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綜合評估

第三章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現狀 4.1 第五章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的未來情景分析

圖書信息

作 者:劉紀遠,等編
叢 書 名:
出 版 社:氣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0881
出版時間:2006-05-01
版 次:1
頁 數:845
裝 幀:精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環境科學

內容簡介

《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綜合評估》參照國際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計畫(MA)的概念框架,採用系統模擬和地球信息科學方法體系,評價了中國西部各類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包括支持功能、供給功能、調節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剖析了生態系統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建立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生計的定量關係,模擬分析了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的未來情景,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關於中國西部生態系統保護與修複方面的政策建議。
《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綜合評估》對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套用研究者,對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以及從事相關工作的管理人員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Preface
前言
第一章 中國西部地區與西部大開發
1.1 中國概況
1.2 西部概況
1.3 中國西部大開發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評估方法
2.1 千年生態系統綜合評估
2.2 生態系統綜合評估系統
2.3 生態分區
2.4 生態系統綜合評估資料庫集成
2.5 專業模型構建
2.6 模型庫系統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現狀
3.1 生態系統基本狀況
3.2 HLz生態系統變化趨勢
3.3 農田生態系統現狀
3.4 森林生態系統現狀
3.5 草原生態系統現狀
3.6 濕地生態系統現狀
3.7 水資源問題
3.8 荒漠化問題
3.9 生物多樣性問題
3.1 0人口承載力分析
參考文獻
附錄
第四章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的典型區研究
4.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的主要衝突
4.2 傳統生態文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
4.3 西北乾旱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
4.4 黃土溝壑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
4.5 陝北風沙黃土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
4.6 內蒙古高原中南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4.7 雲貴高原瀾滄江下游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
4.8 長江上游梭磨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
4.9 三峽庫區大寧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
4.1 0貴州金竹生態示範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利
參考文獻
第五章 中國西部生態系統的未來情景分析
5.1 中國西部生態系統未來情景綜述
5.2 中國西部氣候變化的未來情景分析
5.3 中國西部HLz生態系統的未來情景分析
5.4 中國土地覆被時空變化的未來情景分析
5.5 中國西部人口空間分布的未來情景分析
5.6 中國西部人口承載力的未來情景分析
5.7 中國西部基於不同發展策略的未來情景分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中國西部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政策分析
6.1 中國西部發展的區域生態問題
6.2 直接政策驅動
6.3 間接政策驅動
6.4 回響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土壤多由顆粒組成,由東向西逐漸變粗,顯示了土壤質地由壤質一沙質一礫質的變化規律。由於從東部至西部降水量逐步遞減,溫度增高,空氣濕度降低,蒸發量增強,因此,土壤的淋溶作用顯示了一個從強到弱,鈣化作用由弱到強的過程。由於從東部到西部降水量逐漸變少,土壤蒸發加強,因此,土壤鹽分的淋洗與地表鹽分積累的對比在不斷發生變化。東部區一般土壤表層無鹽漬化或呈極弱鹽漬化。至中部地區,地下水潛水位較高處出現鹽漬化現象,通常形成鹽化草甸土,成分多為硫酸鹽。西部區凡地下水位較高處,普遍呈現嚴重的鹽漬化,以氯化物為主,呈現塊狀式條帶狀分布,改造利用困難。
(3)土地利用結構
全區土地利用結構中各類土地利用比重順序與全國土地利用結構比重順序基本相同,依次為牧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耕地、居民點、工礦用地。全區土地利用類型中,用於牧草地的土地比重最大,達到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3%。各盟市畜牧業用地都接近或超過盟市面積的半數。著名牧草地集中區主要有呼倫貝爾高原牧區、錫林郭勒高原東部牧區、錫林郭勒高原西部牧區、烏蘭察布高原牧區、阿拉善高原牧區、鄂爾多斯高原牧區、毛烏素沙地牧區和烏海牧區。由於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相差很大,牧草地本身存在很大差異。全區林地主要分布於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和阿拉善盟。林地主要包括原始林區和次生林區,原始林區位於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的大興安嶺林區,次生林區主要有寶格達山林區、迪彥廟林區、克什克騰林區、罕山林區、茅荊大壩林區、大青山林區、蠻漢山林區、賀蘭山臨泉和額濟納林區。內蒙古自治區耕地從東到西,由南往北,山地、丘陵、平原、沙地等多種地質類型中都有耕地散布其間,其中以農為主,耕地集中地區有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這是全區三大商品糧、油、糖及蔬菜生產基地。未利用土地主要集中於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和烏海市,其中阿拉善盟為最多。
(4)土地資源評價
由於內蒙古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地形條件錯綜複雜,因此,有必要按照一定的特性劃分不同的自然區,然後根據各個自然區範圍土地質量的優劣進行綜合評價。根據內蒙古的光熱條件、降水條件、土地和植被條件及其他地理因素,可以劃分為三個自然區,即東部溫帶寒溫帶、濕潤半濕潤區,中部溫帶、半乾旱區和西部溫帶、暖溫帶乾旱區。現分述如下:
東部溫帶寒溫帶、濕潤半濕潤區,水分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全年有效積溫低,宜優先發展林業和畜牧業。在一些坡度較緩,排水良好,溫度條件、水分條件、土壤條件良好的地區可適當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對一些沼澤地不宜盲目開發,以使其起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的作用。
中部溫帶、半乾旱區,光熱條件較好,全年有效積溫高,土地較肥沃,水分條件一般,宜發展牧草業和林業。在一些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排水條件良好,且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可以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由於本地區荒漠化特徵已十分明顯,應加大退耕還林、還草步伐,特別是一些效益低下的旱作農業區,更是如此。要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畜牧業,加大改良草地的比例,改變牧業生產粗放式經營方式,從根本上解決草場退化的問題。
西部溫帶、暖溫帶乾旱區,光熱條件較好,地域遼闊,水資源匱乏,土地貧瘠,沙漠、戈壁裸岩廣布。本區水熱土條件極不協調,可利用土地很少,沙漠化現象嚴重。因此,必須加大政策調節、資金和技術的投入,著力解決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的問題,尤其應加大禁牧、禁墾力度,以恢復植被。條件優越的地方,應發展節水農業和畜牧業,並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鹽鹼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