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雕塑群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著名雕塑家李春華於2013年9月3日創作完成!
2013年9月3日
2013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2013年9月3日上午,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創作者李春華一早便前往松山,為最後一座雕塑—史迪威將軍雕塑安放頭像。
2013年9月3日下午,遠征軍段國傑將軍的兒女,也在雕塑群落成典禮前完成了先父“埋骨戰地”的遺願,將他的骨灰安葬在雕塑群前面,讓他永遠和曾一起與日軍拚命的戰友為伴。
2013年9月3日下午,陸續有來自湖南、雲南、新疆等地的抗戰老兵,抵達龍陵縣城。有老兵說,以往自己為國家和民族流血,如今能得到官方、媒體、藝術家和志願者等各界人士的關注與關愛,自己不僅欣慰而且很開心,也會將勳章永久地珍藏下去。
史迪威將軍雕塑最後一個完成
2013年9月3日上午8時30分許,藝術家李春華來到了松山。因為前夜下雨,上山的路上仍有些泥濘。
工人正忙碌著給上山的路挖坎鋪石,為讓碎石不會一踩就陷,工作人員還從山林間找來大堆的松針葉。據了解,3日上午將有200餘位嘉賓和工作人員,前往遠征軍雕塑群揭幕現場參加落成典禮,龍陵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降雨不會對當天的活動造成影響。
李春華說,雕塑群是以士兵為主體,選取戴安瀾、史迪威、孫立人等22位將軍為軍官代表,突出付心德、劉桂英、鮑直才等28位在世中國遠征軍老兵,以表達遲到的關懷和對中國抗戰的深刻理解。
10時許,李春華站在右側最前方的角落裡,他身前是最後一位沒有安放頭像的史迪威將軍的雕塑。他將一個白色頭像慢慢放在雕塑身軀上,細緻地調整雕塑頭部與身軀的角度,待吻合後他說,“歷史終將記住他們。”
雕塑群距松山戰場遺址數百米
在松山護林已有20餘年的楊金滿老人介紹,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位於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幾百米處,與松山抗日戰場遺址遙相呼應。
松山上高大的松樹密布,但楊金滿站在其中兩棵彎扭的古樹前,指著樹上大大小小的坑窪說,這就是當年遠征軍與日本軍隊作戰時留下的彈孔,“現在也只有這兩棵樹,是當年存留下來的古樹了。”
修理的工人也不時會清理出當年戰爭遺留的彈殼彈片,並向路人展示。
楊金滿說,滇西抗戰是我國八年抗戰中最早向日寇發起戰略性反攻,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反法西斯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發生在1944年5月至1944年11月的這場戰役中,龍陵因地處滇緬公路咽喉,成為中日雙方交戰的核心地區,戰鬥尤為慘烈。
松山則是1944年中國遠征軍全面進攻日軍於滇緬公路設定的防禦制高點,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戰場中重要的山地攻堅戰場之一。
據介紹,這場戰役歷時3個月零3天,從1944年6月4日開始至9月7日結束。前後總計大仗10餘次,小仗上百次,中國軍隊全殲日軍1260多人,但也付出慘重的代價,死傷官兵7675人。
特寫
402座遠征軍雕塑,分12個陣型面朝松山戰場遺址
走在緩坡上的雕塑群中,402座遠征軍白色雕塑,分12個陣型巍然站立,面朝松山戰場遺址。
李春華說,這樣的選址是經過多方考慮的,“讓這些遠征軍面對曾經發生過激烈戰爭的戰場,是為了體現他們對戰爭勝利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們誓死守護松山的決心。”
雕塑群前方是一塊寬敞的空地,放眼望去,整個雕塑群成階梯狀前後分布。遠征軍雕塑群最前端則種了幾棵青松,前兩個方陣分別為持槍與不持槍的軍人,而後可以看到娃娃兵和女兵以及作跪射姿勢的男兵陣型。
李春華說,老兵陣型前排最中間位置,站立的是現今已知最長壽的113歲抗戰老兵付心德老人雕像,其他幾位仍在世的抗戰老兵雕像則分布其周邊。“我對抗戰老兵雕像都做了標記,在雕塑座基腳步平台上,都有他們的個人簡歷,也是想供後人瞻仰。”
松山——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再一次向世人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中國軍隊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