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軍系列叢書:直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袁世凱小站練兵 北洋軍皖直分流
第二章 馮元首和戰兩難 曹督軍左右逢源
第三章 小秀才脫穎而出 大總統黯然引退
第四章 吳師長撤防北歸 京漢路直皖大戰
第五章 回洛陽子玉練兵 出武昌子春受騙
第六章 倒內閣吳張鬥法 爭高低親家翻臉
第七章 換總統保洛分裂 行惡政曹吳合污
第八章 斥異已將士離心 搞削藩秀才失算
第九章 江浙間先燃戰火 直奉軍再起烽煙
第十章 吳佩孚湖北復出 孫偉芳揚威東南
第十一章 戰湘鄂子玉喪師 失閩贛馨遠拜山
尾聲 直系軍風流雲散 眾梟雄各赴黃泉
附錄一 直軍大事年表
附錄二 直軍主要將領傳略
附錄三 直軍主力各師源流
附靈四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袁世凱小站練兵
北洋軍皖直分流
(一) 引子
說書的進究有個“引子”,談史的講究有個緣起。拙著名叫《直軍》,講的自然就是直軍的歷史。但要談直軍,就行先談北洋軍;要談北洋軍,就得費點筆墨,從袁世凱小站練兵談起了。
且說大清光緒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984年,中日之間,發生了甲午戰爭。日本侵略軍不宣而戰,水陸並進。可憐李鴻章經營多年,陸上的淮軍一潰千里,海上的水師全軍覆沒。換了劉坤一率領湘軍出關,依然挽救不了敗局。無可奈何,大清國只好向蕞爾島夷的小日本求和。馬關簽約,賠了“戰費”二萬萬兩白銀,割讓了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只是由於日本胃口太大,引起俄、德、法三國嫉恨,才演了一出“三國干涉還遼”的鬧劇。大清國又出了白銀三千萬兩,總算“贖回”了遼東。
這一仗打完,賠款割地,喪權辱國,上上下下,都十分震驚。痛定思痛,“同治中興”的神話算是破滅了,什麼湘軍、淮軍,什麼防軍、練軍。都是靠不住的。就像那紙糊的老虎一樣,一扯就破。瓜分豆剖,亡國的威脅就在眼前了。回過頭來看,小日本打敗大清國,靠的是西法練兵。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趕緊像日本那樣,仿用西法,創練式軍隊,來個“整軍經武、以救危亡”。
序言
武裝力量是國家或政治集團的各種武裝組織的總稱,一般以軍隊為主體,由軍隊和其他正規的、非正規的武裝組織組成。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軍隊、軍事集團,亦稱軍系)的形成發展、沿革、編制體制、軍費軍餉等與國家、民族及社會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並對社會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中國近代社會歷史自19世紀40年代初鴉片戰爭以來,至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了新的特點,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並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變。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打破了中國固有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在封建地主階級之外又出現了一個為外國侵略集團服務的買辦資產階級。在這一新特點下,武裝力量及軍事政治集團等遂成為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工具。在這段歷史中間,軍隊及軍系逐漸由古代軍隊向近、現代過渡,並經歷了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戰爭以及大規模的、連年的軍閻混戰,由此出現了中國近代軍系十分複雜的變遷活動。
中國晚清社會所出現的湘軍,即是中國近代軍系的重要一支。淮軍則為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剿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中深感湘軍兵力不足的條件下所組成的新的勇營武裝,同為中國近代軍系的重要一支。1897年。清政府在論及清代軍制沿革時指出:“我朝定鼎中原,當時所用僅止八旗勁旅而已。無敵於天下;其後額設綠營制兵,多或六十餘萬,少亦五十餘萬,較之八旗不啻倍蓰。乃粵匪、捻匪、川匪……之亂,制兵竟不足恃,於是加餉挑練而有練軍,招募勇丁而有湘軍、楚軍、淮軍、毅軍。”曾國藩、李鴻章所辦湘淮兩大武裝集團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而形成的。
