心工作涉及肺栓塞、肺血管病、肺動脈高壓、右心疾病、心力衰竭等。在肺栓塞的診斷、藥物溶栓、抗凝、介入治療等方面,經驗豐富,並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診斷、治療方法。現已完成肺栓塞溶栓150餘例,有效率高達92 .6%,無明顯嚴重併發症發生,無一例死亡,達國際領先水平。此外,還在國內率先開展和報導了肺動脈血栓消融術以及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療,效果滿意。現已完成腔靜脈濾器置入術 120餘例,居國內首位。臨床藥理中心作為我國第一個“衛生部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已評價了逾百種心血管藥物,對我國的心血管臨床用藥做出了貢獻。急症搶救中心集搶救、診斷、檢查、治療等為一體,搶救成功率達98%;並開設了心衰治療、急症心律失常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急症PTCA、急症冠脈搭橋術、急症主動脈夾層手術等綠色通道,為患者創造了方便、快捷、舒適、安全的就醫條件。功能檢測中心幾乎涵蓋了目前醫院所有的無創性檢查項目,包括動態心電圖檢查(Holter)、平板運動實驗、肺功能檢查、血氣分析等,是全國最大的心臟功能檢測中心。作為服務患者的重要視窗單位,實行統一預約、檢測、取結果等一條龍服務方式。院所貫徹“以病人為中心、文明優質服務”的服務理念, 實行計算機網路化管理,建立了先進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和防火安全、監控系統,不斷簡化就診程式,規範就診流程,增加醫療服務項目,使患者受益。裝備了電子束CT、計算機攝影及心血管造影機等大型先進影像設備的放射科,以心血管影像學診斷及介入治療為中心,在國內率先於1956年開展心血管造影,於1982年開展心血管介入治療,於1995年開展電子束CT心血管診斷,在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心血管病X線影像診斷正確率達92%;至今已開展心血管介入治療25項,3500餘例,其中包括動脈導管未閉、房和室間隔缺損封堵術;肺動靜脈瘺、冠狀動脈瘺、體肺側支栓塞術;主動脈縮窄成形術;房間隔造口術;主動脈瓣、肺動脈瓣和二尖瓣狹窄球囊擴張術;腎動脈、鎖骨下動脈、髂、股動脈、頸動脈狹窄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術;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帶膜支架隔離術等,總成功率達98%以上,併發症發生率1.7%,死亡率 0.09%,治療項目、數量、效果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水平。核醫學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核心臟病學臨床及科研機構。在國內率先開展心肌灌注顯像、肺灌注顯像、心肌代謝顯像等心血管核醫學檢查,心肌灌注顯像已成為診斷冠心病的最可靠的無創性方法,檢查患者數量在國內遙遙領先,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肺灌注顯像亦成為診斷肺栓塞的首選方法。超聲科自建科以來,保持著全國最大組利用超聲心動圖術前診斷心臟腫瘤的記錄,並承擔著我市及全國各地超聲心動圖疑難病症的會診任務,超聲檢查的規模和技術實力均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現配備了全國一流的負荷超聲和經食管超聲檢查室;超聲心動圖引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創全國領先;術中超聲數量亦達到全國首位,並為心外科手術的成功提供了保障。臨床醫學檢驗中心引進和採用國際臨床檢驗最先進的儀器和方法,實現了化驗檢查自動化、標準化和規範化,並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監測保證各種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協和醫科大學在本院所下設了內科學(心血管病)、外科學(胸心外科)、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遺傳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麻醉學等六個全國高等院校重點學科點。在過去二十年里,分布於9個專業的40餘名博士生導師和80餘名碩士生導師,培養了5名博士後、316 名博士和409名碩士,招收進修生5100餘名。近年,建立了有心血管專科醫院特色的住院醫師培養方案,將不斷鞏固院所一貫保持的全國心血管病專業人才培養基地的優勢地位。院所各中心作為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實體單位,除完成醫療、教學任務,還承擔著各類科研項目。此外,院所還設有5個心血管病套用基礎研究科室,專門從事心血管病基礎理論、套用基礎、臨床套用及預防研究,主要承擔心血管疾病致病基因篩選、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遺傳流行病學和遺傳學、心血管病流行病學和人群防治研究、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學、發病機制的防治措施等研究工作。建院以來,共榮獲科研成果220餘項,其中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學進步獎11項,部級成果獎80餘項,獲美國專利1項,國家專利3項。發表論文4,980餘篇,出版專著近百部,不僅成功完成了及 “九七三”、“八六三”重點科研和攻關任務,還為心血管病的臨床診治及預防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技術平台。院所在我國心血管病預防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建院以來,先後三次組織開展全國性的高血壓調查;承擔國家“六五”至“十五”期間有關重大疾病防治項目數十項。1978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心血管病流行病學研究室,與美國國立心肺血研究所連續合作20年,完成了國際馳名的“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學合作研究”,成功引進和吸收了一整套國際標準化的研究方法。自1982年院所一直是世界衛生組織在我國的心血管病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 1987年為推動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工作,國家衛生部在我院設立直屬辦事機構 “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擔負全國性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政策諮詢、指導、協調和管理工作。2001年在國內建立了第一個“預防心臟病門診”,開始向社會提供心血管病預防的專業化服務,深受歡迎。2003年國家衛生部批准將 “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 更名為 “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至此,院所正式成為醫療、預防和研究 “三位一體”的國家級心血管病專業化綜合健康服務機構,不僅將在全國心血管病防治領域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還將發揮“防治結合”優勢,從心血管病的高危個體檢出,危險監控和預防,疾病診斷和內外科治療,到生理和心理康復,形成個體“全程化”服務模式,使廣大患者受益。院所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至今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及世界衛生組織等國外合作課題9項。1986年以來,組織大型國際會議10餘次,組織學術報告、講座及手術演示1,260餘場次,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國際間學術交流與協作發揮了積極作用。院所黨委領導各級黨組織在醫、教、研、防等以上各項任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保證、監督和政治核心作用,並通過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和醫院文化建設等工作,為實現院所目標和發展規劃鋪路架橋。院所還有一支具有較高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的後勤保障隊伍,時刻保障水、電、氣、物資、膳食、通訊、車輛、防火等體系的暢通。在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院所 贏得了全國衛生系統和北京市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衛生文化建設先進單位、首都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工作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面向未來,院所制定了宏偉的發展目標,即: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相互關係;靠科學決策和“阜外”精神,凝聚“班子”和全院職工的共識;靠規模經營和技術創新確立“阜外”品牌優勢;靠管理和機制轉變出效益、上台階;靠人才培養和領先科研技術為“阜外”的可持續發展積累後勁,努力創建“規模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員工素質一流”的國家心臟病醫療研究中心。並將實施“立足阜外、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發展戰略,通過新建一座具有國際理念的集醫、教、研、防為一體的國家級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大樓和新建門急診大樓及急診搶救中心,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一流的醫療預防、診治和康復服務,並通過構建阜外醫療集團,實現心血管技術在全國的輻射,朝著“國內第一、亞洲領先、國際先進”的目標不斷奮進。

