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軍醫大學

中國第二軍醫大學

中國第二軍醫大學,創建於1949年9月,當時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主要由華東醫務幹部學校、第三野戰軍衛生部醫學院、國民黨原國防醫學院部分留大陸人員和從地方招聘的專家教授組成。

基本信息

第二軍醫大學與共和國同齡,創建於1949年9月,當時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主要由華東醫務幹部學校、第三野戰軍衛生部醫學院、國民黨原國防醫學院部分留大陸人員和從地方招聘的專家教授組成。1950年10月,更名為上海軍醫大學。1951年7月9日,由中央軍委正式命名為第二軍醫大學。建校58年來,全校同志發憤圖強,銳意進取,學校在困難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取得了巨大建設成就。學校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至1952年)是建校初期
校本部的校址是原國民黨國防醫學院的舊址,國民黨逃往台灣時,除醫院留下一些設備外,國防醫學院基礎部分只剩下空房子,教學設備全部搬到台灣去了。因此,當時建校十分困難。在上級黨委和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全校同志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奮鬥,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趕製了一些木製課桌椅,終於在1949年9月12日正式開學。顯微鏡是從市場上各個醫療器械商店買來的,有些還是舊的,數量也不夠,幾門課要共用。教材不完整,就從書店買一些舊的教材,自己動手油印一些,更多的是靠老師課堂講,學員記筆記。沒有有線廣播,用電鈴報作息時間。全校師生和醫護人員就是這樣,不畏艱難,情緒十分高漲,堅持邊教學醫療,邊建校建院,一所大學就這樣誕生了。
第二階段(1954年至1965年)是建設時期
在這一階段,全校同志在物質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齊心協力,奮發圖強,學校的基本建設逐步加強,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成效明顯,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規範了教學工作。1954年,在蘇聯專家幫助下,制定了軍醫和藥學專業新的教學計畫和大綱。現在全軍醫學院校使用的教學計畫和大綱,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修訂而成的。二是完善了辦學體系。1955年創辦了衛勤系,1960年增設了海醫系,1961年開始承擔外軍醫學留學生培訓任務。三是形成了傳統特色和優勢。這個階段,我校在燒傷救治、肝臟外科、心臟外科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了學校傳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燒、心、肝”。
第三階段(1966年夏至1976年秋)是文革時期
十年浩劫,使學校遭受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破壞。400餘名幹部、教師、醫生、護士受到迫害,504名幹部被下放到寧夏賀蘭山“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69年10月,學校奉命搬遷到西安現第四軍醫大學校址,1975年8月,學校又奉命遷回上海。在這樣來回動盪中,廣大教職員工根本無法安心工作,教學工作完全停止達4年,除個別國家重點研究課題外,科研工作停止了將近10年。醫療工作雖然沒有中斷,但由於人心渙散,人人自危,醫護質量顯著下降。代價沉痛,教訓深刻。
第四階段(1977年至今)是發展時期
粉碎“四人幫”以後,經過撥亂反正,學校全面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推進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改革,從指導思想到辦學實踐,從德育教育、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到科研創新,從師生的精神風貌到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內部管理,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特別是1997年躋身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以來,學校教、醫、研等各項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去年並以優秀成績通過國家和總部組織的“十五”“211工程”驗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