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美術歷史源遠流長。
與美術風格總是在變化的歐洲不同,中國美術幾個世紀以來保持了令人驚奇的延續性。明朝時的作品還可以看到唐朝時的影響。一幅清朝的畫作與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傳統的尊崇。藝術家的首要任務不是創新,而是儘可能逼真的臨摹舊有的作品——這並不被認為是抄襲,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創新。
但是其他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宗教和哲學思想也在不斷地影響藝術創作。沒有道家的存在,中國繪畫,唐詩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些主題經常是關於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活的。就是繪畫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陰陽理論的影響,有的在虛實的辯證轉換之間,有的在乾濕用筆技巧的對比之間。在中國的藝術作品中總是出現道家神話傳說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響就不那么大,尤其考慮到佛教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中國化這個因素。16世紀以後,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又有了西方的影響。
出於經濟的原因,中國美術的載體局限於宮廷和學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他們在田園和山林當中進行創作。這常常是一些學者和被貶的官員,他們對社會現狀不滿,從而逃避現實。每逢朝代更替時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明末清初,滿族入侵之際。
中國藝術的影響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可以觀察得到。尤其在曾經在中國統治下的地區,像朝鮮,越南這些藩屬,或者有中國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日本藝術同樣不能擺脫中央帝國的影響。在一些領域,日本的追隨者甚至超越了他們的先師,比如在日本達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藝。16世紀以來,中國的工藝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歐洲出口,這對歐洲藝術也產生了影響。
台灣地區的美術以及中國移民的美術創作可以認為是中國美術的一部分。
不同藝術門類的發展與演變
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藝術,在世界建築史上是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與體系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質: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
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致。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劻、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4個階段。
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期隨著政治上的集權和一統,建築風格也趨於統一。其特徵是,都城裡坊劃分有秩,並多封以高牆。宮殿、陵墓多為高大的台榭式群體建築,其中單體建築體量巨大,多以十字軸線展開,並裝飾有造型誇張、詭譎、色彩濃重的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樸的風格特色。
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
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18世紀的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
④近現代階段。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西方文化的東漸、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建築產生了較大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築中,增加了建築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複細麗。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築,更加注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後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築的重要課題。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發展高峰是秦漢至隋唐時期。20世紀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大型紀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還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多以捏塑、貼塑、錐刺等手法製成,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但從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頭像和殘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們已有了木架支撐、層層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多富於神秘、威懾的色彩。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做精細。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另外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一組青銅人像,形制巨大,形象誇張,與中原遺物有著明顯差異,可窺見遠古巴蜀文化的風貌。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與手塑相結合,塑好泥胎後,入窯燒制再加彩繪而成。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造型古樸、神態誇張而強調動勢。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於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於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莊嚴、渾樸,於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這個時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鎮墓神獸,體量巨大,造型奇偉。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它不僅體現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點是形象的現實化與個性化。那些佛國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順陵石獅、昭陵六駿為代表的陵墓雕刻,單純而注重動勢,體現出雄視一切的恢宏氣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藝術水平的是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
