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先進加速器技術的研究開發、先進射線技術及射線套用的綜合性研究基地。 它的前身是創建於1950年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稱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1990年運行以來已得到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先進加速器技術的研究開發、先進射線技術及射線套用的綜合性研究基地。 它的前身是創建於1950年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稱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歷任所長張文裕、葉銘漢、方守賢、鄭志鵬、陳和生。
2003年底全所共有職工1062人,其中科技人員668人,含研究員93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22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在讀研究生279人,在站博士後38人;客座和流動研究人員約70人。
高能所是以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所。主要學科方向為:高能物理研究、先進加速器技術研究和先進射線技術及套用研究,併兼顧核分析技術及交叉學科研究;優勢研究領域是:高能物理、粒子天體物理、同步輻射及其套用、加速器物理及技術、核分析技術。
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和兩個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分部)、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高能所設有9個研究單位:實驗物理研究中心、粒子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理論物理室、計算中心、加速器技術研究中心、同步輻射室、核分析室、自由電子雷射室、研發中心。
高能所重要的科研設施及裝置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譜儀、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北京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西藏羊八井國際宇宙線觀測站、強流慢正電子裝置。
50年來,我國的高能物理研究有了飛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高能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我國粒子物理研究和同步輻射套用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也使高能所從此成為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之一,在τ-粲物理實驗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1990年運行以來已得到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影響的研究成果。例如:τ輕子質量的精確測量、DS粒子衰變常數的首次與模型無關的直接測量、J/Ψ粒子共振參數的精確測量、R值測量等。目前,BES已擁有J/ψ事例6000多萬個,相當於國際同能區對撞機獲取事例總和的近4倍,有把握取得高水平的物理成果,使BES近幾年內在粲偶素和膠球物理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廣譜輻射源,已提供給全國200多個用戶的600多個課題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在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生物、醫學、地礦、石化、環境科學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同步輻射實驗方法的優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實驗成果。
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是我國此領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中日合作建成的西藏羊八井廣延大氣簇射陣列是國際四大超高能γ天文和超高能宇宙線研究陣列之一。目前,中意合作15000m2的ARGO實驗大廳落成,已進入全面安裝階段,它將使羊八井宇宙線觀測站在本世紀初仍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核分析開放實驗室主要開展中子活化分析、質子激發的X射線分析、離子束分析、X射線螢光分析、穆斯堡爾譜、正電子湮滅等方面的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工作。
由高能所研製的北京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於1993年5月實現受激輻射,同年12月實現飽和振盪,從而使我國在這一高科技領域跨入國際先進行列,成為繼美國、西歐之後又一個獲得紅外自由電子雷射的國家。
為滿足高能物理國際合作的要求,高能所於1986年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國際計算機通訊線路,率先進入國際網際網路,為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978年至今,高能所共獲獎200餘項。其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北京35MeV質子直線加速器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τ輕子質量的精確測量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北京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ψ(2S)粒子及粲夸克偶素物理的實驗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近10年來,高能所在國際刊物上發表及被引用的論文數,在全國科研機構中 位居前列。
高能所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單位的優勢,運用高頻、超高真空、微波、精密磁鐵製造等多種尖端科學技術開展科技開發工作,主要技術開發領域有加速器技術、核醫學儀器、核儀器儀表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精密機械加工等。
高能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物理學一級學科授予權,二級學科設有理論物理、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等四個理學博士專業點和核技術及套用工學博士專業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無機化學理學專業點(碩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在國內首批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物理學和核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78年 以來共招收培養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研究生961人。目前在讀研究生279人。1984年以來共接受培養博士後139人,目前在站博士後29人。1982年我所培養出我國第一位理學博士。1998年和2000年連續兩次被批准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之一。
2004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高能所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任重而道遠。為確保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高能所的科技人員懷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在知識創新工程的鼓舞下,迅速高效地投入新的戰鬥。
網址:http://www.ihep.ac.cn/index1.htm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