曾國藩辦團練的方針,是以封建宗法關係控制將領和軍隊。湘軍備部,上自統領,下至哨長、士兵,從其開始招募成軍。即是以同鄉、親友、師生家族關係和裙帶關係為紐帶而維繫起來的武裝集團。湘軍營制為“帥欲立軍,揀統領一人,檄募若干營。統領自揀營官,營官揀哨官,以次下之,帥不為制。故一營之中,指臂相聯,弁勇視營哨,營哨視統領,統領視大帥,皆如子弟之事父兄焉。或帥欲易統領,則並其軍撤之,而令新統領自揀營官如前制。或即其地募其人,分別汰留,遂成新軍,不相沿襲也。”學者王意見運在論及湘軍時說:“湘軍之可貴者,各有宗派,故上下相親”;又說:“從湘軍之制。則上下相維,將卒親睦,各護其長,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上述這些論及道破湘軍的宗派性質。繼之而起的李鴻章淮軍,也是承襲湘軍這套辦法而形成的一支軍隊。湘淮軍不僅營制一脈相承,其政治理念亦相當傳統。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具有濃厚的封建忠孝義禮意識。
湘、淮軍在鎮壓太平軍、捻軍之後,一部分軍隊裁撤,大部分留駐各地成為防軍,並逐步取代原有的八旗、綠營而成為清朝的常制軍隊。隨此而出現的是湘、淮軍集團控制了全國許多省區軍民兩政的實權。清朝末年,湘、淮兩個集團,長期分別盤踞了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重要職位,形成相當大的地方勢力,其間社會歷史的重大問題,幾乎都與湘、淮軍集團緊密相關,成為近代中國舉足輕重的軍事政治集團勢力。
湘、淮集團活躍於19世紀下半葉,在此後的半個世紀內,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在晚清,清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是中央政權仍然具有相當的權威,它所使用的相互牽制等策略還能對湘、淮集團產生實際的制約作用。因此,湘淮集團與清朝中央不僅在形式上存在著體制的聯繫,而且在實際上還受到這種體制的制約。隨著近代社會的變遷,湘、淮等軍系的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更大的、不斷進行割據和爭雄的軍系——北洋軍閥集團。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從1912年起至1928年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集團從小站練兵開始,到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為止,中國的內憂外患,莫不和這個集團聯繫在一起。
北洋軍軍系,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末的湘軍和淮軍。
1901年袁世凱繼李鴻章之後,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利用手中控制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以小站練兵時所形成的班底為骨幹,一方面乘機擴充北洋軍事力量,一方面不斷在中央和地方安插親信,由此形成了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袁世凱經營培植北洋軍闊集團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培植親信,組成宗派勢力,並掌握了一支唯袁命是從的北洋新軍,而這支軍隊“其心理中不知有清廷,而唯知有項城耳”。袁非常崇拜曾國藩“起自團練,創辦湘軍”的治軍方法,並加以發展,在其手下網羅了一批忠於他的親信、心腹、死黨。北洋軍事集團主要由三部分人構成:第一是追隨袁世凱多年的“家兵家將”;第二是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第三是淮軍舊將。這些人多生長於清王朝封建政治文化影響較深的北方農村,未成年時即受到軍功發跡至顯風俗的薰陶,具有極端強烈的求取功名和升官發財的欲望。尤其是北洋武備學堂的學生,他們大都出身寒苦,有著頑固的自強精神和極強的政治追求欲,而其在淮軍“諸將領多以行伍起家,謂功名自馬上得之,于軍學多多嫚語姍笑,……畢業諸生多淹滯佗傺”,由於這些人在淮軍中得不到重用,遷升太慢,心理壓抑甚大,一旦受人提拔,印產生較濃的為個人所用和報恩的思想。袁世凱把他們召至新建陸軍,破格提拔為各級軍官和教習。如號稱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棋瑞、馮國璋,以及段芝貴、曹錕、李純、王占元、陸建章、楊善德、盧永祥、鮑貴卿、張懷芝等均出身於這一學堂。
除了武備學堂畢業生外,袁世凱對“家兵家將”和淮軍舊將亦加以籠絡和提拔,袁世凱曾語,“到底不識字的人靠得住”,在新建陸軍章制中,袁世凱訂立了所謂“兼充”制度,即“統領以各分統兼充。分統以各營統帶兼充,冀可省官節費”,實際上袁氏卻藉此來控制其部屬,凡是順從和巴吉他的將領便撂升兼充分統或統領。
袁世凱還通過自辦的各類軍事學堂培養效忠自己的軍官。如新建陸軍之初。即設“隨營軍事學堂”,培養新軍幹部。嗣後,1902年在保定設“北洋隨營將弁學堂”,1905年設北洋軍醫、軍械、經理等學堂。1906年設“保定軍官學堂”,訓練北洋新軍擴軍後的軍事骨幹。袁世凱規定“此後訓練新軍,所有軍中委用人員,應先盡曾習武備暨曾帶新軍者選擇委用”、“造成軍後,遇有官弁出缺,仍先盡學堂畢業之員選充”。袁用人的標準是任人唯北洋派是親。北洋六鎮新軍的鎮、協、標各級統兵官,幾乎是清一色的北洋系,鮑少外省武備學堂畢業生或外省留日學生。故北洋六鎮的軍事骨幹,多是袁氏的門生故吏,視袁為衣食父母。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廣為招攬其他類型的人才。