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晉祠、山東長青靈岩寺、江蘇直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了世人情態,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態優美、神性含蓄、衣飾華美,大有唐塑遺風。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磚雕人物,型制雖小卻有濃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時代的雕塑成就主要體現在宮廷、園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點綴人間、烘托氛圍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張明山的以民俗生活為題材的小型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以後,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批雕塑家和紀念性的寫實雕塑作品。80年代以後,雕塑藝術向著多樣化發展,環境雕塑和小型架上雕塑並駕齊驅,並且在藝術觀念、創作手法和材質的探索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並且在繪畫觀念及表現方法上自成體系,獨具民族特色。傳統的中國繪畫,主要使用柔軟的毛筆、水墨,以黑白線條和裝飾性色彩描繪形象,與注重再現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創造。20世紀以後,中國繪畫從西方獲得了許多借鑑,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
中國繪畫的緣起,可追溯到大約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岩壁和獸骨上的花紋、描繪在陶器上的紋樣、畫在地面和牆壁上的人和動物形狀等,雖然粗獷、稚拙,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據記載,周代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期已有大型壁畫。從出土的青銅器紋飾、漆器彩繪和楚墓帛畫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已十分發達。既有壁畫又有肖像畫,既有歷史畫又有神怪畫,題材多樣,種類不一,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漆畫等可睹當時繪畫藝術之風貌。其壁畫造型生動洗鍊,用筆質樸簡率,在單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其畫像磚多為各種生活場面,造型誇張簡括,注意整體動勢的描繪。
其帛畫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製作精細,造型準確,用線流暢而有變化,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至今鮮麗不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空前興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捲軸畫和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士人畫家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理性階段。人物畫趨於成熟,準確的人體比例、優美的線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畫取代了漢代繪畫天真、稚拙、以動態傳情的特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最早的山水畫,並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獨立畫論。隋唐繪畫仍以宗教題材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僅為畫家們提供了施展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和觀賞群,還能確立畫家的社會地位,因之許多畫家都從事寺廟壁畫創作,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表現世人生活的人物畫高度繁榮,將人物畫從南北朝的“跡簡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細密精緻而臻麗”的境界。山水畫迅速發展,花鳥、鬼神、牛馬、屋宇等開始獨立成科,一時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五彩紛呈,絢麗多姿。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登上中國古代繪畫的頂峰。寺觀壁畫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鳥成為畫家們更加喜歡的題材。繪畫的教化功能被逐漸減弱,審美、寄情和娛悅功能則被空前看重。文人畫家的湧現,使繪畫向詩歌汲取營養,更加注重詩情意境的表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趨考究、精妙。水墨畫空前成熟,重彩畫更加工整細麗。總體看宋代繪畫更趨精緻、多樣化,並富於人情味的抒情性。繪畫功能的轉變也使其創作與欣賞的結構發生著雅俗分流的變化。元代知識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畫思潮的擴大,使繪畫產生了時代性的轉折與變異,元畫以捲軸為主,且多用紙。紙能充分發揮渴筆的功能,遂使筆法空前豐富,與宋畫相比更能表現物象的多種質感和藝術家細膩的感受。