歷屆院長

吳英愷中國科學院院士,外科學教授。1958年創建阜外醫院,任阜外醫院及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長,直至1980年。吳英愷院士是我國胸心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40年代進行我國首例食管癌切除術,在胸主動脈瘤外科及腎血管性高血壓外科治療方面做了開創性工作。

陶壽淇教授(1918-2000)。著名心臟病學專家、我國現代心血管病與預防心臟病學奠基人之一。於1980-1983年間任阜外醫院院長職務。在60年的醫學生涯里,陶壽淇教授始終畢躬臨床與科研第一線,不僅救治了千萬名患者,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為奠定和發展我國的心血管病和預防心臟病學作

郭加強教授為我國心臟外科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同種瓣膜和血管庫,為提高我國嬰幼兒心臟外科和複雜先心病的治療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首次完成了牛心包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開創了我國冠心病的外科治療。

朱曉東心血管外科專家。1956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1965年畢業於中國醫學科學院獲碩士學位。主任醫師,70年代中、80年代初,兩度到英國和澳大利亞進修心臟外科。在臨床和研究工作第一線奮戰至今。

高潤霖,心內科教授,中國工程院士全國政協委員,1996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院(所)長期間,大力加強醫院基礎設施建設,購置更新大型醫療設備,完成了手術室改造和病房抗震加固、大修及中央空調安裝工程,大大改善了患者就醫環境和醫療辦公條件,初步完成了醫院計算機網路建設

院士簡介

劉玉清劉玉清

劉玉清,影像教授,業務專長影像學
劉玉清,教授,男,1948年畢業於滿洲醫科大學——國立瀋陽醫學院醫本科,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大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協和醫大醫學影像中心主任,解放軍總醫院和軍醫進修學院放射學名譽教授,華西醫科大學名譽教授,中華醫學會原常務理事,放射學會原主任委員,日本醫學放射學會名譽會員,《中華放射學雜誌》、《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學》(美國出版)等國內外18種雜誌的顧問、編委、資深編委和名譽主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首批院士)。曾任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所長,三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諮詢委員等。
多年來對支氣管造影,肺膿腫、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大動脈炎和主動脈疾患、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和肺心病的放射診斷,以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研究屬國內領先,某些達國際先進水平。先後獲2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項負責人,1項參加者),5項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負責人,1項參加者),1項醫科院科技成果獎。劉玉清教授是國內外著名醫學影像學家、我國心血管放射——影像學主要創建人,為發展我國現代醫學影像學作出重要貢獻。
發表學術論文270餘篇(其中約60%為第一作者),出版8部放射影像學專著,參加17部專著的編寫工作。

