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年報2006

作者:曹子堅,熊慶國,王文斌編選 頁數:561 出版社: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06年版“年報叢書”中的一本。本書以中國經濟為主題,所收集的文章是編者從2005年國內公開出版發行的數千種報刊中精選出來的。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也有嶄露頭角的青年俊才;既有高層決策者,也有普通老百姓;既有外國知名人士,也有港澳社會賢達。這些文章視角獨特、觀點新穎、論證有力並且傳遞了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最新思考,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圖書目錄

導論:中國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發展進入高成本期
●改革:解決我國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治本之策
●關注中國改革的下一步
●讓國民共享經濟成長的成果
中國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學家
陳云: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陳雲同志的經濟情
●陳雲同志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中國經濟學獎:
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匈中國播撒市場經濟火種
●改革年代裡的兄弟經濟學家:近看孫冶方與薛暮橋
●吳敬璉與顧準的一段交往
跨學科研究的戰略大家:馬洪
●為改革創造相對寬鬆的環境:劉國光
經濟學家:利益集團代言人?
●經濟學家“代言”餘波難平
●經學家為誰代言
●經濟學家為什麼不如農民
●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
窮人經濟學——你懂了嗎?
●“窮人經濟學”振聾發聵
●中國需要“窮人的經濟學”
●懂點“窮人的經濟學”
中國經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經濟走勢:是否符合巨觀調控預期?
●我國經濟成長的內外部環境
●巨觀經濟是冷走熱,經濟學家爭論升溫
●經濟成長不會出現“急剎車”
●中國進入政策精益化時代
十一五:民生的盛宴
●“十一五”欲破九大命題
●“十一五”將給百姓帶來哪些一實惠
●“十一五”最值得關注的四大因素
●1953-2003年中國的10個“五年計畫”
中國經濟現代化:歷史、現狀和前景
●描繪中國現代化路徑圖
●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人均GNP絕對差距仍在擴大
●高增長不等於強競爭力
●李稻葵:中國經濟已現“日本病”
●中國要謹防“拉美化”
經濟成長:不能吃一碗,倒兩碗
循環經濟:減量化,丙利用,再循環
●謹防經濟奇蹟為生態危機
●我國能源利用率與已開發國家相差20年
●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新規範及其對我國企業的現實意義
●如阿構建節約型社會
●節約,關鍵在於制約公權浪費
●借環經濟:西方國家的經驗做法及對中國的啟示
增長方式:
關乎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
●新一輪重工業化的特點與趨勢
●我國重新重工業化的緣由和路徑選擇
●增長模式和工業化道路:吳數璉回應七大質疑
●經濟成長方式正在步入歧途
中國創造:提升中國製造
●解哥“中國製造”的枷鎖
●“中國製造”變“中國創造”
●“中國創造”缺失什麼?
●“中國製造”通往高端之路
產業聚集:競爭力是關鍵
航天經濟:“神六”的衝擊
●航天,將怎樣拉動經濟
●航天科技與百姓生活
房地產業:塑造理性
●居民購房的承受力
●六問中國房地產泡沫
●中國房地產業進入中期調整
●經濟適用房應定位於社會保障
住房
汽車業:讓歷史來證明
●何謂“龍何之爭”
●龍永圖為何要自廢武功
●龍永圖回應:國內汽車企業要克服浮躁心態
●中國汽車業亟侍提高競爭力
鋼鐵業:有沒有話語權?
●中國鋼鐵業:在調整中走強
●鐵礦石階格“驚悚”中國鋼企業
●中日鋼鐵業差距有多大
中國石油:日子紅火得讓人羨慕?
●中國石油:利為誰所謀
●看透中國石油:缺乏管制的
行政性壟斷
中國民:我們該如何報答?
土地制度改革:
繼續“半拉子”工程
●建國以來農村三種土地制度的比較
●土地制度:“三農”新政核心之變
●農村土地政策改革的核心問題
工業反哺農業: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農業“反哺時代”已經來臨
●我國離大規模反哺農業期還有差距
●我們應該報答中國農民了
●進一步完善支農政策體系
統籌城鄉發展:在體制上破題
●城鄉落差折射投入走偏
●統籌城鄉發展的六個主要問題
●限制外來人口i限制城市發展
●四大“瓶頸”制約農民進城就業
●城鄉協調發展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
中國企業:落後是時取的動力
國有企業:進入精細操作的時期
●國有企業改制調查報告
●國企:走向規範性改革
●國企直真正勾全民所有
●對國企產權改革要有信心
民營企業:
終於可以甩開膀子幹了
●中國民企的現實生存圖景
●民營經濟期待真正意義上的暖春
●尹明善眼裡的“非公經濟36條”
●轉型期民營經濟出現十大變化
品牌:民族意志力不容忽視
●誰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世界級品牌
●探索中國第一代“世界名牌” 成功之路
●中國品牌離世界品牌還有多遠?