1901年,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他的政治野心逐漸擴大。為了攫取更大的政治目標,他開始招攬各種政治人才進入他的幕府,其政治錄用方式日趨多元化。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受過封建政治文化影響的文治官員,一方面也吸引了其他政治集團的成員進入北洋集團,形成了北洋官僚集團勢力。其一,袁世凱利用政治親緣關係來網羅他的政治勢力,明目張胆地將任用親朋、鄉黨視為近代意義的結黨。他所任用的親信大都是親朋、同鄉、同僚、部屬、門人、恩人、結義、姻親等。如徐世昌堪稱是北洋官僚集團的幕僚長,他是在同袁世凱長期合作中與袁結成生死之交的。袁資助他進京應考,後考中舉人、進士,做7翰林院編修。袁世凱將他調到小站,管理參謀營務處,以後又多次向清廷“保薦”他,使徐世昌從此平步青雲。唐紹儀在袁世凱鎮壓朝鮮“壬午兵變”時與袁結識,後充任袁世凱在朝鮮的翻譯。甲午戰爭前夕,唐冒死護送袁世凱離開漢城,登艦返國。袁小站練兵後,就委任唐為營務處幫辦,袁任直督後。唐一直追隨左右,設立郵傳部後,袁保薦他為該部侍郎,一手把持部務。袁世凱還將有親友、同鄉或家中傭人的子弟關係之人安插於政治、經濟部門,以便於自己控制。袁世凱最貼身的內務總管袁乃寬,是袁的同鄉,後來認為本家,被袁委任協助控制軍政機要和掌管銀錢的要職。周學熙、劉永慶、張鎮芳等人都因與袁世凱有親屬關係而為袁所重用。袁世凱還利用聯姻來擴大政治親緣關係網,以控制國內軍政部門。其二,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後,繼續以官位利祿為誘餌,網羅各種政客、文人、理財家為其所用。如朱家寶、齊耀琳、孫寶琦、張錫鑾、楊士驤、楊士琦、趙秉鈞等一幫文職人員即是在這官祿利誘下,進入北洋集團,而成為其重要干將的。其三,袁世凱善於利用“金錢效應”擴展自己的政治勢力。在清末社會,傳統的儒家政治準則已被拋棄,清王朝官場的腐敗現象日趨表面化,賣官鬻爵、行賄受賄屢見不鮮。袁世凱在發揮“金錢效應”上,則無所不用其極。通過金錢途徑,袁世凱陸續使領班軍機大臣奕勛,總管內務府大臣世續、蔭昌、太監總管李蓮英等清廷內重要角色納入自己的集團範圍內。其四,袁世凱還善於利用政治投機來擴充自己的政治、經濟實力。在清末社會,各種政治勢力迭起,改革潮流澎湃,袁世凱則以“開通風氣”自詡,屢屢上疏言新政,藉以博取時譽,擴充自己的政治影響。袁世凱通過舉辦新政,網羅了一批實業家和理財家,擴充了北洋集團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博得了北方中小資本家的信賴和支持。到了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立憲的小國日本戰勝了專制的大國俄國,國內民族資產階級上層要求立憲的呼聲日益強烈。袁世凱集團也受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其政治文化亦羼入立憲政治色彩。由於以袁為首的北洋集團以立憲的政治文化相標榜,這一集團對國內外的立憲派人士都有很大的政治輻射力。留日學生金邦平、黎淵、李士偉等人回國後,紛紛投到袁世凱幕下。在立憲派中獨樹一幟的楊度,從目本回國後也轉到袁世凱幕下,成為袁世凱憲政問題的重要參謀。
由於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勢力的極大膨脹,至清未,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基本上控制了直隸、山東、江蘇、安微、河南、東三省等省區及中央一些部院的實權。1908年袁世凱遭監國載灃等皇族親貴的猜疑被罷官隱居河南,但由於其親信爪牙的維護,使清政府對其也莫可奈何。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東山再起,憑藉北洋軍系的實力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成為中華民國的正武大總統。嗣後,在北洋軍閥集團勢力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歷屆總統、執政、大元帥、國務總理、各部總長,各省督軍、省長、鎮守使等軍政大員,多出自該軍閥集團。此間,軍閥集團勢力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已發生了完全的逆轉。中央的權威消失了,軍閥實力派已經完全實現了軍事力量與地方政權和財權的三者合一。因而,他們也就變得更加強硬起來。無組織、無原則則是公開的,肆無忌憚的。
1916年袁世凱病死,北洋軍閥集團發生了分裂,其內部各派乘機發展各自的勢力,帝國主義為爭奪在華利益也各自尋找自己的代理人。於是,北洋軍閥分裂演變為三大派系:
一是日本支持的以時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皖、陝、魯、浙、甘、閩等省;二是英美支持的以時任副總統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蘇、鄂、湘、直、贛等省;三是日本支持的以時任奉天督軍兼署省長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東北地區。此外,各地方的一些軍閥或獨立或分別依附於各大派軍閥。他們相互間為了爭權奪利,造成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皖、直、奉三大軍系軍閥為爭奪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更是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隨著戰爭的勝負,北京政府的實權,也就在各派大軍閥手中轉移。在此期間,北京政府所謂的總統、執政、大元帥就多次更換,內閣總理的更迭就愈加頻繁。從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產生了38屆內閣。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其控制北京政府期間(1916,6一1920,8),中國表面上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實際處處依賴於日本,直接或間接受其操縱。日本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大力支持皖系軍閥。皖係為實現“武力統一”目標,對南方護法各省連年發動戰爭,力圖消滅以孫中山為代表反對北洋軍閥勢力的護法運動。
至1920年,皖系皖軍已達11個師、17個混成旅的兵力。直皖戰爭後,皖軍戰敗,京津地區及豫、鄂、察、陝等省的皖軍被繳械,僅餘淞滬地區和浙、魯、闖、皖等省的殘餘部隊以及依附於皖系的地方軍隊。直皖大戰後,直系軍閥取代皖系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權。此時的直軍,已擴充至18個師、18個混成旅,共約20萬人,占據了北方和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
1920年直皖戰後,皖系實力大部消失,奉系企圖控制北京中央政府的野心大增,故而更加積極向日本靠攏。此時的奉系奉軍乘機占據綏遠和京山鐵路沿線地區,兵力膨脹至5個師、26個旅,約20餘萬人。為爭奪北京政權的控制權,1922年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此次戰爭以奉軍戰敗全都退回關外而結束。直系則大肆擴充實力,至1924年夏,陸軍已達21個師、17個混成旅,共25萬人。同年9月,直軍發動江浙戰爭,皖軍實力消失。
其問,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戰敗,奉軍勢力大增,除東三省外,奉軍還占據了熱、直、豫、魯、蘇、皖等省區。至1925年其實力達35萬,並控制了北京政權。10月,直軍對進入蘇皖的奉軍進行了反擊,奉軍退回北方。至此,除奉軍張作霖部外,奉軍還有張宗昌的直魯聯軍約20萬人。而直軍吳佩孚部計20萬人,盤踞於鄂、豫和京漢鐵路沿線;直軍另一山頭的孫傳芳部盤踞於浙、閩、蘇、皖、贛五省,計20萬人。
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將直軍大部殲滅。為挽救失敗,直奉兩軍閥再度聯合。至1927年3月,北伐軍擊敗了直奉的五省聯軍。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經過二期北伐,直系直魯聯軍消亡,奉軍敗退關外,12月,奉軍宣布東北“易幟”,奉軍改為東北軍。至此北洋各大系軍閥集團覆滅。北洋軍閥的統治期間,由於連年內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空前災難。從民國初年至1932年,僅四川軍閽混戰478次,四川一省如此,全國各地頻繁爆發的大小軍閥混戰,雖無統計資料,但以此類推,即可想見一斑。
中國近代軍系發展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分支,研究自鴉片戰爭以來至北洋軍閥消亡這一歷史時期中國近代軍系發展史,對於了解這一時期各軍系的興亡盛衰,對於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叩問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是有著一定現實意義的。它不僅可以恢復人們對中國近代歷史創痛的記憶,深刻地認識和總結中華民族辛酸的過去,而且可以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比較,更好地領悟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上推翻“三座大山”必由之路的深刻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並將其轉化為民族奮進和振興的精神力量。
這一套叢書涵蓋了作為中國近代主要軍系的湘軍、淮軍,和由湘淮軍演化而成的北洋軍,以及袁世凱死後由北洋系分裂出來的三大派軍系的皖軍、直軍和奉軍的形成、編制體制、軍事實力、作戰、發展沿革及其覆滅的歷史。由於取材廣泛,敘事生動,既有嚴肅的史實論述,也有涉及清末和民國政壇內幕的名人逸事,同時又引用了不少可供參考的有用史料,如果讀者能從中了解一些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所遭受的磨難和恥辱以及隨之而來所進行的不屈的抗爭歷史,並能從中了解和掌握中國近代軍系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田玄 皮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