朱曉東,外科教授,業務專長心外科朱曉東教授,心臟外科專家,男,1932年出生於河南開封,解放後就讀於開封高中。1950年冬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浪潮中投入軍事幹校分配到哈爾濱醫科大學學習。1956年畢業後分配到解放軍胸科醫院,後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60年代攻讀協和醫科大學心血管外科研究生。70年代中、80年代初,兩度到英國和澳大利亞進修心臟外科。1992-1996年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與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長。
朱曉東教授具有全面豐富的心臟外科臨床實踐經驗,在基礎科研方面對血液動力學,心臟外科解剖學以及人工心臟瓣膜等有深入研究。1976年在國內首先研製生物瓣膜(心包瓣)並成功用於臨床,他多次獲得國家、衛生部、北京市、醫科院的各種獎勵和榮譽稱號。1988年中央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醫學科學技術專家稱號,1993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名醫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醫40餘年來,朱曉東院士親自施行各類心臟手術4000餘例,包括多種疑難重症。同時積極參與建立全國技術協作網在全國推廣心臟外科技術。80年代主要致力於在國內推動心臟瓣膜手術,90年代協助國內多家醫院開展冠心病外科。他先後主編三部,參編多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
朱曉東院士注重幹部培養與學術梯隊建設,他領導的心臟外科1990年被國家教委定為當時我國唯一的心臟外科專業重點學科點。曾多次應邀出國進行學術交流,介紹我國心臟外科成就。1980年於馬尼拉、1985年於瑞士、近年來在伊朗、亞塞拜然、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受到國外同行的重視。1988年被接受為世界外科學會會員。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外科系統管理委員會首席專家。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第四、第五屆主任委員。湖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院首席科學家,並曾任國內多家醫院的技術顧問等多種社會職務。

高潤霖高潤霖

高潤霖,內科教授,業務專長冠心病
高潤霖教授,男,1941年5月生,1965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1981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獲碩士學位,1985-1986年在美國羅馬琳達大學醫學院進修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所)長顧問。並任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亞太介入心臟病學會前任主席,以及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總編輯、英國醫學雜誌中文版和中國循環雜誌副總編輯,中華內科雜誌、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臨床內科雜誌、嶺南心血管病雜誌、國外醫學、心血管分冊等雜誌編委。1992年始享受政府津貼,1999年被人事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擔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高潤霖教授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在心內科特別是冠心病臨床、心絞痛發病病理生理和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溶栓藥物的臨床套用、床旁血流動力學監測、經皮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及心血管新藥研究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並取得突出成績。高潤霖教授是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驅者之一,為我國介入心臟病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所領導的治療組完成的例數在國內最多,到目前已完成6600例,總成功率95%以上。並在國內首先開展急性心肌梗死及並發心原性休克的急診介入治療,使病死率明顯降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心血管介入性治療技術及臨床套用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潤霖教授先後主持了國家“七五”、“八五”及“九五”攻關有關介入治療的研究項目,在國家“九五”攻關項目中,針對介入治療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再狹窄的機理及預防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主持的蛋白塗層支架轉基因技術獲美國和中國專利,“血管內介入治療後再狹窄機理及預防的實驗研究”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另外他的研究成果還先後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醫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發表論文200餘篇。

院徽院訓

院徽的含義

院徽院徽

延承中國醫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徽的圓形風格,用統一的視覺效果,代表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與中國醫科學院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一脈相承的隸屬關係。醫院的中英文名稱和底部的"1956"字樣,既標明了建院時間,又突出了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主體地位。
綠色基調,一方面體現出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緊扣崇尚“綠色人文”的時代特點,以恬靜、平穩的感受,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和工作氛圍。
主體圖案的下部分採用國際公認的醫用標誌——赫耳墨斯神杖與橄欖葉,象徵抵禦疾病、佑護生命,為院徽注入國際化理念。
中心圖案的左側字母"F",既是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詞首字母的縮寫,又代表心外科手術中的擴胸器,是心外科的象徵。右側主體的心形圖案以及心電圖的標識,是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曾沿用多年的圖示(原為紅色),一方面是心內科和影像診斷等科室的象徵,另一方面隱喻一顆跳動的健康的心臟,它既代表醫院全體職工的“同心協力”,又體現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工作目標和對所有心血管病患者的衷心祝願。心形圖案的右下角,輔以有韻律的線條,一方面象徵著“血管”,與"F"和“心形圖案”有機結合,共同突出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專科特點,另一方面隱喻“階梯”,象徵“敬業、仁愛、求實、攀登”的阜外精神。

院訓:敬業仁愛求實攀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