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國農工民主黨(初期稱“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自1930年創建以後,即派湖南籍黨員吳劍真返湘,於1931年3月中旬,成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長沙分會”,由吳劍真、荊嗣仁、資覺非三人負責。他們以長沙市群治法政專門學校為據點,根據行動委員會綱領和總部的指示,在文化教育界進步教師和青年中開展工作。兩年中先後吸收贊同本黨“反帝、反封建、倒蔣抗戰、建立以農工為重心的平民政權”的政治主張的知識青年23人為黨員,在湖南的湘陰、邵陽、南縣、沅江、寧鄉等地建立了小組,並開展活動。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所進行的政治宣傳,引起了國民黨CC派和省政府的極大注意,省主席何健以群治法政專門學校校董會主席名義,派秘書傅角今去學校,名為協助教育,實則監視“分會”活動。為保存組織,經上級同意,吳劍真於1934年被迫離湘,余者流動性增大,組織活動暫告停頓。1943年抗戰期間,吳劍真再度返湘,秘密聯絡黨員,恢復組織活動。此時,“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長沙分會”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長沙分會”,在湘陰縣中共地下黨員龍瓚的鼓勵和幫助下,繼續從事抗日反蔣的活動。
1944年6月,日軍突然由湘北新牆河過河,急向長沙奔走,湘陰即將淪陷,村民惶恐萬分,在此危急關頭,吳劍真與各鄉人士共同商議保國衛鄉的措施,為此他組織湘陰縣六鄉聯防,成立了六鄉聯防辦和聯防大隊,維護地方治安,與日軍進行鬥爭,他被推舉為聯防辦主任兼聯防大隊長,此舉得到了當地政府認可,也使他的身份合法化。六鄉聯防辦設在白鶴洞,規定根據地和機動點不得亂動,議定了經費的籌措辦法等,從此軍心、人心穩定,一致對付日軍的打擄,凡是小股(二十多人)日軍入山打擄,聯防隊都對之進行圍剿。有一次長沙北山區官橋地方,日軍運輸隊誤入該地宿營,運輸隊雖只21人,但擄夫近百人,聯防隊得知訊息後,立即出擊,將熟睡中的日軍包圍並殲滅,僅有三人逃走,還繳獲了日軍的物資和槍械,釋放了被虜村民,此役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團結抗日的信心。在吳劍真擔任六鄉聯防主任和聯防大隊長期間,他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救出被日軍即將處死的村民五名,並組織聯防隊員多次襲擊了從前方戰場敗下陣來的日軍殘餘部隊,共打死打傷日軍五十餘人,活捉三人,繳獲不少彈藥物資。他還組織聯防隊配合中共游擊隊,成功阻擊了日軍對鄉村的三次掃蕩,在機智地和敵人周旋的同時,他策反了日軍憲兵隊中的兩名朝鮮籍士兵,並裡應外合,襲擊了日軍駐湘陰白水站的憲兵隊。
1945年,在得知王震和王首道率領的八路軍359旅即將進入湘陰縣時,他興奮萬分,他得到中共地下黨員龍瓚的指示,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立即布置迎接八路軍到來的工作。1、他首先召集各鄉人士、鄉長、自衛隊長開會,向他們宣傳八路軍是來抗日救國的,是執行國共合作的民族統一戰線救民於水火的道理;2、協助中共召開全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成立聯合政府,建立中共湘陰縣委等工作。在此項工作中他協助中共做了三件事:①監督維持會做好日軍的情報工作;②安排鄉自衛隊仍要為保衛地方治安盡力;③督促各鄉做好支援八路軍的工作,他自己帶頭並動員大戶支援大米240石(約3.6萬斤)。他力盡所能協助中共召開全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的準備工作,使大會順利在白鶴洞鄒家祠堂舉行,全縣三十個鄉鎮除縣城關鎮和縣郊城南鄉外,28個鄉的鄉長、進步人士、各界民眾代表共200餘人都越過敵人的阻擊,踴躍到會,盛表全縣人民對共產黨的擁護,愛戴;也使人民民眾對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和統一戰線精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還動員大家選舉八路軍359旅第六支隊隊長楊宗勝為縣長。代表會後湘陰縣成立了人民聯合政府,同時成立了中共湘陰縣委。3、整編自衛隊。他按照中共湘陰縣委的指示,將原來的聯防隊一部分改編為縣大隊,將偽湘陰縣長掌握的一千多人的縣自衛團收編為八路軍359旅第六支隊的一個團。此後,該團隨359旅開赴抗日前線。吳劍真按照中共的布置,繼續留在湘陰,並向龍瓚同志表示,任何環境下都絕不改變信念,始終為共產黨工作。
此後,組織的活動隨著形勢的發展,斷斷續續,直到解放戰爭,並為迎接祖國的解放作出了貢獻。
機構設定
辦公室組織處
宣傳處
參政議政處
主要領導
主委 龔建明專職副主委陳松嶺
副主委楊翔
副主委郭晉雲
副主委黃順玲
副主委張灼華
副主委龔振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