●自主品牌之爭拷問民族經濟戰略
中國企業家:是老闆還是領袖?
●企業家制度建設面臨九大問題
●彌補中國領導力缺陷的五條路徑
●中國式管理
●李嘉誠:管理的藝術
金融改革:能載舟,亦能覆舟
金融改革:一項脫胎換骨的系統工程
●金融改堇.不能停在修修補補階段
●銀行改革絕不是換換招牌的問題
●中國銀行業改革:魔鬼隱藏於細節之中
●美國花旗銀行董事長看中國
銀行改革
股權分置:開弓沒有回頭箭
●股權激勵:一項看得到風景的變革
●股權分置改革中的公司高管眾生相
●股改之後警惕再融資狂潮
●股權分置改革的“諾思悖論”
審計風暴:關鍵在於聞過則改
●2005年審計報告:六大問題觸目驚心
●審計四大問題屢審屢犯
●不良資產:用不良手段處置何時休?
銀行監管:醜聞與容忍度
●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金額達5840億
●分類監管是有效監管的必然選擇
●盯住銀行家是監管第一要務
對外經濟:沒有硝煙的戰煬
匯率改革,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周小川詳解匯率改革
●人民幣升值帶來了什麼,
●人民幣斗值將會產生21個不利因素
●哪些是人民幣匯率參考的籃子貨幣
利用外資:要警惕“洋壟斷”
●外資末威脅中國經濟安全
●警惕外資操控中國經濟
●跨國公司在華發展的三大隱患
●吸收外資重量更要重質
海外併購:整合能力是軟肋
●EDI來源地排名中國名列第四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加速
●中國海外併購是時候嗎
●大規模海外併購不能操之過急
貿易摩擦: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國經濟進入全球碰撞軌道
●我國國際經貿面臨的“誘導與遏制”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政治經濟學
●開發中國家對華反傾銷當引走重視
紡織企業:較量剛剛開始
●一場全球矚目的貿易戰
●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背帚
●“中國依賴”是貿易戰中最好的武器
●談判桌上握手之後——中國紡織業還需四大反思
華商:共存共生於世界舞台
●新華商面臨五大挑戰
●2004年度國際華商排名
●如何利用海外華人資源
區域經濟:共謀一體化發展
環渤海經濟圈:
區域經濟發展引擎開始啟動
●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強力引擎
●首份區域規劃方案:京津冀都市圈三難題待解
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動搖,力度不減弱,步伐不放慢
●西郡:認清自己機會多多
●用補償機制預防西部產業走偏
●西部需要推動本地市場化
●青藏鐵路將給西藏帶來什麼?
中部崛走:關鍵要靠自己
●從“中部塌陷”現象到“中部崛起”的提出
●中部6省的發展潛力
●中部崛起各省談
●歸根到底還是走自己的路
區域經濟:戰略發展重點轉移
●中國經濟格局正從省份經濟走向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互補發展需過幾道坎
●經濟發展驚現“胡椒麵戰略”
●西方國家如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問題
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我們的目標
●貧富差距指數已超合理限度
●對貧富差距也要區別對待
●社套公正問題的觀念反思
●歷史全面地看侍公平與效率
富人:改變中國的財富印象
●福布斯VS胡潤
●百富榜:讓中國富豪不怕“露富”
●關注富豪排行榜
●富人危機:有錢並痛苦著
●學會怎樣做富人
扶貧:讓更多的人享受發展帶來的歡樂
●制度性貧困誰之咎
●中國式扶貧將世界減貧提逮
●和諧社會下的扶貧戰略調整
●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文摘

書摘
有一個獎,叫“中國經濟學獎”,於公元2005年3月24日頒發。
中國的經濟學家非自改革開放始,中國的優秀經濟學家也非自今日始,
但獎項卻只能自今日始。事實上,早在1923年,雲集哈佛、耶魯、牛津、伊
利諾等經濟學。海歸”博士、以專門培養高級經濟學人才、類似於今日北大
_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就已經正式開張。其以民間編制
的“南開物價指數”享譽全球,其創辦的英文刊物《中國經濟評論》是當時
外國人了解中國經濟的最佳視窗,但是正如這個研究所的領頭人何廉的傳記
著作封面上飄零的一葉所象徵的——這一切注定不過是亂世飄零的一葉而已
,不會留下多少痕跡。 原因再簡單不過,“時勢造英雄”。而當時的時
勢,國家以救亡為主。經濟以貧困為主,社會以動亂為主,經濟學和經濟學
家不可能在當時成為顯學。也不可能奢望有一項獎在前方等待著勤苦探索的
經濟學家們。
建國後,中國也曾有過優秀的經濟學家。我這裡略提兩個人。一是馬寅
初。如果當初他的建議能夠被人聽取並且他能活到今天。那么新中國建國後
“政策貢獻”最大者非其莫屬。今天的獎也應該毫無爭議地歸他。二是張培
