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道路

中國發展道路

《中國發展道路(套裝共2冊)》以目標追求和路徑選擇為線索,薄古厚今,論述了1840年至今,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求歷程,深刻揭示出中國社會最終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必然性與正確性。

內容簡介

《中國發展道路(套裝共2冊)》分為:選擇的歷史與歷史的選擇進退失據的舊邦新造(1840—1911);民主革命由舊到新的路徑轉換(1912—1949);跨越“貧困陷阱":社會主義工業化戰略的選擇(1949—1976);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1976—2012)等內容。

圖書目錄

《中國發展道路(上冊)》目錄:
總論選擇的歷史與歷史的選擇
第一節172年的艱辛選擇與中國道路
一、中華民族面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
二、在世界潮流面前選擇了資本主義
三、為國家安全和突破“貧困陷阱”而選擇了社會主義
四、為加快發展和人民富裕而選擇了改革開放
第二節國際環境與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
一、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外國侵略與中國的應對戰略
二、帝國主義階段中國對發展道路的選擇
三、新中國的建立及面對冷戰的戰略選擇
四、對外開放決策的形成和初步實施
五、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更多參與國際事務
第三節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政府作用
一、政府性質和經濟職能上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階段(1840—1897)
二、政府觀念和職能由“自由”走向“統制”的階段(1898—1949)
三、1949——1978年政府經濟職能的極度強化
四、1978年以來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
五、民主與廉政是政府主導型優勢的兩個必要條件
第四節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價值體系的重構
一、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坍塌和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確立階段(1840—1919)
二、資本主義價值觀的破產和新民主主義價值觀的確立(1919——1952)
三、社會主義價值觀成為主流和陷入困境(1953——1978)
四、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建(1978——2010)
五、文化發展的新舉措(2011——2012)
結束語:現代化路徑的多元性和中國的獨特性
一、現代化路徑的多元性
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
三、歷史經驗值得注意
第一編進退失據的舊邦新造(1840——1911)——清末道路選擇與制度設計的多維度分析
一、錯過的發展機遇
二、從封建專制的沒落到民主共和的初興
三、經濟發展模式的移位和嬗變
四、中學、西學的優容反轉
五、七十餘年發展道路的選擇與反思
第一章發展與困惑:鴉片戰爭後的道路選擇(1840—1860)
第一節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一、歐美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二、掠奪方式的改變
三、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和對外貿易
第二節鴉片打開中國市場
一、英國的憲政改革和工業革命
二、絲茶打贏中英貿易戰
三、炮艦打開中國市場
第三節天朝上國夢難醒
一、太平皇帝不太平
二、“中國中心論”的前世今生
三、“重農抑商”拖累商戰
第四節從《海國圖志》到《瀛寰志略》
一、開眼看世界
二、從魏源到徐繼畲
第五節耕者有其田的《天朝田畝制度》
一、清末的人地矛盾
二、耕者有其田的追求
三、失敗的嘗試
第六節國門初開的反思
一、全面落後的王朝體制
二、厘金——經濟體制變遷的副產品
三、中外交往的新變化
第二章頓挫與中興:同光時期的道路選擇(1861—1894)
第一節資本主義進入新階段
一、電氣時代來臨
二、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
三、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富強之路
第二節同治中興的秩序重鑄
一、辛酉政變後的權力整肅
二、總理衙門的設立及意義
三、寬鬆政策的推行
第三節中央、地方聯手的洋務運動
一、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
二、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
三、洋務運動興辦的企業及特點
……
《中國發展道路(下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