宋人崇尚以詩入畫,強調空間與情趣的變化。元人崇尚以書入畫,更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從繪畫自身來看,元畫向著完滿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更成大宗,宗教畫、人物畫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畫壇畫派林立,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風格。明中葉以後,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勢力。著名畫家涉足文學插圖、年畫、稿本的創作,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清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出現了四畫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傑出畫家。突起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乾隆年間(1736~1796)揚州畫派和清末海上畫派的出現,使摹古之風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畫壇又放異彩。雅俗合一之勢更加明顯。辛亥革命以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與影響下,中國的繪畫在觀念與價值取向上都面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但為人生而藝術、把繪畫創作與現實功利緊密結合的大趨勢成為主要流向,寫實主義繪畫漸居首位。50年代以後,以徐悲鴻畫派與前蘇聯繪畫體系相結合為根基,為政治和為人民服務的繪畫大發展。80年代以後,中國繪畫更向著多層次,多態式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歷史裡程牌及其發展
1989年以後的中國傳統的宣畫(中國畫)理論創新,對推動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內容如下:
宣畫歷史裡程牌及其發展
謝赫六法謝赫;宣畫理論創始人,中國傳統的宣畫理論思想體系主要的理論基石就是謝赫的《古畫品錄》——“謝赫六法”,一直延續到1989年《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
謝赫(公元479—502年)中國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事跡不可考。善作風俗畫、 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為中國最古的繪畫論著。評價了3世紀至4世紀的重要畫家。提出中國繪畫上的“六法”,成為後世畫家、 批評家、 鑑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古畫品錄》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是:“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鑑。”這就是指出了:通過真實的描寫收到教育的效果。這一理論認識的出現是進步的現象。他提出繪畫的“六法”是: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氣韻生動”是指表現的目的,即人物畫要以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徵為目的。
1989年《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是對傳統宣畫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新的里程碑。 宣畫(中國畫)造型六要素——薛氏六法 1989年薛宣林總結定性 史稱中國繪畫藝術歷史“1989年薛宣林劃時代”重要藝術貢獻。 出版:《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史稱中國繪畫藝術歷史劃時代 里程碑著作,1989年瀋陽出版社出版) 提要: 1989被視為標誌著中國藝術歷史繼魏晉南北朝以來,傳統中國繪畫理論,即“謝赫六法”和“筆墨”定性的中國傳統繪畫理論階段性終結。中國繪畫藝術全面科學化、系統化、國際化時代的開始,被稱為中國藝術歷史裡程碑的《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著作的出版。為我們民族繪畫(宣畫)藝術的發展和超越,為宣畫(中國畫)的全面科學化、系統化、國際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其核心問題是宣畫(中國畫)造型六要素的界定:
1.線條——筆墨線條與非筆墨線條。
2、造型——準中求質。
3.結構——筆墨線條結構與非筆墨線條結構以及明暗結構。
4.明暗——暗線條(筆墨線條)主體與明線條(非筆墨線條)主體以及明暗造型的對立。 5、空間——平面重疊與主體,客觀現實宇宙空間(第一現實宇宙)與心理、想像的“現實”宇宙空間(第二“現實”宇宙)。
6.色彩——重墨色輕顏色與重顏色輕墨色。色彩從單一的墨的國畫顏料中走出……見《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32頁、《薛宣林藝術論》30頁。
從而改變了中國繪畫傳統的所謂“以形寫神”,“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傳移模寫”等,晦澀、模糊和近似玄學的理論格局和傳統教條。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全面創新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依據。事實證明,我們只有建立和尋找屬於我們時代藝術新的理論思想體系,才能夠推動和促進我們民族繪畫藝術全方位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民族繪畫(宣畫)藝術,才能夠真正走出兩千多年以來,超越不了宋代和華人圈等等的歷史困境。
中華藝術文明,歷史悠久、燦爛輝煌。讓我們尊重歷史,尊重為人類藝術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偉大的藝術家們。相信在新的歷史進程中,東方的宣畫藝術,必將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未來,而屹立與世界,續寫東方藝術文明新篇章。
以毛筆書寫漢字,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造型式樣。講求用筆的疾徐、頓挫、順逆、剛柔、墨色的濃淡、乾濕創造美的章法及結構形式,藉以表達書法家的文化修養、品格情操。
中國書法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主要字型形式。篆書是商、周、戰國時代通行的字型,大都刻在甲骨、青銅器或簡牘、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為中國推行使用的統一字型。其結體圓長,筆畫勻稱,藏頭護尾,圓潤優美。隸書盛行於漢代,字型寬扁,左右舒展,橫畫如蠶頭燕尾,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楷書經南北朝到唐代發展至頂峰,其字形方正、筆畫結構嚴整。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留下的不同風格的楷書作品,給後人以深刻影響。草書經章草、小草發展為狂草,筆線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此書也盛行於唐代,以張旭和懷素最為著名。行書介乎草書與楷書之間,書寫簡易,流暢。形成於漢,成熟於兩晉。歷代書法家都以行書字型創造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中國篆刻是以書法字型,結合鐫刻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它於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因其字型多為篆書所以稱篆刻。篆刻藝術是由作為權力和憑證的古璽印發展而來的。明中葉以後發展成獨立的藝術式樣,並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和以何震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遂厚重、凝練風格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鄧石如開創,黃易等西泠八家發揚光大的浙派。清末吳昌碩將古印、陶文、石鼓文等熔於刀法之中,以蒼勁古樸之風被尊為吳派。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一方面以滿足人們的實用要求和審美要求為目的,與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緊密相聯;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製造技藝又閃爍著中國歷代勞動者智慧的光芒。所以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又濃縮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示著民族精神發展的歷程。
