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觀測站於1982年開始建設,位於美麗的青藏高原、青海省第三大城市德令哈,這裡海拔3200米,東經97°33'.6,北緯37°22'.4。故青海站也被稱為德令哈天文觀測基地。德令哈是蒙古語,意思是“廣闊的金色原野”或“金色的世界”。
建成於1990年的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是我國毫米波段唯一的一台大型設備,它的口徑為13.7米,主要用於宇宙毫米波射電天文觀測。該望遠鏡裝備了自行研製的超導SIS接收機,工作頻段為85—115GHz,用於進行銀河系內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究、行星狀星雲研究、恆星晚期演化研究、星際介質物理、星際分子譜線巡天等現代天文學和天體物理若干前沿領域的天文觀測研究。該望遠鏡曾發現了100多個新的水脈澤和200個銀河恆星形成區的高速氣流外流源。望遠鏡設備對全世界研究人員開放使用,先後有日本、巴西、俄羅斯、德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使用該設備。2002年研製成功了“多譜線後端”。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工程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配備的90-115GHz SIS超導接收機獲2002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觀測站從中國科學院一期創新開始成為國家天文台德令哈毫米波觀測基地。2002年開始,青海觀測站德令哈毫米波觀測基地繼續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二期強化支持。在中國科學院一期創新的基礎上,使設備運行狀態和觀測服務、科學產出、高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多的創新成果,興建我國毫米波甚長基線(VLBI)觀測系統,參加國際毫米波甚長基線網的聯合觀測,成為毫米波-亞毫米波射電天文開放觀測研究的國際性基地,成為普及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開放性的教育基地。移動式亞毫米波望遠鏡工作在492GHz、結構緊湊、工作穩定可靠、軟體系統完善、系統操作簡便,它是我國第一台移動式亞毫米波望遠鏡;該望遠鏡的研製獲得了2002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本站的中心任務是維護好該望遠鏡的正常運行,保證天文觀測任務的完成,同時努力把基地建成國際水平的天文觀測基地。
目標
使望遠鏡能在國際同類望遠鏡的運行水平上進行CO等譜線及連續譜的觀測,提供用戶進行銀河系內分子雲與恆星形成區、行星狀星雲、拱星包層、星際介質、分子譜線巡天、以及太陽連續譜和河外星系等觀測研究。青海站的中心任務是維護好該望遠鏡的正常運行,保證天文觀測任務的完成,同時努力把基地建成國際水平的天文觀測基地。 青海站還擁有光學望遠鏡,它能使您更直觀地觀測我們太陽系內外的天體及其運動……1999年青海站進入中國科學院首批知識創新工程行列,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觀測站於1982年開始建設,位於美麗的青藏高原、青海省第三大城市德令哈,這裡海拔3200米,東經97°33'.6,北緯37°22'.4。故青海站也被稱為德令哈天文觀測基地。德令哈是蒙古語,意思是“廣闊的金色原野”或“金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