剛教授,他算得上是當時世界級的年輕經濟學家。興沖沖從美國哈佛大學回
來。意欲效力於國家,如果讓他續寫其哈佛《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博士論
文新篇章。發展經濟學的諾貝爾獎一定被他取入囊中。可惜,張老師幾十年
只能坐守漢江一隅,再難建樹。
好在經濟學家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沒有人斗得過市場。市場的規律、發
展的規律會讓時勢變化,就像經濟學家凱恩斯和弗里德曼所預想的那樣:政
治家們如果要造福於民,則終究會走到經濟學的殿堂中來,並且謙虛地遵從
於亞當·斯密以來的經濟學的世俗智慧並以此造福民生。
可是,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這一條路在中國是那樣的艱難,付
出了慘重代價。1950年代一1970年代,當南開經濟研究所的蔣碩傑等人在台
灣建言立功,成功地大力推動台灣進入了經濟起飛,台灣漸成為“經濟四小
龍”之首時,他們的同學和同事,曾師從哈耶克、米德和希克思(這三人後
來均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樣像張培剛教授一樣興沖沖“海歸”報國的倫
敦經濟學院博士錢榮望教授(南開大學金融系退休教授一度是中國最優秀的
金融學家)卻在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中被“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屢
屢受到或輕或重的衝擊,根本不敢奢望能有正常研究的一天,更不能想像“
經世濟民”……
惟可欣喜的是,這個國家的優秀經濟學家即使在最曲折的年代。也絕沒
有放棄自己思考與探索的責任。中國市場經濟的最早思想——商品經濟的思
想,就在這些優秀的經濟學家頭腦中最早地萌發。我這裡舉出三個最傑出的
名字:卓炯——中國最早提出市場經濟思想的人,他早在1961年11月18日就
寫道:“商品經濟的集中表現形式是市場,而市場是人類經濟生活一種進步
的表現。從市場的大小和規模,可以看出一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度…
…我覺得建設共產主義的任務並不是要消滅市場。而是要把無政府狀態的市
場(也就是自由市場)改變成為有計畫的市場”;顧準——最早提出市場經濟
思想者之一以及最早反思中國經濟與政治制度的最卓越的學者,早在1956年
就已經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貨幣關係和價值進行了研究,並在1957年撰
寫了《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甚至撰寫了《希臘城
邦制度》這樣閃爍著政治、經濟和哲學等多學科光輝思想的文章;孫冶方—
—中國最早反思計畫經濟的人之一以及最優秀的學術帶頭人。他在1950年代
發表了著名的《把計畫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反思“價值規律”
理論,並在學習和工作中培養了吳敬璉、劉國光、周叔蓮、張卓元、陳吉元
等一批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
但是,這些前輩不可能在今天的領獎台上獲獎,因為他們已經與世長辭
了;身後只留下中國經濟轉型的最早財富。
薛暮橋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他們中的惟一倖存者。今年,薛老已經101歲
高齡,許多年輕的記者和經濟學學生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曾是新
中國計委、物價委、統計局的最早領導人之一,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經
濟決策諮詢工作的一位卓越的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他曾經堅定地倡導和
積極推動市場取向改革、提倡和堅持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
在頒獎現場,我問薛老的女兒薛小和“令尊大人身體如何”,小和淡淡
一笑:“父親安安靜靜什麼也不知道,像個神仙一樣。”那一刻。我心裡涌
上許多感想,悲喜參半。我想到:感謝上帝,中國的經濟學家是幸運的,他
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候,趕上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時候,經濟學在經濟
的盛世成了顯學,經濟學家身逢盛世。而我最大的感受是,薛老的獲獎,應
該看做是中國經濟學界對那一輩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者的致敬!
也許在今後的後生小子看來,這些經濟學家的成就似乎沒有什麼,更談不上
對國際學術的“前沿貢獻”,但一定不要忘了:正是這些人,曾不畏艱辛地
播撒市場經濟火種,那是何等的珍貴!