中國工藝美術門類眾多,按功能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按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按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按材料和創作工藝可把傳統工藝美術歸結為雕刻工藝、織繡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漆器工藝六大類別。現代工藝則以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原始人製造的第一件勞動工具可視為中國工藝美術的遠源。從單純工具發展為新石器時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縫紉,編織,制陶等工藝,已明顯地表現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樣、紋飾斑斕的陶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渾厚、奇麗的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藝術的代表。至漢代青銅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絲織、釉陶等製作技藝已相當成熟,南北朝時期在青瓷燒制、織錦技術等方面成就最為突出,風格趨於華麗。唐代的織錦、陶瓷、金銀器、漆器等工藝獲得全面發展,其製作水平和生產規模都是空前的。富麗華貴、舒展豐滿是唐代工藝造型的風格特徵。宋元兩代制瓷工藝蓬勃發展,瓷窯遍布中國各地,以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產品最具特色。
優雅的造型,晶瑩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燒窯技藝,享譽全世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使其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各工藝門類都有了全面發展,其總體風格簡約、勁健而端莊。清代工藝美術在品種、形式、手法、技藝等各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集大成時期。與時代和上層人士的審美趣味相諧,其風格日趨雕琢、精緻、繁縟。20世紀以後,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傳統工藝美術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簡潔風格的現代工藝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在形式和內涵上都與現代社會文化及人們豐富多變的審美心態息息相關,在品類的繁多、風格的多變、技藝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們一方面構建著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影響和更新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觀念。中國美術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雕塑、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可以說是最早的工藝美術品。此後,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品,宋朝的刺繡,明清的景泰藍和瓷器等,都是極其精美、名貴的工藝品。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製作精美,技藝高超,不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種豐富,種類繁多。如:金屬工藝、漆器、陶瓷、編織、刺繡等。中國工藝美術品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很早以前它們就已走向世界,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鬥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世界著名藝術論
《達文西畫論》
《羅丹藝術論》
《論藝術的精神》
《古畫品錄》
《論藝術之永恆》
《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
《薛宣林藝術論》
zhidao.baidu.com/question/313031993.html2011-8-29
目錄
當代名家文獻
忘我與“有我之境”
觀許占志先生近作綴言
移情於大自然——許占志的中國畫
學術關注
歌頌生命的藝術——讀畫家沈利萍的黑白版畫
富有精神內涵的藝術刨造——沈利萍的線描裝飾畫
沈利萍的藝術世界
馮遠評語
孫維國作品
藝術論壇
讓觀念改變傳統——郭北平的油畫藝術
“扇畫”中的觀看方式之變——“邊角”景別之特徵及成因新探
視野·文本
古典詩意·緬懷與重讀——趙夢歌的油畫新作
方球作品
生活的孕育與啟示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
《全國書畫名家題名展》作品選
院校巡禮
趙文靜作品
歷史會眸
漢畫像常析
編輯推薦
《中國美術(2011年第2期·雙月刊)(總第5期)》:[專題]大芬現象
[中國美術家]人的歷史和歷史的人
[聚焦]知行合一 任重道遠
[教學]寫生作品化
[史論]天風海雨嘯抱石
[出版]靳之林的油畫
[市場]文博部門對於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推動與撫掌
[域外]英倫美術一百年(二)
作者簡介
波西爾(Stephen Wootton Bushell,1844-1908),漢名卜士禮,英國醫生、漢學家。清同治八年(1869)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出任英國駐華使館醫師兼京師同文館醫學教習,居住北京長達三十餘年。期間撰寫了許多關於中國藝術、錢幣學、地理、歷史等方面的論文。著有《中國美術》(Chinese Art)、《中國瓷器》(Chinese Porcelain,)、《中國陶瓷圖說》(Description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等書。1908年在英國密德薩斯(Middlesex)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