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發展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對生產、生活、鬥爭的情景的記錄和經驗的總結,促使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傳世的古代器物、繪形的圖畫、文字的記載等,是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歷史的主要依據攝影術發明後,攝影作品成為記錄、儲存、傳遞事物形象的特殊訊息載體。留存的歷史照片,使人們能夠“目睹”已經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狀。“百聞不如一見”,歷史照片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去,雖然只是零散的、片斷的、瞬間的形象,但它是實在的、具體的、生動的映象。它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生活內容,供人們去發掘、去體味、……。我們知道,攝影術是1839年法國政府公布達蓋爾銀版攝影法以後才迅速傳播開來的。那么,在我們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攝影呢?據記載, 1844年,廣東科學家鄒伯奇(1819-1869),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成功“攝影之器”,並寫下了記述研製經過的《攝影之器記》。在他的遺物和遺稿中,還發現了各種攝影器具和他自己配製感光材料、顯影、定影藥物的配方,這些藥物大都取材於本地,和國外流行的配方不同。遺留有他本人的遺照一幅。這一切都證明他是我國早期從事攝影術研究並取得成功的攝影家之一。但他拍成照片,當在完成“攝影之器”研製之後。
達蓋爾銀版攝影法,這時也開始傳入我國。也是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給皇帝的奏摺中提到,他曾把“小照”分贈英、法、美、葡四國使臣。這“小照”是照片還是畫片?直到去年(1984)十一月,我們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見到了該館珍藏的三十六幅在中國拍攝的銀版照片,才把疑團解決了。這些用達蓋爾銀版攝影法拍攝的照片,作者叫于勒·埃及爾(Jules lier ),他於1844年以法國海關總檢查長的身份到達中國,在廣州、澳門、香港等地拍了不少照片,其中部分照片在1848——1853年的法國畫刊上陸續複製刊登過,有的還收進了1920年出版的法國攝影史。但這三十六幅是該館館長莫·法諾 (M一Fqage)於 1968年發現並收藏的,照片上還留有攝者手書的說明文字。這些照片中就有耆英的照相。(未完,詳盡內容請看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