除薛暮橋外,其他三人馬洪年紀更長一些,但我個人的看法,仍然把他
和劉國光、吳敬璉看做是一代人。在我眼中,他們是第二代,是承上啟下。
將商品經濟思想的火種演變成市場經濟的“熊熊大火”、燒掉計畫經濟並從
中生出市場經濟火鳳凰的一代人。
事實上,經濟學家們獲獎實至名歸,因為中國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
型併到達今天的地步,經濟學家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有許多人抱怨中
國經濟學家不務正業,喜歡研究政策問題,卻忘了“需求決定供給”、,今
日中國最大的需求是制度創新、政策創新;還有人笑話經濟學家們“嘴巴對
著領導”,卻忘了經濟學家從來都是說教者(施蒂格勒語),他們的研究最終
是為了影響政策,有利於社會福利的增進;亦有人不喜經濟學家到處演講,
卻沒有看到,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經濟學家們正是藉助於這種最古老的方式
,將市場經濟的理念和先進做法傳遍了全國,讓理念成為生產力,成為中國
經濟成長的動力。
在這樣的年代,中國經濟學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創新市場經濟思想、啟
蒙市場經濟思想、建構市場經濟大廈以及建設市場經濟大廈。
從這樣的“社會分工和角色”看,中國經濟學家其實恰如其分地發揮了
他們的作用,並始終處在為時代建言的前沿,及時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轉型
和發展。
然而,這樣的事業並非幾個獲獎者所能完全擔當的。事實上。放眼改革
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思想和經濟學家們就像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一樣蔚為
壯觀,迄今為止至少經歷了四代人的演變歷程。第一代是卓炯、顧準、孫冶
方、薛暮橋等人,他們活躍於改革開放前以及改革開放初期,最早地反思了
計畫經濟,最早地思想和傳播了“商品經濟思想”的萌芽,是對於計畫經濟
做出傑出“反思”的一代。第二代是吳敬璉、劉國光、馬洪等,除吳敬璉是
少見的“長青樹”外,這一代人主要活躍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他們是
承上啟下,“創新和啟蒙”市場經濟思想體系的一代。從人的自然生命和傳
承關係來看,這一代人中的許多人是第一代的學生輩。除三位獲獎者外,對
於這一代中的傑出者,我們不要忘記了還有于光遠、厲以寧以及2004年逝世
的董輔初等。中國市場經濟轉型中經濟學家的第三代是“構建和推進”的一
代。他們從1990年代中期一直活躍至今,並承擔著今天中國經濟學以及市場
創新的大梁。他們的主要貢獻便是將第二代人的思想完善化、具體化,並身
體力行地進行市場制度的創新和政策構建,推進中國市場建設。這一代人人
數眾多,其中傑出的財經官員代表有周小川、樓繼偉、吳曉靈、李劍閣等,
學者代表有樊綱、魏傑、劉偉、鍾朋榮,早年體改所的一批經濟學家華生、
何家成,以及至今還活躍的周其仁、宋國青等人,還包括“海歸”的林毅夫
、張維迎、易綱等人。除少數人外,第三代中的大多數是第二代的學生輩人
。上個世紀末,中國經濟學家第四代開始活躍,他們將是市場經濟“融入和
建設”的一代,他們是第三代的學生,或者自海外學成而歸,如今分布於高
校、部門、企業、投資銀行,正進入到中國市場經濟大廈一磚一瓦的最後建
設過程中,他們的影響還有待形成,他們的使命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和完成中
國市場經濟的後期“基礎設施”建構——中國的憲政轉型和倫理轉型。
“中國經濟學獎”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究竟該如何看
待這個獎以及獲獎者呢?張維迎教授講得好,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是衝著獲獎
去的。真正的經濟學家,尤其是這個民族的優秀經濟學家,只要是深愛著這
個國家,就當時刻關注著這個國家最為緊要的問題,並竭盡全力地去推進國
民福利。而獲獎,其實是對所有經濟學者們的一種激勵,尤其是這次評獎側
重於“經濟理論對國家制定政策方面的貢獻”就更是這樣。
我個人的看法,“現實的就是合理的”。直至今日,中國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轉型仍未完成,中國在一定時期內最“需要”的仍然不是最前沿的經濟
學,而是對市場經濟知識的啟蒙以及官員們的起碼的尊重。真正對中國經濟
學家構成挑戰的是,他們作為一個整體,是否總是能夠保證提供中國經濟轉
型以及轉型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有效的知識和政策信息,推動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完成。
(趙曉 南方周末2005,3,31)P34-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